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5章 暗潮涌动
人事即政治,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景泰帝的朝堂班底中,文臣确实占据了绝对优势。
这种权力格局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和现实考量。
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述,景泰帝“兄未终而弟及“的尴尬即位方式,使他迫切需要获得文官集团的政治支持,借助文官们的舆论力量来巩固其统治合法性。
另一方面,他在即位之初就成功击退了蒙古瓦剌大军的进犯,这场看似轻松的军事胜利,给他造成了“战事不难“的错觉,导致其在日常政务中逐渐忽视了对武将体系的培养和建设。
然而,文臣虽擅长治国理政,却难以担当安邦定国的重任。
久居深宫二十余载的景泰帝,或许还缺乏足够的政治敏锐性来洞察这一隐患。
在众臣接二连三的弹劾下,毕旺当场被麾下的锦衣卫带走了。
景泰帝那一声“革职查办“的裁决,迅速为这场风波画上了句号。
令人玩味的是,毕旺全程未发一言为自己辩护,这种沉默既可以被解读为对罪行的默认,也可能是一种无声的抗争。
相比他的两位前任,一位被打死在朝堂之上,另一位还在家装疯卖傻,毕旺的表现确实显得更有骨气。
但这一切都已失去意义。嗅到权力味道的众人——朝堂上的角逐者们早已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继任人选。
“臣谨奏,窃观英国公张辅之弟、腾骧右卫指挥使张岳,世受国恩,忠贞体国。
昔年曾掌锦衣卫要职,熟谙卫务,明察秋毫。
以臣愚见,此等既具将门之风,又通卫所之务的栋梁之才,实乃锦衣卫指挥使不二人选。
若蒙圣恩简拔,必能整饬卫政,肃清奸佞,为陛下分忧解难!”
“臣窃以为张岳虽忠勤可嘉,然年逾知命,精力渐衰,恐难当锦衣卫指挥使之重任。
反观前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季铎,正值壮年,英姿勃发,临阵则勇冠三军,治军则令行禁止。
更难得者,其廉洁自持,纤尘不染,实乃朝中罕见之将才。
此等德才兼备之士,方为锦衣卫指挥使之上上之选!”
……
锦衣卫乃天子亲军,位在诸卫之首,其权柄之重、恩遇之隆,实在远非边关戍卫可比,纵是五军都督府这等中枢军衙亦有所不及。
且锦衣卫指挥使更是皇帝心腹,通晓圣意所向。
故而锦衣卫官员升迁速度极快,绝非各衙门、各卫所可以比拟的。
正因如此悬殊之别,满朝文武都熙熙攘攘,有的举故旧,有的荐门生,都想让自己人执掌要职。
眼看天色已经快亮了,此时景泰帝坐在御座之上,双目紧闭,眉头微皱,显然是对朝臣所荐诸人均不甚满意。
众位臣工每举荐一人,必攻讦另一人,要么说其年迈体衰,要么说其资历尚浅,一时间好不热闹。
作为当朝太子的朱齐,虽说列席早朝观摩政务,但按照惯例,他这时候是不能随便发表意见的。
因为这名皇城军事保卫加情报机关首长的任命与自己性命息息相关,看着满朝文武争得面红耳赤,朱齐不由得为景泰帝捏了一把汗:父皇你可千万要靠谱啊。
这满朝文武之中,看得津津有味的只有一人——他昨日的侍讲官,商辂。
由于商辂是文官出身,入阁才一年,话语权并不多。
他本人亦没有什么武将的好友同乡,所以从早朝开始以来,便一直在看热闹。
