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产后小烦恼 轻轻松松做宝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产后在医院的注意事项

无论是顺产还是剖宫产,所有的女性在经历分娩后都是走过了人生的一道坎。随 着孩子的降生,产妇心里虽然踏实了,但仍会有很多的 困惑。产后住院期间是产妇生理、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段,产后妈妈们在医院要注意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产后那些重要时间节点上让你尴尬、难以启齿,却又很重要的问题。

产后2小时要注意的事

非常重要的第一个时间节点就是产后2小时。无论顺产还是剖宫产,产后的2小时都是产后出血的高发时期。在这个时间段,产妇会被安顿在产房或手术室的观察室继 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医学上把这两小时称为第四产程,是非常重要的时段。在这个时段,产妇最兴奋也最困顿,一方面为新生儿的到来而喜悦,另一方面也因生理和心理上全面的放松而感到疲劳。一些妈妈形容自己就像跑了一万里,浑身都痛。在这个时期,医生、护士都会严密观察产妇的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子宫收缩情况、阴道出血情况及会阴伤口有无血肿等。

通常,医护人员每15~30分钟会按摩产妇子宫并检查恶露的排出情况,产妇需要予以配合。如果在产妇肚脐周围触摸到呈球状、质硬的子宫,且阴道出血不多,则说明产妇子宫收缩良好,是正常的。对进行了剖宫产的产妇,医务人员会用沙袋放置于她的子宫上进行压迫,以达到减少产后出血的目的,通常会压迫6~8小时,医生会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在产后留观的2小时内,顺产的产妇可以少量多次饮水和进食喜欢的食物以补充水、营养并促进排尿;剖宫产的产妇则暂不可以进食,并需要持续心电监护、吸氧,同时由专人监测产妇的各项指标。医务人员还会指导和帮助产妇完成和宝宝的第一次皮肤接触和哺乳,之后产妇就会被送回病房。

产后活动和体位

顺产的产妇产后即可以下床活动,但是活动时需要由家属搀扶进行,同时需警惕直立性低血压,注意防跌倒。产妇可以坐起,自主地从平车平移或者走到病床上,活动是没有限制的,并可以采取任何舒适的体位。原则就是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如果外阴有伤口,应保持伤口干燥,尽量保持无伤口一侧侧卧位,以减少压迫感,以利于伤口愈合。国内目前会阴侧切的伤口一般在左侧,医务人员会告知产妇分娩的情况,指导其选择正确的卧位。

剖宫产产妇由于硬膜外麻醉尚未完全缓解,需要搬运到床上,注意不要牵拉到尿袋、输液等管路,同时保持用沙袋压迫子宫6小时。产妇可以正常靠枕头,对于感觉恶心的产妇可将头偏向一侧,以减少呕吐后误吸的风险。产妇的四肢活动是不受限制的,可以在保持沙袋不移位的情况下,活动四肢来放松肌肉。压迫子宫6小时后,如果产妇没有恶心等不适症状,床头可抬高30°,取半坐卧位,以减少腹部切口张力,缓解疼痛。剖宫产术后的运动可参考运动篇。

产后伤口、出血和疼痛

顺产后,如果产妇的外阴有伤口,助产士常规会在产妇外阴上敷一小块碘伏纱布,目的是预防感染。这块小纱布位于阴道口,不会填塞到阴道内,产妇不用紧张,可在第一次解小便前自行取掉。如果纱布自行脱落也没有问题,去除纱布并不会引起伤口的出血等问题,产妇和家属无须担心。医务人员会巡视和观察剖宫产产妇的腹部切口敷料是否干燥,有无渗血等异常。

产后观察产妇子宫收缩及阴道出血很重要。产后24小时内,医生、护士会多次来观察产妇子宫收缩及阴道出血情况。产妇卧床时,可以不穿内裤,只需在床上垫好卫生垫和卫生纸,污染时立即更换即可,确保会阴的干燥、清洁;产妇起床活动时,需穿内裤并使用卫生巾,保持个人卫生。产后出现阴道出血,常常让新手妈妈感到担心,不敢活动或限制活动。其实,只要出血量不超过正常的月经量,并且没有大的血块,产妇都可以在产后正常进行活动。

掌握产后阴道流血的规律,可以让妈妈更自信。产后阴道流出的血在医学上称为恶露,指产后随子宫蜕膜(特别是胎盘附着处的蜕膜)的脱落,血液和宫腔内的其他组织经阴道排出,是产妇在产褥期的临床表现,属于生理性变化。根据恶露的颜色、内容物和时间不同可分为血性恶露、浆液恶露和白色恶露。血性恶露出现在产后前3天,色鲜红、量多,有时伴有小血块;产后4~14天,血性恶露会转变为浆液恶露,色淡红;产后14天以后,浆液恶露会转变为白色恶露,一般会持续3周时间。正常的恶露有血腥味、无臭味。如果在产后4~14天,出血为鲜红色或仍伴有血块,甚至出现异味,则需尽快就医。此外,如果到14天后恶露仍有鲜红色血,也需要尽快就医。妈妈只要掌握每个阶段阴道流血的变化,就可以进行自我评估、自我监测。

