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骨盆的组成
(一)第5腰椎
L5并不直接参与骨盆的组成,但与骨盆密切相关。L5可能发生腰椎骶化,一侧或两侧横突与骶骨翼相融合,甚至与髂嵴相融合。腰椎的数量因骶化而变为4个,或因为骶椎腰化而变为6个(图1-3)。而这种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的现象,会给临床中骶髂螺钉的置入过程带来透视困难。

图1-3 腰骶椎变异
a.腰椎骶化;b.骶椎腰化。
(二)髋骨
髋骨是不规则骨,上部扁阔,中部窄厚,有朝向外下的髋臼;下部有一大的闭孔(图1-4)。左、右髋骨与骶骨、尾骨组成骨盆。髋骨既传达躯干重力,又提供肌肉附着点(图1-5),保护盆腔脏器。髋骨由髂骨、耻骨和坐骨组成,三骨会合于髋臼,16岁左右完全融合。

图1-4 髋骨的外面观、内面观
a.外面观;b.内面观。
1.髂骨
呈不规则扇形,构成髋骨上部,分为肥厚的髂骨体、扁阔的髂骨翼。髂骨体构成髋臼的上2/5,髂骨翼为向上展开的扁阔扇面,其上缘肥厚形成弓形的髂嵴,呈S形弯曲,髂嵴前部外突,后部内突,位置浅表,体表可触及,表面有皮神经跨过。髂嵴前后厚,中部薄,前端为髂前上棘,是缝匠肌和阔肌膜张肌的起点,也是腹股沟韧带的起点,其下方3~5cm处有股外侧皮神经通过。髂前上棘下方约4cm处有一突起,称为髂前下棘,是股直肌的起点。在髂前上棘后方5~7cm处,髂嵴有一向外侧的突起称髂结节,它们都是重要的体表标志。髂前上棘至髂结节之间的髂嵴为髂骨翼肥厚部位,是进钉和植骨取材的理想部位。髂嵴后端隆起为髂后上棘,对应骶髂关节中部,有骶结节韧带、骶髂背侧长韧带及肌肉附着。在髂后上棘的下方有一突起称髂后下棘,髂后下棘下方有深陷的坐骨大切迹。髂嵴的内、外二缘的锐棱分别称为内、外唇,内唇有腹横肌及腰方肌附着,外唇附着肌肉较多,包括阔筋膜张肌、背阔肌、腹外斜肌以及臀肌。内、外唇之间有一中间线,有腹内斜肌附着。髂嵴的外唇较髂骨外板向外突出,因此在应用外固定架时应在中间线和内唇之间进钉,才能保证螺钉处于髂骨内、外板之间。
髂骨盆面(内侧面)构成的浅窝称髂窝,较为光滑,上界是髂嵴的内唇,下界是弓状线,后界是耳状面及髂粗隆的前缘,有髂肌覆盖,髂窝中心骨质薄,有时可出现先天性的髂窝骨质缺如。髂窝下界有一圆钝骨嵴称弓状线,此线骨质较厚,髋臼前柱骨折可沿其边缘放置接骨板进行固定。髂骨盆面后部为耳状面,与骶骨耳状面构成骶髂关节,耳状面周围有关节囊及骶髂前韧带附着,其后上方粗糙面为髂粗隆,为竖脊肌、多裂肌、骶髂骨间韧带和骶髂后侧韧带的附着点。
2.坐骨
构成髋骨下部,并组成髋臼的后下2/5,分坐骨体和坐骨支。坐骨体呈三棱柱状,为躯体坐位时支撑身体重量的主要部分,可分前后缘及内外面。前缘较为锐利,构成闭孔的后界。后缘肥厚,向上移行为髂骨后缘,构成坐骨大切迹的下部。坐骨大切迹下方有向后突出的尖形坐骨棘,是肛提肌、尾骨肌、上孖肌及骶棘韧带附着的地方,作为坐骨大小孔之间的分界。棘下方有坐骨小切迹,向下移行于坐骨结节。坐骨体的外侧面朝向前外下方,有闭孔外肌附着,内侧面光滑,有闭孔内肌附着,后面为髋关节囊的附着处。坐骨体下后部向前、上、内延伸为较细的坐骨支,其末端与耻骨下支结合。坐骨体与坐骨支移行处的后部是粗糙的隆起,为坐骨结节,是坐骨最低部,可在体表扪到。坐骨结节外观呈卵圆形,被髂嵴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附着有半膜肌,下部附着有半腱肌、股二头肌长头、大收肌坐骨部。此外,坐骨结节的外缘为股方肌的起始,上缘为下孖肌的起始,内侧缘下部是骶结节韧带的附着处。
3.耻骨
构成髋骨前下部,分体和上、下两支。耻骨体组成髋臼前下1/5,与髂骨体的结合处骨面粗糙隆起,称髂耻隆起,由此向前内伸出耻骨上支,其末端急转向下成为耻骨下支。耻骨体及耻骨支的附近是5个股内收肌的起点,向下放射(图1-5)。耻骨上支可分三缘及三面。上缘有一条锐嵴称耻骨梳,有腹股沟镰、反转韧带、腔隙韧带附着,耻骨梳向后移行于弓状线,向前止于耻骨结节,是重要体表标志,是腹股沟韧带的起点,上缘内侧有腹直肌及锥状肌附着。耻骨上支前缘称闭孔嵴,前方止于耻骨结节,后方止于髋臼切迹,此处有耻股韧带附着。下缘围成闭孔;前面呈三角形,有长收肌及闭孔外肌附着。上支的后面光滑,构成真骨盆前壁,有肛提肌附着;下面不整,有由后外向前内同行的闭孔沟,供闭孔血管神经通过,沟的两边有闭孔前结节和闭孔后结节。耻骨下支扁且薄,伸向后下外,与坐骨支结合,分前后面及内外缘,前面有长收肌、短收肌、股薄肌及闭孔外肌附着,后面有闭孔内肌附着,内侧缘与对侧合成耻骨弓,外侧缘构成闭孔。耻骨支夹角即耻骨上、下支之间的夹角,男性较大,多呈直角,女性多呈锐角。耻骨上、下支相互移行处内侧的椭圆形面称耻骨联合面,两侧联合面借软骨相接,构成耻骨联合。

