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图书馆现代化论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大学图书馆现代化转型发展刍议[3]

陈建龙

2005年,我很能理解美国有的图书馆因到馆人数少导致预算锐减而被迫“关门”,也很赞赏其他图书馆引以为戒,纷纷想方设法吸引人们到馆使用文献资源以外的设施设备和研习空间。2011年,我关注到“图书馆消亡论”的讨论时,很着急地做了一番了解,但难以做出认知性评价。2017年,我来到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馆长,很自觉地思考“用户”“馆员”“文献”“馆舍”等基本概念,也很冷静地分析作为热点之一的关于大学图书馆转型发展的讨论和实践情况。本文仅就大学图书馆安身立命的价值体系、转型发展的现代化研究范式和方向、大学图书馆现代化的含义和路径、可取的态度等问题,谈点个人认识和看法,请同仁们批评指教。

1 大学图书馆的价值体系

价值和价值体系是大学图书馆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大学图书馆的历史传统表明,通过馆员的努力工作,大学图书馆可以而且确实为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教学活动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也就是大学图书馆具有独特的价值。《拟奏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今拟设一大藏书楼,广集中西要籍,以供士林流览而广天下风气[1]。”《京师大学堂藏书楼章程》明确指出:“藏书楼之设所以研究学问,增长智慧。”被国际上尊称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的李大钊先生于1919年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书馆二周年纪念会的演说辞中,敏锐地指出:“现在图书馆是研究室,管理员不仅只保存书籍,还要使各种书籍发生很大的效用,所以含有教育的性质。现在图书馆已经不是藏书的地方,而是教育的机关,所以和教授法有密切的关系[2]。”久而久之,大学图书馆出现了“藏”与“用”的矛盾,在单个馆的实践中出现了重“藏”轻“用”的做法,并以此强调图书馆之所能,而轻视所能之“效”。也就是说,大学图书馆的“研究学问、增长智慧”的“效用”初心发生了动摇。因此,没多少人入馆而被关门、教育教学效用和独特价值缺失而被“尸检”等现象和观点也就不难理解了[3]

新时代大学图书馆迎来了固本应变、奋发图强、大有作为的新的历史方位。应对师生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科研范式的深刻变化是必须的,只是不能忘本,需要切实做到而不是泛论藏用统一、能效贯通;在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和“双一流”建设伟大征程中实现效用、发挥积极作用、完善和发展自身功能是必须的,只是不能懈怠,需要发挥优势、发现需求、培育特色、坚持创新;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而追求内涵发展和整体发展是必须的,只是不能自大,需要牢记初心使命、重组事业体系、明晰主责主业、创新服务模式、构建价值体系。大学图书馆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广阔的用武之地和发展空间。只要我们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群策群力,何愁消亡被替、转型无门?

大学图书馆的价值体系是在价值创造基础上形成的反映图书馆用户导向的各种关联的整体效用坐标系。这里的价值创造指的是图书馆在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和文化繁荣中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用户导向强调的是图书馆的作用维系于各类现实和潜在用户,各种关联强调的是图书馆复杂的供需关系,整体效用突出的是图书馆工作绩效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坐标系表明的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引领性和目标性。这样的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图书馆事业中的体现,是大学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其核心价值观包括:

(1)崇高。图书馆事业是十分崇高的。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回信中指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作为我国图书馆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图书馆,越来越自觉地融入立德树人这一高校的根本任务而确立其发展理念和工作格局,越来越主动地立足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科技事业和文化事业而提升其价值定位和服务效用[4]。在现代化强国征程中的教育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人才强国等战略实施,赋予了大学图书馆十分崇高的使命。

(2)忠诚。图书馆员对图书馆事业是十分忠诚的。一代代图书馆员心系国家、矢志前行、爱岗敬业、辛勤奉献的精神品质,尤其是他们在砥砺奋进中揭示知识的聪明才智和创新发展的磅礴力量,在各行各业中有口皆碑。新时代的高校图书馆员,越来越自觉地坚守高校图书馆的初心,承担图书馆员和教育工作者、文化传播者等多重职责,越来越主动地关注和满足青年人在“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等方面的需求,深受师生的好评。新时代呼唤我们要做有精神、有本领、有智慧、有情怀的“四有”大学图书馆员。

(3)亲切。图书馆是特别亲切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建馆120周年的纪念短片《力量》有句旁白:“泛黄的书页,充盈着人类亿万年积聚的智慧;风干的油墨,镌刻了世界上最新的思考;跳动的字节,链接出东西方文明的广袤宇宙。每一束光的下面,都不止一个故事;每一把椅子的上面,都不止一个身影;每一本书的背后,都不止一段传奇[5]。”袁行霈先生在“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总序中设问:“试想,如果我们的心灵中没有诗意,我们的记忆中没有历史,我们的思考中没有哲理,我们的生活将成为什么样子[6]?”大学图书馆富集的文献资源孕育出了充满哲理智慧、历史故事、诗意传奇、思考身影的广袤宇宙,加上和蔼可亲、热情真切的图书馆员,令人倍感亲切。