很多产妇都非常困惑,被撑得那么大的子宫要怎样才能缩小、恢复呢?其实,子宫缩小是子宫复旧的结果。子宫复旧不是肌细胞数目减少的过程,而是肌细胞缩小,肌细胞胞质蛋白质被分解排出,胞质减少,裂解的蛋白及代谢产物通过肾脏排出体外,最后子宫就可恢复到孕前状态。所以,不要着急,产后只需要充分休息、适当运动,子宫就可以很好地恢复至产前状态。胎盘娩出后,子宫的宫底一般位于脐下1横指,子宫圆而硬,形成“安全球”。产后1日,因宫颈外口升至坐骨棘水平,使宫底稍上升到平脐。以后每日下降1~2cm。产后1周,宫底位于耻骨联合上2~3横指。产后10日降至骨盆腔内,这个时候如果还能在耻骨联合上方触及子宫,伴子宫压痛,则要考虑子宫复旧不良。妈妈们可以参考以上标准来自我评估。产后6周子宫可恢复到非孕期大小,即50~60g,容量只有5mL。简单来说,大家记住几个时间点,分娩后当天宫底在平肚脐或者脐下1横指,以后每天以1横指的速度下降,到产后10日不能触及就是正常的,如果还能触及同时恶露有鲜红的血,就要考虑是否有复旧不良的情况。

产后宫缩痛是痛不是病。除了切口痛以外,无论是顺产还是剖宫产,妈妈们还常常会感到下腹部阵发性疼痛,尤其是喂奶时疼痛会更明显,妈妈们就担心会不会是扯 到伤口,影响子宫恢复,咨询是否要减少喂奶次数。其实这是产后宫缩痛。产后宫缩痛是在产褥早期因宫缩引起的下腹部阵发性疼痛。产后1~2日出现,持续2~3日自然消失。哺乳时,刺激乳头会反射性的刺激机体分泌内源性的缩宫素,缩宫素会引起宫缩痛和射乳反射。哺乳并不会引起伤口痛,只是引起子宫收缩的宫缩痛,因此,并不需要减少喂奶次数。疼痛时可以蜷起双腿,取侧卧位或者半卧位,用手轻轻按摩子宫底的地方几分钟后就可缓解。按摩时避开剖宫产切口处。生第二胎的产妇,产后宫缩痛会比生第一胎的产妇严重,原因是再次妊娠时子宫肌纤维牵拉得更长,就像一个吹过的气球,再次吹就容易吹得更大,回缩就要更有力才能恢复,子宫复旧时收缩更为剧烈,也更痛。妈妈们要有正确的思想准备。产后不宜使用热水袋或者暖宫贴来缓解宫缩痛,以免过度促进血液循环,而出现出血过多。但是如果伤口疼痛加剧则需要告知医务人员。

伤口疼痛持续时间因人而异,最快的十几天就不会再感到疼痛。由于剖宫产不是只有肚皮上这一个切口,里面的子宫下段、腹直肌层、前鞘层、腹膜层都有切口,只是这些切口在皮下,我们看不到罢了。如果产后伤口的疼痛加剧,要及时与医生沟通,以尽早发现并解决并发症。一般情况下,若恶露正常,妈妈则不需要太过担心,剖宫产的伤口要完全恢复到按压也不感疼痛的状态,一般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

剖宫产后咳嗽常常会引起疼痛,产妇可以在剖宫产前先训练咳嗽的方法。腹部手术后换气功能改变会引起术后肺不张、肺炎等肺部并发症。由于肺泡萎缩,功能性肺组织减少,肺的顺应性明显下降,通气功能障碍。为了减轻术后咳嗽时引起伤口疼痛和减少伤口张力,术后应取坐位或半坐位,可以减轻腹部的张力,减轻疼痛。同时训练用双手或其他柔软物品在咳嗽时适当用力按压伤口。缓慢深吸气,屏气片刻后用力咳嗽,使气道分泌物从远处气道移向大气道,每日重复以上的动作15~20次,每次2~3分钟。咳嗽前务必将会阴部肌肉收紧,以保护盆底肌(详见产后盆底修复章节)。

