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一个新生的回忆
去年,我考上了另一个市的高中,但是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无法有人陪同我去,我其实有些胆怯,毕竟是一个人的旅行,幸好随后好消息传来:让昭觉读高中的二哥陪同我去,我顿时觉得有了依靠(不知为何,虽然二哥比我大不了几岁,但是有亲人陪同,总感觉会有一种莫名的满足与安全感)
我们在金阳住了一晚,订好了车票,次日很早就向西昌出发,五个小时的路途景致如画,不同的风景频繁更迭着:从一弯接一弯的山沟到一片又一片的平原;从一个个雨来屋漏的瓦板屋到车水马龙的城;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到花枝招展的妇人。山峦叠嶂中的人们不乏坚韧;一马平川的人们不乏刚毅。这就是凉山人的精神!
经过一路又一路的颠簸后,我头痛欲裂,忍不住跳下了车,终于来到了凉山州的首府——西昌(西昌这个城市,除了三岁时去XJ时来过外,往后的日子里就只存在于彝语老师每一次讲的“凉山州有17个县市,西昌和会理是2个市,其他15个是县”这个知识点了,第一次经过,当时年纪尚小,只觉得此地繁荣)然而第二次重逢,我却感觉到了无尽的陌生,街上一切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我都觉得我与其格格不入,行人一个眼神触碰,我都会觉得他或她是在打量我的穿着,这城市的一切繁荣,都与我无关(这种感觉,在以后每次经过时,才日渐减小)
走出西昌东站,我看到遥远的人群熙熙攘攘,有人走街串巷,有人骑着电瓶车,拉着行人(拉客着有时还会因为互相抢客吵起来),我们询问好价格,并告诉他们目的地后,他们帮我们把行李放好,但是电瓶车只能坐一个乘客,所以我另外选择了一个男车主,但是有个女车主盛情难却,硬把我行李往她车上拉,面对这种,我知道她是为了生活,但是我又不喜欢坐女子后面,然后偷偷给了她一些钱(她有些惊讶),然后我就飞快的拿起行李,走向了另一个男车主,往长途汽车站赶去了……
我们到达长途汽车站后,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我们订好票后,又在大厅坐等了20来分钟期间为了减少尴尬,我开始看起了《吉狄玛加自选集》,但是路过的人不时又投来目光,反而更尴尬了,所以只能作罢,把书包垫在膝盖上,直接装睡,直到检票……
又上了往会理的车(这天赶车可真够让人累的,髋部都感觉有些酸了),经过三个小时,已经是晚上8点17,又又到了会理北站(这下终于不用坐车了),我们下了车,开启手机导航,搜会理第一中学金江书院(嗯……让我一时语塞的是,还有一些距离,好好好,这么玩是吧)果不其然,又要坐车了,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只能这样了。又又又驾车到了校门口,结果错付了:嗯……报名时间看错了,是明天……而且,录取名单上,就我的性别好像没写(天哪!气煞我也,哈哈哈,这次我已经语无伦次,无力言语,只能住一晚了)
解决好住宿问题后,二哥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那就趁着这个时间,,好好游览一下会理的风土人情吧”说罢,我们就开始了“游览”:在古城下面看了看,拍了个钟鼓楼,吃了吃饵块,羊肉粉,然后……没有然后了(怪尴尬的,哈哈哈),其实那天根本就没做这些,只是吃了吃羊肉粉,因为我是个比较宅的,加上一路上颠颠簸簸,心有余而力不足,二哥本来兴致勃勃,好几次叫我出去玩,但是看我萎靡的样子,他也只能作罢,在房间里独自一人玩着手机,在快手上搜了一个钟鼓楼的照片,
并配上了这样一段文案:“一路颠簸,山水一程又一城,静看钟鼓楼侧民宿,家弟卧眠渐深,予独坐窗前又观月影,又思乡,家弟往后一人,性格稍弱,泪又轻淌,言语止。”(这是我后来在他朋友圈看到的)
我至今不敢点赞这一个朋友圈,我心有愧疚,我曾无数次点进,便会泪流满面的出来。
陪我报到完,并帮我把一系列的琐事处理完后,走出校门,我也走出,直到一中天桥脚下,我和他都止住了脚,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是什么也说不出来,平时沉默寡言的他却忽然多言,就像母亲每次临行时的叮嘱,反反复复;平时铁血的他,眼泪也却止不住从眼角淌下,就像父亲出门时的沉默。我看着他一袭白衣,背着一个斜挎包包,在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中,并不高大的他格外显眼。
我在学校的第一天晚上望月的时候,他应该去看了钟鼓楼吧?到底看了没有?
钟鼓楼下,人们熙熙攘攘,应该有个16岁的少年,背着一个斜挎包,看着城楼下的人们熙熙攘攘,然后按下了手机相机的快门……画面定格的瞬间,便是他与这座城市一生中唯一而永远的相交,是第一次,也应该是最后一次。
一座城和一个人可能只有一次交集,如果那时与那座城市留有遗憾,那一生应该也没有机会再去弥补,即使多年后有机会去弥补,那也不会有了那时候的味道。钟鼓楼下,熙熙攘攘的人们,又有多少遗憾留在了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