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从艾伦·图灵的童年说起

1912年6月23日,艾伦·图灵在英国伦敦帕丁顿的一间普通的产房中诞生。他的父母慈爱地看着他,根本不会知道这个孩子以后竟会改变人类历史。

图灵的数学天赋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可能有一部分来自他的爷爷。尽管后世记载图灵的爷爷仅是当地的一名牧师,但实际上他曾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算起来也是牛顿的直系师弟。

得提一下,在那个年代当牧师就等于“上岸”,可以保全家衣食无忧,可能也不比考剑桥大学容易。就拿凡·高来说,他本来就想当牧师,结果没考上神学院,只好去画画了。

当上牧师之后,图灵的爷爷凭工资共养大了8个孩子(可见牧师的工资有多高),图灵的父亲朱利叶斯·图灵是家里的老二。

艾伦·图灵的父亲朱利叶斯倒是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数学天赋,他更喜欢研究历史和宗教。不过,遗传了学霸基因,他最终考上了牛津大学,用奖学金轻轻松松拿下了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的学士学位,又通过激烈的竞争成为一名公务员,被派往印度。随后,他在归途中遇到了图灵的妈妈艾赛尔·斯托尼——一名出身于印度殖民家庭的小姐。两人在船上一见钟情,很快就结婚了,1908年生下了大儿子约翰,4年后图灵出生。

如果说图灵一出生就在数学领域天赋异禀,那确实有点夸张。但俗话说“三岁看老”,“数学王子”高斯三岁的时候就指出了父亲账本中的错误,而图灵在三岁时做了什么呢?他把玩具木头人一块块掰下来,分别种到土里。

“艾伦,你在做什么?”妈妈问道。“我希望地里能长出新的木偶娃娃来。”图灵回答。

地里并没有长出新的木偶娃娃,但这在图灵的心中种下了一颗思想的种子:事物是否能够在完全不同的形态下重新生成?这种思考后来也成为他研究计算机以及如何让计算机“思考”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在计算机理论以及人工智能理论方面做出无可比拟的贡献,图灵被后世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和“人工智能之父”。

种到地里的娃娃

回顾计算机领域短暂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计算机其实一直在计算和智能两条路径上交替演进。从1946年计算机诞生并替代了手动的计算开始,计算机首先经历了从大型机到个人电脑的普及,这一普及使得计算成为一项人人可以轻易获得的服务。人工智能领域的成果在这段时期也相继出现,经典的符号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傲人的进展,这也被哲学家约翰·豪格兰在他1985年出版的《人工智能:非常的想法》(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Very Idea)一书中总结为“有效的老式人工智能”(GOFAI)。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进入了互联网革命的时代,新的网络服务模式快速发展,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共存。随着人工智能依托互联网进入互联网人工智能阶段,人们从互联网上搜集大量图片等数据,用于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在图像分类任务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工智能进入了深度学习时代。人们搜集网上优质的文本数据信息,训练了诸如ChatGPT的大语言模型,使得scaling law(规模定律)开始引起关注,成为人工智能新的发展方向。进入21世纪,随着物联网逐渐打破物理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壁垒,数字网络和物理世界逐渐融合。人们开始召唤能够深入物理世界环境,能够与物理世界互动的人工智能——具身智能。

事实上,早在1950年,图灵在他的经典论文《计算机与智能》中就展望了人工智能可能的两条发展道路:一条路径是专注于抽象计算所需的智能;另一条路径则是为机器配备最佳的传感器,教机器说话,使其可以与人类交流并像婴儿一样“成长”。

今天,当我们开始谈论具身智能时,不妨再回想一下那个三岁的小男孩在花园里对着泥土时所怀抱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