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版《道德经》全本全译全解读(3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关联章节

第四十五章

大成[1]若缺,其用不敝[2]。大盈若01-gaiji01[3],其用不穷。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赢[4]如绌[5]。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6]

[1]成:成就,达到完备的阶段。

[2]敝:疲惫,困乏,衰败。

[3]造字:空虚。其古字为“盅”,指空间未被使用的器皿;《说文》:“盅,器虚也。”

[4]赢:本义为获利,引申指超出,超过,多余。

[5]绌:不足,不够。

[6]天下正:“正”,合于道的;人必先正己而后能正人,“天下正”指合于道而成为天下依从的范式。


译文

最大的成就好像有所欠缺,因此它的作用不会衰竭。最大的盈满好像仍是空虚,因此它的作用不会穷尽。最大的伸展好像是在屈伏;最大的灵巧好像仍显笨拙;最大的盈余好像还有不足。躁动可以祛除寒凉,而清静可以制服躁热,所以清静才是天下保持正态的根本。


庄子补释

【原文】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其德而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庄子·胠箧》

【复观译读】所以说,最大的灵巧就好像是笨拙一样。铲除曾参、史鱼的忠孝之行,钳住杨朱、墨翟善辩之口,摒弃仁义,天下人的德行才开始与自然齐一。人人都保有原本的明视,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迷乱;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聪敏,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忧患;人人都保有原本的灵智,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迷惑;人人都保有原本的天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邪僻。像曾参、史鱼、杨朱、墨翟、师旷、工倕和离朱这样的人,都是外露自己的德行来迷乱天下的人,这就是圣治之法不能得到施行的原因。

【原文】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

——《庄子·天地》

【复观译读】古时候育养天下百姓的统治者,心无欲求而天下富足,身无作为而万物自行化育,保持渊深宁静而百姓自行安定。《记》这本书上说:“行事通于大道则诸事完满,内心清虚宁静则鬼神敬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