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想考高分,远离“书本主义”
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讲,想要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必须远离书本主义。所谓的书本主义指的是什么?就是凡事只认书本,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信奉书本主义的人往往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和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必能够运用得当。我们总是拿着书本上看到的一些道理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在看见书本中的这些道理的时候,你认为它是对的。但是,书本上的知识之所以正确,往往是特定条件下的结果,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产物。某个道理适用于A,并不一定同样适用于B。
书上的道理也叫“知”,学习道理就是认知的过程。认知本身没有经过实践检验,就无法变成客观规律,只能算是假道理。所以,我们经常讲知和行要统一,意思就是知要经过行的验证,道理必须和实践结合起来才可以。你有信心进入大千世界当中,愿意去接受淬炼,有勇气面对各种考验的时候,才会在被打倒的时候还能站起来。比如,一位同学有点书本主义倾向,他把书本上的东西放在现实当中历练,发现行不通,书上指出的那条路根本走不下去。他怀疑的不应该是道理本身或者书本主义,而应该反思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或者是否在实践当中出现了偏差。
对一个问题的认知,有各种不同的维度和层次。如果你对于自己所看到的东西的理解处于中等偏下的层次,会导致你在现实当中应用时遇到很大的阻碍力量。比如,在学习生活和与同学相处的过程当中,有些同学按照书本上的道理行事做人。所以,当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较大阻力时,应该扪心自问,是道理本身有问题,还是自己的理解和应用存在问题?其实,归根结底是自己不够通透、达观和开放。
面对书本主义这类问题时,我的建议是在做事的时候,将现阶段要做的事情放在较长的时间框架内考虑。至少在30岁之前,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有些事情在当下看来举重若轻,当你的阅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可能悟到其中的真谛。我们应该采取技术化的思维去做事,而非过于感性思维。先学会将自己的感性、情绪、情感隐藏起来,用技术化的思维将眼前应该做的事情做好。
当你的做事方式有了调整,在三十而立的时候,你才有了立于世间的基础。再加上你学会了如何隐藏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你的精神才真正地成熟起来。像孔子这样博学多才的人,他所读的书以及懂得的道理要比我们多得多,但他却说三十而立。这是为什么呢?以我的体会来看,我在30岁左右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好像比20岁时稍微深刻了一些。
所以,当你面对自己的人生和学业成长时,一定会遇到很多困惑,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这个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停下脚步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还要继续前行,甚至要把这些问题暂时放下。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情感、情绪,甚至思想和观念,但我们不应过度纠结其中,而是应该先把它们放一放,就像封存一坛酒让它慢慢发酵。当人生的时机成熟时,再回过头来看这些问题,你会发现它们已经不再困扰你了。
在上学的年纪,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我觉得是做事。做事是在现实层面上的打拼,比如我今年很痛苦,这件事情我接受不了。接受不了是什么问题?是你的态度问题,是你的情绪在作祟。但情绪真的那么重要吗?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事情做成。当你把这件事情做成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原先对于这个问题的思想观念很肤浅,甚至很狭隘。
阳明先生说过一句话:“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从知到行需要丰富的实践和人生阅历,但是由于年纪的限制,年轻人无法从事过多的社会实践。即使在20岁左右,对于很多深刻的问题依然理解得很肤浅。这个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打通从知到行的通道。怎么办呢?做到从行到知即可。
年轻人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第一,有体力。一个40岁的中年人,干8个小时的体力活就虚脱了;但年轻人干12个小时的体力活,依然生龙活虎。
第二,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魄。这是年轻人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
每个人做事都是靠自己擅长的东西,年轻人往往不擅长感悟书本中过于抽象的大道理。所以,我们要少对孩子讲:“多读点书,要去多思考,对自己的人生要有规划和定位。”因为这不是影响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因素,真正影响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是现实的打拼。当你把这些事情做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认知得到了升华。因此,想要在思想层面上得到升华,最好的办法并不是生搬硬套书本上的道理,而是把它暂时封存起来,在经受了岁月的洗练之后,再去回味这些道理,那时才会有真正深刻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