(4)满意。用户对图书馆是特别满意的。较为普遍的是,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大多数主馆坐落于校园和校区的中心或显眼位置,而且往往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体现了图书馆的重要性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图书馆也成了校园中有人现场服务的开门时间最长、人流最密集的研习场所,图书馆员的亲切服务不负众望,令人难忘,在学校众多机构的服务满意度测评中名列前茅。当前,“用户导向,服务至上”理念的深入贯彻落实,线下线上服务和而不同,泛在便捷的分布式服务网点,都将进一步提升用户的满意度。

(5)包容。图书馆工作是非常包容的。一方面,图书馆通过精准采集、揭示、组织、利用、传承人类知识和世界文明,集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汇聚了世界多元文化。另一方面,图书馆坚持以人为本的包容性发展,惠及各类用户。针对当前面临的信息资源(尤其是外文全文数据库资源)的商业垄断对持续使用的战略风险、图书馆转型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类型的文献和数据集以及承载于文献和数据集中的主题知识等多源信息融合、信息资源与服务一体化、图书馆员与师生用户的伙伴关系、图书馆转型与“双一流”建设的协同发展、校园泛在便捷服务与社会共享服务结合等实际问题,大学图书馆将迎来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新局面。

(6)高善。图书馆的发展是非常高善的。服务一直是图书馆的主旋律,尽善尽美、善作善成、成人之美、助人为乐是图书馆员的真实写照。针对当前师生用户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科研范式的重大变化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信息等环境的重大变革,构建由馆员和用户共同参与的、信息由数字化经数据化到资源化、服务由网络化经个性化到协同化、技术由智能化经智慧化到人格化的多源融合、多方协同信息服务体系,切实创造图书馆的新型价值,为学校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新的贡献,是大学图书馆的历史选择。

可以说,以崇高、忠诚、亲切、满意、包容、高善等核心价值观构成的价值体系,不仅是大学图书馆历史形成的价值取向,也是大学图书馆现代化的根本参照。

2 大学图书馆转型发展的现代化方向

转型发展和现代化方向是大学图书馆建功立业的战略问题。转型发展可谓是图书馆永恒的主题。历代图书馆员和有关研究者审时度势、因需应变、鼎新革故,推进图书馆持续发展。从卡片目录到机读目录、本地目录到联合目录、英美编目条例(AACR)到资源描述与检索(RDA)、自动化系统到信息集成系统、以文献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表现出了在资源建设与保障、文化传承与教育、服务拓展与创新、新技术方法应用、新需求问题发现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可以说,图书馆转型发展是固本应变中的应变战略,是价值创造与实现方式的转型,是文献保障、文化教育和信息服务等基本职能的发展。近些年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学图书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一轮转型发展势在必行,融合发展、协同发展和整体发展的战略任务逐渐清晰。

现代化方向可谓是大学图书馆一贯的命题。历史学家罗荣渠先生创建的现代化理论,“突破了西方社会学的非历史的现代化理论,从宏观史学角度探讨了现代化的实质是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全球转变过程,对此总趋势进行了历史论证,并运用多学科方法建立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宏观理论架构,提出了编写世界史的新思路[7]。”该理论认为,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它既有“时间尺度”,又有“价值尺度”;1898年的维新运动,其本意“就是一次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运动”[8]。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的大学及其图书馆本身就是现代化的产物,大学图书馆现代化同样经历了追赶先进的跟跑和变革过程,就像有研究表明,“正是在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冲突中,中国图书馆事业逐步从封闭走向现代化[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发展的历史方位已经更新,新时代的新征程已经开启,一个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价值体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在本世纪中叶屹立于世界东方。从实践角度看,我国的现代化发展不仅在有些科学技术和产业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处于并跑甚至是领跑状态,更重要的是,现代化的总体战略目标和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才强国、网络强国等众多强国路径,已经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大学图书馆事业必须扎根中国大地,融入国家的现代化强国战略,紧跟时代步伐,与其他事业同步发展。

结合现代化理论和当前实际,大学图书馆的现代化转型发展需要建立以价值体系为参照的多维发展方向。发展维度至少包括:

