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6章 又得翻案?
八点钟,林思成准时到学校,师生俩还抽空吃了了碗胡辣汤。
九点差十分到的市鉴,关兴民带着两位科长,早早的等在楼下。
两人刚下车,关兴民就快步迎了上来:“王教授,辛苦辛苦!”
王齐志半开玩笑:“关主任,上次我可没咋辛苦,辛苦的是林思成!”
闻弦歌而知雅意,关兴民立马保证:“王书记你绝对放心,该谁的功劳,绝对跑不掉,领导全记着呢!”
说着,还给林思成递了个放心的眼神。
说笑间,一行人进了楼。
王齐志向来雷厉风行,能早干一秒,绝不拖晚一秒。拒绝了关兴民“先到会客室喝杯茶”的建议,直抵鉴证室,进门就换白大褂。
林思成打下手,依旧是科长和之前的那位女警记录,关兴民陪同。
所有的物证全摆在长案上,大小二十多件。随意一瞄,“噌”的一下,师生二人的四只眼睛骤然一亮:
长案中间,立着一樽约半米高,通体绿幽幽,长的像酒缸一样的物件。
“酒缸”的顶部,还站着一只老虎。
谁也没出声,两人齐齐的一迈脚,走了过去。
先是看,后是摸,然后再敲,甚至合力抱了起来,看了看底。
然后,师生二人眼对着眼,默不作声。
竟然是……真的?
长见识了:竟然能在这儿看到国宝?
这东西至少也是汉或以前,如果出土于墓葬,墓主至少也是一方诸侯。比如满城汉墓,刘备的祖先中山靖王刘胜的墓中,就出土过一模一样的一件。
关键的是,从春秋到汉,类似的器物拢共也就出土了二十来件。无一例外,全部无氧保存。所谓在博物馆陈列的,全是仿制的。
那这一樽是从哪来的?
关键的是,竟洗成了这个模样?
两人神色凝重,沉默不语,关兴民还以为这东西是不是又有什么问题,心里都开始打鼓了,王齐志才吐了一口气:
“肩宽,腰窄,平顶,口直!”
林思成也点头:“底为勾连云纹,应属礼器!”
王齐志:“虎钮錞于,源于周,用于祭祀、庆典、以及战场指挥!”
林思成:“原器为错金工艺,饰金极密,后被人撬走金饰,又洗去铜锈。但酸比太重,纹饰尽毁。”
王齐志又拿起放大镜,来来回回的看:“年代呢,秦还是汉?”
林思齐也低下头:“肩与圈有弦带,下缀三叶,勾连云纹的纹样为云雷纹衬斜六边……应为西汉,且为汉初!”
师生俩你一言我一句,科长和女警记个不停,记完再看资料,暗暗的一赞:几乎只字不差。
汉初錞于,错金工艺,因为洗锈的溶液酸性太强,把错金槽和表面的纹饰洗走了大半。
他们惊奇的是:老师能看出来不奇怪,学生的眼力也这么强?
甚至于,感觉比老师……还要强那么一点点?
林思成又瞄了一眼:“关主任,从哪挖的?”
“龙首原!”
好家伙,未央宫……再结合汉初:专门给刘邦奏演礼乐用的?
国宝中的国宝!
如此一来,罪也更重了:盗的是西汉皇宫遗址不说,还把国宝洗成这样,这不得把缝纫机踩冒烟?
“主犯判了几年?”
“判?”
关兴民比了一个打枪的手势。
林思成惊了一下,心里一动,看了看王齐志。
王齐志稍想了想,摇了摇头。
所谓王八对绿豆,师徒俩虽然相处的不久,但默契是一等一。
林思成:老师,这东西能不能补?
王齐志:补倒是能补,但太费时间,还没什么效益:卖又不能卖,荣誉可能有一点,但顶多公安局和博物馆各给一张奖状!