这时,只见户部尚书、阁臣陈循缓步出列,手持笏板,恭敬地向御座上的景泰帝躬身行礼,随后以沉稳而清晰的声音奏道:
“臣斗胆举荐大同卫都指挥佥事、右参将石彪出任锦衣卫指挥使一职。
石将军自京师保卫战以来,屡立战功,治军严明,秋毫无犯,更兼骁勇绝伦,临阵常身先士卒,所向披靡。臣观其为人刚正,处事果决,实乃统领锦衣卫之不二人选!“
陈循此言一出,殿内顿时一片寂静。
方才诸位所推荐之人,出身都不相伯仲,成就各有千秋。然而这位石彪的候选人一出来,却是能够碾压其余人选。
内阁诸臣如彭时、江渊等人虽未立即表态,却都不约而同地微微颔首,显是对此提议颇为认同。
站在武官行列中的几位将领也交头接耳,低声议论着石彪近年来的赫赫战功。
然而,站在文官前列的兵部尚书于谦闻言却眉头微蹙。
他不动声色地抬眼,目光飞快地扫过御座上的景泰帝,似是在揣测圣意。
这位历经风雨的国之柱石,此刻心中已然警铃大作——他太清楚石氏一族的势力了。
旁观的朱齐听到“石彪“这个名字时,心头猛然一紧。
虽然他对朝中武将并不熟悉,但这个名字与当朝权贵石亨仅一字之差,让他本能地感到不安。
他悄悄抬眼望向殿中众人,只见满朝文武神色各异,却无人对这个提名表现出明显的异议。
朱齐的思绪飞速转动,努力回忆着史书中的记载。
突然,他瞳孔微缩——这石彪不正是石亨的亲侄子吗?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石彪是英宗复辟的关键人物。据说他自游击将军起,至大同右参将,过程中未尝一败。
想到这里,朱齐的掌心已渗出细密的汗珠,心中暗骂:“陈循这个老糊涂!竟在此刻助纣为虐!“
但他转念一想,又不得不承认,以当下时局来看,陈循的举荐确实合情合理。
石彪确实优秀,而观他的叔父石亨,也是相当优秀。
若非自己知晓后世之事,恐怕也会认为石亨是景泰帝最忠实的拥护者。
这位忠国公不仅在景泰帝指挥的京师保卫战中力挽狂澜。更在景泰三年时,佩镇朔大将军印巡哨大同,成功击退瓦剌进犯,为大明立下不世之功。
景泰帝对其宠信有加,不仅赐予世袭诰券,加封太子太师,更让他成为景泰朝唯一获封国公的异姓功臣。
更关键的是,石亨在朝堂之上始终表现得沉稳持重。
每逢廷议,他总是恭谨地立于武官之首,对景泰帝的决策从不公开质疑,俨然一副忠臣良将的模样。
若非朱齐知晓后世石亨主导夺门之变的结局,任谁也难以想象,这位看似忠心耿耿的国公爷,暗地里竟在培植党羽、积蓄力量,异想天开图谋更高的权位。
就在殿内气氛微妙之际,一个洪亮如钟的声音骤然响起,震得殿中梁柱似乎都微微颤动。
“臣以为,石彪虽战功卓著,然而年方三十,资历尚浅,恐难当锦衣卫指挥使之重任!”
只见忠国公石亨大步出列,他那魁梧的身躯几乎挡住了半边殿门透进来的阳光,国字脸型显得面容颇为刚毅,只见他继续说道:
“锦衣卫乃天子亲军,执掌皇城禁卫、侦缉百官,非老成持重者不可胜任。
依臣之见,不如暂且虚位以待,待朝廷慎重考量后再行任命更为妥当!”
朱齐闻言便知不好,心想这老贼洞察之力不简单,暗道:“年轻的父皇最吃这套以退为进的把戏!
若是这石亨直接为侄子争这个职位,反倒容易引起他的猜忌。
如今这般'深明大义'地推辞,只怕更要让父皇觉得石家忠心可嘉了!”
就在殿内众人还在消化石亨那番“深明大义“的进言时,又一个洪亮粗犷的声音突然在殿中炸响:
“臣刘安以为,忠国公所言甚是!石彪将军虽然骁勇善战,但当下边关更需要这样的虎将坐镇。
锦衣卫指挥使一职关系重大,确实应当从长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