产后会阴护理须知

1.产后要多饮水、勤排尿

最好在产后4小时内排尿,不能超过6小时,否则膀胱会因过度充盈反而更难排尿,严重者会影响子宫收缩,引起子宫收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引发生命危险。产妇每次可以喝100~200mL的温开水,分多次饮用。分娩过程中,产妇膀胱因受压致黏膜水肿、充血、肌张力降低、对膀胱内压的敏感性下降,以及会阴伤口疼痛、不习惯卧床排尿等因素,而引起产后出现尿不出(尿潴留)、尿不净(残余尿增加)的问题。第一次解小便,产妇可以采用坐姿,选择一个私密的地方安静地排尿,以免因焦虑等引起排尿困难,同时还可以采用听流水声的方法诱导排尿。必须尽量解尽(所谓的解尽就是解完小便后没有还想解的感觉)。如果小便量相对少、没有解尽,除了会影响子宫收缩外,还可能会导致尿潴留的发生。如果实在无法排尿,可以求助医护人员的专业帮助,以避免膀胱过度充盈,影响子宫收缩或者引起泌尿系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如果产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应考虑是否患有膀胱炎;如果出现一侧或双侧腰部疼痛、高热、寒战、恶心、呕吐,伴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临床表现,则应考虑是否患有肾盂肾炎。

产后,子宫复旧机制开始启动,子宫急剧地收缩和变小,子宫肌细胞胞质蛋白质被分解、排出,胞质减少,裂解的蛋白及代谢产物通过肾脏排出体外,这就是为什么产妇在产后往往尿多的原因。由于妊娠期体内潴留的过量水分经肾排出,所以很多产妇在产后最初一周内尿量会特别多。产后尿多是正常的生理变化,不丢人,妈妈们一定不要因为怕尿多而减少饮水。

剖宫产妈妈尿管拔掉以后也需要尽快小便。产后第一次排尿时,妈妈们可以尝试着在床上用便盆解小便。如果在床上解不出来或解不尽,可把床头摇高,在床上稍作休息,待没有头晕、眼花或任何不舒服的时候,再让家人搀扶到卫生间排尿。需要特别提示产妇的家人,一定要多加注意,避免产妇摔跤。

产后每日早、晚应用温开水清洗会阴,这样做不但可以保持皮肤清洁、舒适,而且可以预防感染。如果产妇患有阴道炎,可以根据医生所开的药液按比例加入温开水中进行清洗。清洗原则是从内到外,从上到下,从前往后,会阴伤口处应轻轻清洗,最后清洗肛门周围。一定要按照上述顺序进行清洗,以免将肛门周围的细菌带到会阴的伤口上引起感染。

2.产后排便讲方法

由于分娩期排便次数多、进食少、产后卧床时间长等原因,产妇可能在产后1~2天都不排便,如果产妇本身没有出现腹胀等不适,也没有便意,可不必过分担忧,也不用过度干预,可以通过加强饮食,进食粗纤维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早日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预防便秘、利于排便。此外,产妇不用担心排便时会造成伤口的裂开,可以正常排便。如果产后有大便干结症状,产妇可以使用开塞露,开塞露的使用不会影响母乳喂养。可以采取左侧卧位将药物挤压进肛门,使用开塞露后要变换体位,在床上多翻身,不要在使用开塞露后立即排便,要尽量延迟排便时间,以让药物与大便充分混合,更方便大便排出。大便后需用温水清洗会阴,以避免大便污染会阴伤口。

3.勤换衣物

产妇在产后常常会发现自己出汗很多,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产褥早期,由于身体内激素的变化,体内过多的水分将被排出,此时,产妇皮肤排泄功能旺盛,会排出大量褥汗,以夜间睡眠和初醒时较为明显,产后1周内会自行好转。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发现产妇汗湿衣裤,应及时更换,以避免着凉,提高舒适度。

4.理性看待体温变化

产后,产妇的体温多数正常。但是有产妇由于产程长致过度疲劳,而在产后最初24小时内出现体温略升高的情况,一般不会超过38℃。产妇泌乳热多见于产后3~4日,是因乳房血管、淋巴管极度充盈,乳房胀大,产妇体温可达37.8~39.0℃,一般持续4~16小时即会下降,属于正常现象。产妇分娩24小时至产后10天内,每天应用口表测量体温4次,间隔时间4小时,其中若有2次达到或超过38℃,就要高度警惕产妇是否有产褥感染。产褥感染指产后内生殖道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局部和全身的炎性变化。除了发热,如果产妇同时伴有疼痛、异常恶露,则需要尽快就医。

5.产后饮食有讲究

产后的妈妈们为了给宝宝提供充足的母乳,便让自己进入了放开肚皮吃的阶段,却总是没有胃口。尤其是顺产后1~2日,妈妈们常会感觉口渴,喜进流食或半流食,但食欲却不佳。这是因为产妇产后会大量出汗,流失很多的水分,同时胃酸分泌减少,胃肠肌张力及蠕动力减弱,孕期高孕激素水平,也会引起胃肠道平滑肌的松弛,使蠕动减少。此外,产后卧床时间长,缺少运动,肠蠕动减弱,腹肌及盆底肌松弛,会阴伤口痛、腹部切口痛和痔疮痛等因素都会导致便秘、肠胀气。这种情况会持续1~2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食欲的恢复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