图1-5 髋部肌肉的附着起止点
4.髋臼
髋臼(图1-4)由髂、坐、耻3骨的体部连结而成,是髋骨外面中部的半球形深窝,呈倒置杯形,位于髂前上棘及坐骨结节连线中间,朝向前下外方。窝内半月形的关节面称月状面。窝的中央未形成关节面的部分称髋臼窝。髋臼边缘下部的缺口称髋臼切迹。髋臼的顶由髂骨体构成,占髋臼球面的2/5,此部分是髋臼主要的承重点,骨质坚实,向后上延至骶髂关节,直立位可将躯干重量传导至股骨头。髋臼后下部由坐骨体构成,占球面的2/5,后面与坐骨神经紧贴,髋臼后壁骨折,可造成坐骨神经损伤。坐骨体作为另一承重点,坐位时传递身体重量至坐骨结节。髋臼的前壁由耻骨体构成,占球面的1/5,相对薄弱。髋臼的下1/3与后上部相对较薄,造成骨折的暴力损伤所需能量较小,但这些部位为非主要承重区,即使骨折,对日后髋关节功能影响也较小。髋臼内面只有部分覆盖关节软骨,髋臼中央凹陷且粗糙,无关节软骨覆盖,不与股骨头接触,称为髋臼窝,被股骨头韧带和脂肪所占据,当关节内压增大或减少时,髋臼窝内的脂肪可被挤出或吸入,来维持关节内外压力的平衡。髋臼窝骨质较为薄弱,内侧面正对方形区,当暴力经股骨颈传导到髋臼时,容易造成方形区骨折及股骨头中心性脱位。月状面分布在髋臼窝的周围,呈马蹄形,其上部因承受压力最大,宽且厚,前后部略窄。髋臼下缘的髋臼切迹向上与髋臼窝相连,此处是股骨头韧带的附着处。髋臼切迹之间有髋臼横韧带通过,恰好将髋臼前下部的缺口填充。通过髋臼切迹与髋臼横韧带的小孔,有股骨头韧带动脉及神经进入关节内。髋臼边缘被一圈纤维软骨覆盖,称为关节唇,主要作用是增加髋臼深度。髋臼唇平面与身体矢状面之间形成向后开放40°的角。
5.闭孔
为坐骨与耻骨形成的骨环,多数呈三角形,少数为卵圆形,其形状取决于耻骨支夹角的大小。呈锐角者以女性多见,男性多呈直角。闭孔的上界为耻骨上支的下缘,下界为坐骨支的上缘,内侧界为耻骨下支的外侧缘,外侧界为坐骨体下部内缘、坐骨体前缘及髋臼切迹边缘。闭孔边缘锐利,有闭孔膜附着。闭孔管为一纤维性管道,上界为耻骨上支下缘的闭孔沟,下界为闭孔膜,长约2~3cm,从骨盆前壁斜向前、下、内,经于耻骨肌的深面,闭孔动静脉及闭孔神经由此经过。
(三)骶骨
骶骨由5节骶椎融合而成,至成年后相互融合成一块,呈倒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前面凹陷(图1-6)。骶骨底宽大,向前突出,上缘中分向前隆突称骶岬。骶骨尖部与尾骨相连。骶骨底上的腰骶关节面呈椭圆形,与L5形成腰骶关节。骶骨底的两侧平滑,称为骶骨翼。骶骨两侧上部的耳状面与髂骨耳状面构成骶髂关节。骶骨中部有4条横线,是椎体融合的痕迹。骶骨中部还有4对骶前孔,前4对骶神经前支由4对骶前孔穿出。骶骨背面粗糙隆凸,正中部为骶正中嵴,中间部为骶中间嵴,由各骶椎的关节突形成。在骶中间嵴的外侧有4对骶后孔,前4对骶神经的后支由骶后孔穿出。L5若出现腰椎骶化,则可出现5对骶后孔。骶后孔外侧部有骶外侧嵴,由骶椎横突构成。骶前、后孔与骶管相通,有骶神经前、后支通过。骶管下端的裂孔为骶管裂孔,第5骶神经和尾神经从该裂孔内穿出。骶管裂孔两侧向下突出为骶角,是骶管麻醉常用的标志。骶骨外侧部上份有耳状面,与髋骨耳状面相连结,耳状面后方骨面凹凸不平称骶粗隆。
(四)尾骨
尾骨呈三角形,由4~5节独立的尾椎构成,后相互融合(图1-6)。有时与骶骨相互融合成为一整块骨,或与骶骨形成关节。在坐位时,尾骨并不负重,负重的是坐骨结节。尾骨后上部的凹陷与骶骨相连的部分称为骶尾间隙。在关节面后部两侧各有一尾骨角。尾骨的侧缘是肌肉与韧带的附着点。


图1-6 骶骨和尾骨
a.前下面观;b.正中矢状面观;c.经S1骶孔横断面观;d.后上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