智慧家长这样做2:必须重视的98个常见问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5章 孩子嫌家长唠叨

有家长询问,孩子总是嫌他唠叨,他应该如何说才能既不让孩子反感,又能很好地教育孩子呢?

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经历,看到孩子有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就会去说他,但是孩子不仅不听,还嫌自己唠叨。家长有时候也知道说了也可能会没有效果,但不说又很难抑制住自己的焦虑,这可能是很多家长的烦恼。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说什么,怎么说。家长必须清楚,有时自己对孩子的唠叨只是情绪的发泄,而非有效的沟通。

你可以想一下两个问题。

第一,你唠叨完孩子后,孩子的行为是否有了改善?

第二,孩子和你的关系是否更亲近了?

如果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就说明你和孩子之间可能都是无效的沟通。这种无效的沟通越多,孩子听话的概率越小。久而久之,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我把家长唠叨的几种常见原因归纳如下。

第一种,对孩子过度关爱。很多家长出于焦虑或者心疼孩子,就会对孩子的各种事情都不放心,不停地叮嘱和唠叨,甚至直接替代孩子去做,生怕孩子出现冻着、热着、碰着、磕着了,而这种过于关心其实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本身就要证明“我存在、我能行”,对于无法给他们力量甚至暗示他们没有力量的家长,孩子也只能敬而远之。

第二种,是总喜欢翻旧账。很多家长在说孩子一件事的过程中经常会扯到其他事情上。比如,“你看你今天回家都看了半个小时电视了,你作业写了吗?你期中考试下降了十几名你忘了?你们老师还专门给我打电话,叫我到办公室,你还不写作业,你还想不想好了”等。家长明明是为了孩子不及时写作业而生气,却总说孩子曾经犯下的错误,不断地“翻旧账”。这种唠叨不仅会让孩子对家长产生厌烦心理,还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第三种,喜欢讲大道理的,想利用唠叨来操控孩子。这种家长通常以自己的判断为标准,给孩子讲各种道理,希望孩子能依照他们的想法做事。这种做法忽视了孩子的主观感受和真实想法;这种沟通方式也没有形成亲子之间情感的流动,家长没办法走入孩子内心。这样的行为带来的结果是让孩子反感家长的话,破坏亲子关系。

孩子嫌家长唠叨,实际上是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出现了问题。

同样是家长和孩子沟通出现问题,有的孩子采取了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的方式,避免和家长进行沟通。

一位家长告诉我,他的孩子已经13岁了。在假期里,孩子动不动就把自己锁到房间里,除了吃饭、上厕所,几乎不出房间。他在微信上给孩子发了很多信息,却被孩子拉黑了。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其实,我想问问这位家长,孩子动不动就把自己反锁到房间里,躲避的是谁?无非就是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家长。这个时候家长要想的是,自己的什么行为导致了亲子关系走到这一步。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就是你们之间的沟通方式出现了问题。很多家长在开口说话的时候,就已经在沟通上设置了一道屏障,而这道屏障阻碍了情感的表达,让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

那么,亲子之间错误的沟通方式有哪些呢?

第一种常见的错误沟通方式是命令控制型的沟通。比如,“现在就回去把没有完成的作业写完,否则就别想睡觉”“再不起床有你好果子吃,看我怎么收拾你”等,这种威胁警告类的语言会让孩子感受不到爱,感受不到温暖,自然会破坏亲子关系。

第二种常见的错误沟通方式是打岔唠叨型沟通。比如孩子说:“妈妈,今天校运动会上,我们班得了年级第一名,真开心!”妈妈说:“哎哟,你看你这身汗,脸上脏的,快去洗洗,穿上衣服,别着凉!”再比如孩子说:“妈妈,明天我们要订杂志,请给我100块钱。”妈妈这时候回答:“又要交钱了?从你上学到现在,我们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钱了?我们那个时候,看书都是借别人的,哪儿需要花钱,钱不好挣哦……”,这种答非所问会让孩子感到厌烦。而在这种沟而不通的方式中,表面上双方都在说话,也能持续较长时间,但实际上,根本没有得到有效的信息交流,往往是家长在喋喋不休,孩子则陷入烦躁、焦虑,盼望这种唠叨早点结束。至于家长说了什么,孩子根本没有听进去。

第三种常见的错误沟通方式是指责否定型沟通。采用这种沟通方式的家长经常习惯性负面评价孩子,给孩子贴负面的标签。比如,“你看看你,做任何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永远都是坚持不了”“早就知道你考不出来好成绩,你就是没好好学”“天天做事不想清楚,丢三落四的,这件事情就是你做错了,还不承认”,等等,这类语言的共同特征就是指责和埋怨。所有的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并未得到真正解决。在这种沟通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都容易出现做事动力不足、情绪不稳定的问题。

第四种常见的错误沟通方式是说教型沟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喜欢给孩子摆事实、讲道理,比如,“只有考上大学才会有未来,你这个年龄只有好好读书,否则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一味地讲大道理,并不关注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也看不见孩子的情绪。再比如,孩子要买鞋,妈妈说:“才买了几天,怎么又要买?你要学会珍惜东西,老是和同学比较这些没有什么意义,你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你看你都初三了,要争分夺秒……”家长从不过问孩子理由,就开始了自己滔滔不绝的说教,用自己的意识过滤掉了孩子的想法,也不管孩子有没有听进去一句。这也是一种严重缺少感情的沟通,特别容易产生亲子感情障碍。

看了以上四种常见的错误沟通方式,你就清楚为什么孩子会给你吃闭门羹——你们之间的情感表达不畅,孩子对你有误会和怀疑。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千万不可以粗暴地对待,毕竟当孩子在这个家里的容身之地只剩下自己的房间和厕所时,他会感觉很孤独。

我想告诉各位家长,教育孩子不在话多,而在于实际效果如何。无节制地唠叨,无限度地干涉,让家长对孩子的爱就变了味道,走了样。家长要明白,若想以自己的思维框架去约束孩子,那要么孩子的想法、行为会被束缚在一个狭窄的框架之中,要么孩子就会用厌烦、顶撞等言行试图摆脱约束。本节开头提出疑问的家长,他的孩子上小学六年级,正处于习惯养成期和性格形成期的转换阶段,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也许以前家长唠叨,孩子会耐心地听下去,但是现在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就对家长的陈词滥调显得不耐烦,并且出现顶撞的行为了。

所以,请家长停下唠叨,把你对孩子的担心和牵挂化成真正的爱,放手让孩子去试错和成长。同时,多学习和孩子高效沟通的方法,让自己成为具有智慧的家长,引领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