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产后康复学整体情况介绍
一、整体情况介绍
产后康复学是由妇产科学、康复医学、运动医学、心理学、营养学、儿科学等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起来的新兴综合性学科。
产后康复以产后女性为服务对象,以提高产后女性机体局部和整体功能水平、生活质量为目的,在现代医学和健康理念的指导下,运用物理康复、手法按摩、推拿复位、中医中药、心理疏导和运动训练等手段和方法,针对女性产后这一相对特殊时期的生理及心理变化,对产后功能障碍性疾病进行积极、主动、系统的预防和治疗,使分娩后1年内女性在身体、心理、外貌、形体、社会能力、职业信心上得到快速、及时、全面的恢复,消除或减轻产后机体和器官功能障碍,获得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产后女性的自信心和生活质量。
产后康复是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已经融入现代医疗体系之中,要全面提升新学科的临床诊疗和学科建设水平,全新的康复服务理念要深入到每一个产后康复专业技术人员的心中,并付诸临床实践。
产后恢复和产后康复
产后恢复和产后康复在临床上经常被混用。产后恢复通常指产后通过适当休息,组织器官功能达到基本恢复或完全恢复的过程。产后康复指产后经各种康复治疗手段积极主动地进行康复治疗,以消除功能障碍并恢复正常功能。尽管某些病理生理变化无法彻底消除(如妊娠纹),但经过科学合理的康复治疗,仍然可达到最佳功能状态或外观形态。
二、产后康复发展史
我国2000多年前已经出现了康复医学的思想和功能康复的概念。《黄帝内经素问》中论述瘫痪、麻木、痉挛等病症时,提出运用砭石、针灸、浸浴、热熨、磁疗、导引、按摩等方法进行康复治疗,这是现存较早的关于功能康复治疗的记录。
16世纪初,Fuchs提出了“两种运动方法”,单纯运动和既运动又工作,为最初的训练疗法雏形。17世纪末,针灸传入欧洲,主要用于康复治疗和训练。19世纪,直流电疗、感应电疗和人工光疗开始应用于功能性疾病的治疗,1892年,出现了高频电疗以及离子透入疗法。进入20世纪后,采用电、光、声、磁、热等的物理疗法迅速发展,在临床综合治疗和功能康复中发挥出独特作用。
美国医学会在1916年成立了物理医学和康复委员会,1920年,美国国会通过康复医学法案,美国成为世界上最早进行康复立法的国家。现代康复医学发展于20世纪40年代,通过应用多种医疗手段,对身体功能障碍进行物理、心理、运动、手法等方面的全面康复治疗,使功能障碍得到改善或完全康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众的生活观念迅速发生改变,陈旧的坐月子习俗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产妇的需要。我国产后康复医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产后康复专业设备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精准治疗、整体治疗成为趋势。产后康复在临床实践中划分为乳腺、盆底、形体、皮肤、心理五大中心,“五位一体化”成为目前建设产后康复中心和推动产后康复发展的标准模式,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基础框架。为产妇提供更专业、更精准的康复治疗和指导,是现代产后康复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产后康复从业者针对女性产后身体发生的变化,运用先进的科学理念和现代仪器,采用个性化康复治疗手段,对产后女性存在的生理及心理问题提供科学的、针对性的精准康复治疗,在提高临床诊疗技术的同时,也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今,产后康复作为一门新兴临床学科已逐步为国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认可、重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科充分发挥我国传统医学优势,在产后康复中融入了以传统中医为理论基础的手法按摩、推拿复位、穴位针灸、熏蒸艾灸和中药,整合中西医疗法各自的优势,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疗方案,丰富了产后康复的技术内涵,推动了产后康复学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改革和完善卫生服务、医疗保健和卫生监督体系,发展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医疗。首次将康复医学工作纳入国家总体发展规划之中。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也提出促进康复医学发展,为产后恢复期功能障碍患者提供科学的康复专业诊疗服务,为今后产后康复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政府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努力保障这一新兴学科和市场健康发展的背景下,但是各项工作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学科和市场发展良莠不齐,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产后康复理论体系、临床路径和操作规程。在当前的政策法规和学科发展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规范产后康复的宣教和普及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对广大产妇的权益保护、确保康复医疗质量和治疗效果,已经成为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此情况下,需要建立和完善产后康复学科的建设标准、诊疗适应证、操作流程、服务规范、技术标准、医疗质量和安全标准、疗效评估标准、随访反馈流程,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其中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产后康复专科/中心是国内推动产后康复理念及治疗的先行者和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