还不如你多补几件瓷器……
林思成点点头:也对,反不如直接送到省博,那里有的是高手。
看不懂这对师生在打什么哑谜,关兴民还不知道,一桩功劳眼睁睁的从眼前飞了。
再没有挑,两人就顺着这里往下看,别说,好东西不少。
一樽水波式发髻的观音铜像,袈裟边缘镶嵌金丝。衣纹带饰锤揲而成,褶皱细密,飘逸而自然,明显带有“吴带当风”风格。
头部近似银白,说明锡含量极高,至少在百分之二十以上。以下显黄,近如黄金,锡含量明显偏低,顶多百分之十。
这是典型的唐代玄宗少府监的铸造特点,艺术成份和工艺水平极高,同时也代表着涉案金额极高。
还有一柄宋代的曲柄执壶,三方元明时期的高浮雕铜镜,虽非官作,但艺术水准都挺高。
又看了几件,师徒二人一口凉气:这什么……青铜镈?
不怪两人这么惊讶,因为这东西比之前的錞于还要少见,全国满共才出土了四樽。
前三樽为宝鸡出土的秦公镈,现馆藏于国家一级博物馆,宝鸡青铜院,也就是王教授之前上班的地方。
后一樽出土于更有名的曾候乙墓:其中编钟五十四,镈只有一件。
这东西就两个作用,一为祭祀,二为给所有的乐器定音,可谓百乐之祖。
《周礼》: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所谓黄钟,指的就是镈。
如果非要做个对比:镈为兄,编钟为弟,之前那樽錞于则是弟中弟中弟……
两人可谓见多识广,依旧被震的一愣一愣。脖子不约而同的往前一伸。
王齐志刚把放大镜凑上去,师生俩又齐齐的一怔愣。
镈腹正中,刻着两个铭文:大晟。
哈哈,宋徽宗仿的?
吓一跳,还以为冒出来了第五樽“镈”?
器形一样,大小也一样,包括重量也应该大差不差,甚至徽宗亲自命名为“黄钟”,但历史不认。
因为这钟的音调比镈要高半调,所以史称为“大晟编钟”。
当时造的极多,一个州配一套,所以像这种的,造了足有上千樽。
出土的也不少,因其主要作用是“定律”,所以属礼器,历史属性的价值非常高。
相应的,刑期也就重。不用怀疑,敢挖出来,妥妥的十五年以上。
仔细的看了一遍,基本和之前的鉴定结果没什么出入,两人继续往下鉴。
又鉴了几件,终于看到了关兴民多次提到的那樽康熙仿宣德炉,林思成精神一振。
市鉴鉴定为假,省厅也鉴证为假,被告律师请的专家却又认定为真,那肯定是有些说道的。
转着念头,他举着放大镜,俯身细瞅:
先看器形,典型的平口鼓腹压经炉,炉身简洁而流畅,圈足外撇,内铸三乳钉,虽简却稳。
再看材质:质地坚密,枣红中隐现青灰,其间间杂褐斑。
这个斑有个专门的叫法:堂梨斑。
名字很好听,但说白了就是瑕疵:原因是清代改变配方,较明代宣德炉相比铜纯度降低,铁、硫之类的杂质增多,高温氧化不均而造成。
但所谓的瑕疵也只是对当时而言,放到现在,却成了“清三代”仿宣德炉的佐证之一。
继续往下看:通体鎏金,薄厚如一,既便掩埋了三百年,大多腐蚀贻尽,但残留的部分依旧程亮如新,耀如黄金。
再看款:大明宣……哈哈,这什么:“德”字的心上少了一横?
乍一看,伪作?
但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少了这一横,这东西离宫廷真品款的可能又近了许多。
因为康熙造宣德炉有两处:同属武英殿造办处十四作之一,前为铸炉处,后为铜鋄作。
这一件应该出自铜鋄作,“德”字一律少一横,暗指大明无德。
但存在时间很短,到雍正继位后就给改了过来,出品也不多。存世的更少。
所以,别看这东西不怎么亮眼,还有些脏。如果是真品,四百万绝对打不住,市场价应该在六百万左右。
看到这里,师徒二人对视一眼:这已经算是鉴了一半了,怎么感觉这玩意……有点像是真的?
总不能,市局又得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