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708/53285708/b_53285708.jpg)
“天才”与“勤奋”
天才的人生都是相似的。1916年,赫伯特·西蒙出生在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从小衣食无忧。
他母亲是位钢琴家,所以他读书时就在家里弹钢琴,不去上学。就这样,他还连跳了两级,16岁被名校芝加哥大学录取了,读的是政治学。大学期间,他还是不怎么去上课,所有科目都是靠自学,27岁拿到了博士学位。随后,他一边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当老师,一边在各个领域大放异彩:和纽厄尔一起抱走了图灵奖之后,他又陆续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冯·诺伊曼理论奖以及数不胜数的其他各种奖项。可以说,只要是他想研究的问题,他最后都能拿个奖回来。此外,他同时拥有9个博士学位,掌握20种语言(拿到诺贝尔奖以后,他表示自己的瑞典语终于可以在致辞的时候派上用场了,另外他还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叫司马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电脑棋牌游戏,滑雪、弹琴、画画、写小说样样精通,最后在85岁的高龄逝世。
对如此开挂人生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他的自传:《科学迷宫里的顽童与大师》。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感慨:在天赋面前,勤奋真的不值一提。但他的学生纽厄尔却是“勤奋”的代名词。
艾伦·纽厄尔是在兰德公司打工的时候认识西蒙的,那会儿纽厄尔刚刚从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辍学,和空军合作开发一个早期的预警系统。25岁的纽厄尔最热爱的事情就是工作,他一般从晚上8点开始工作,然后一直干到天亮,最大的快乐就是有“紧急事件”要求他整晚或者连续两晚不睡觉以便赶上最后期限。
1954年的时候他和西蒙去访问马奇空军基地,发现那里的空军每天训练24小时,可把他乐坏了。于是他周末就跟着空军一起训练,整整两天都没有睡觉。
所以,也不要怪自己没天赋,大多数人努力的程度,还没有轮到拼天赋。
1961年,纽厄尔离开兰德公司,正式加盟卡内基-梅隆大学,和西蒙一起筹建了这所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这是全世界最早一批建立的计算机系之一。后来,西蒙和纽厄尔做了个约定,西蒙把主要精力放在心理学系,纽厄尔则把主要精力放在计算机科学系。有了“大神”的加入,这所本来只能算得上二、三流的学校凭借计算机系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梯队,并培养出了很多改变世界的人才。微软前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谷歌前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都在这所学校拿到了博士学位。
虽然西蒙是纽厄尔的老师,但他们的合作却是平等的,合作的文章署名都是按照字母顺序,纽厄尔在前,西蒙在后。而且,西蒙每次见到别人把他的名字放在纽厄尔之前时,都会纠正。
1975年,纽厄尔和西蒙一起去领图灵奖。纽厄尔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其实我们所研究的科学问题,并不是由自己决定的,换句话说,是科学问题选择了我,而不是我选择了它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我习惯于钻研一个特定的问题,人们通常把它叫作人类思维的本质。在我的整个科学研究生涯中,我都在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索,而且还将一直探索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
纽厄尔和西蒙终生钻研的“人类思维的本质”,打开了人工智能最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