(1)理论与方法论维度。主要是指大学图书馆的新发展理论及其在现代化测度中的应用。我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许多领域一样,经历了模仿世界先进做法求发展、总结自身成功经验促发展等阶段,已经到了创建新发展理论指导实践的新时代。大学图书馆的新发展理论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闻传播学、网络空间安全等一级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为基础,精准反映大学图书馆的历史使命和现代化实践,深入揭示大学图书馆的现代性及实质论、历史性及阶段论、条件性及关系论等基本问题。同时,在新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大学图书馆现代化测度等应用研究,确立衡量现代化进程的客观标志、指标体系和计量方法等。(2)战略规划维度。主要是指大学图书馆的转型模式及其在现代化规划中的布局。大学图书馆的转型发展固然与所属大学的使命、学科专业结构、发展目标等息息相关,与自身的历史传统、馆员队伍、发展条件等息息相关,各有特点,需要坚持特色发展;但各馆都有立德树人大业中的共同坚守,都有精准采集、揭示、组织、利用、传承人类知识和世界文明的共同任务,都有如何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等共同命题,需要坚持内涵发展和共同发展。处理好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共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和布局合适的转型模式,自然就成了大学图书馆战略选择和现代化规划的完整意义。

(3)治理体系维度。主要是指大学图书馆的整体创新及其在现代化运动中的施行。刘国钧先生的图书馆学思想有丰富的内涵,其中的“整体性思想”依然光芒四射,他指出:“图书馆工作是一个整体。图书馆工作的整体性是图书馆学基本原则之一[10]。”大学图书馆事业同样要思考“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等问题。“整体性”恐怕是最要紧的内容。我们可以在文献保障、文化教育、信息服务等基本职能方面分别有创新,在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技术应用、考核评估等管理方面分别有创新,取得局部或部分的创新发展,但整体创新是根本,是整体发展的需要,是图书馆独特价值的源泉。大学图书馆要坚持整体性思想和整体创新,注重现代化建设中有关方面的时空比较、关联分析和综合保障,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大学图书馆在上述维度的提升,都可以逐步发展成为独特的理论与方法视角、战略规划视角和治理体系视角,多个视角的形成就能确保大学图书馆价值体系的实现和提升,就能确保大学图书馆的转型发展符合自身发展规律,就能整体推进大学图书馆的现代化。

3 大学图书馆现代化的含义

大学图书馆现代化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大学图书馆适应现代世界发展趋势而不断革新的历史过程。也就是说,大学图书馆现代化不是孤立的,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同向同行的,与大学、国家等现代世界紧密关联的;不是自然的,是主动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对标先进、比学赶超过程,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的厚积薄发、立杆引领过程;不是短程的,是战略目标指引的长期、艰苦的努力变革过程,总体布局要求的多方、复杂的协同创新过程。

略有遗憾的是,文献检索结果表明,关于大学图书馆现代化或高校图书馆现代化的专门研究的热度、广度和深度及其充分性、持续性和有效性,与问题的重要性和我们的预期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根据上文关于价值体系和现代化方向的讨论,大学图书馆现代化的研究和实践主要有以下内容:

(1)工作理念现代化。包括先进理念的树立及其在图书馆业务和管理工作中的思想引领地位的确立。我们积极倡导和践行“用户导向,服务至上”工作理念,更多地发挥个体、群体、整体师生用户的素质导向、问题导向和效用导向作用,以信息服务为核心履职尽责,努力构建崇高、忠诚、亲切、满意、包容、高善的价值体系。

(2)理论方法现代化。指的是指导图书馆实践和事业发展的理论和方法的升华。图书馆的实际工作,有的是从文献资源出发,围绕文献资源的采集、揭示、组织和利用展开,这也是传统工作的主要内容;“用户导向,服务至上”理念指引下的实际工作已转变为从用户的素质条件、待解问题、预期效用出发,协同用户开展条件确认、问题识别、产品定制、服务跟进等工作。也就是说,新的理论方法需要着眼和着力以线下和线上图书馆为场景的人际关系、人与机器的关系、人与信息的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3)战略目标现代化。包括图书馆对学校发展和文化繁荣的贡献目标、促进行业发展的目标和自身发展目标等多重目标的战略定位和逐步实现。到本世纪中叶,还有30年,教育、文化、网络、科技等各方面都强起来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为图书馆的战略定位和价值实现提供了基本遵循。世界顶级的大学图书馆将扎根中国大地,享誉世界图书馆行业,服务人类社会。

(4)发展根基现代化。指的是图书馆根植人类知识和世界文明的独特基础的固本培元。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学图书馆的独特基础由专业馆员、信息资源、大学校园和文化姻缘等组成[11]。其中,各类专业馆员及其组成的馆员队伍是首要根基,各类信息资源及其承载的文化知识是粮草,各类高端用户和服务设施构成的大学校园是主要用武之地,各类文脉凝聚的文化姻缘是养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根基不稳,颓纲弃本。我们要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专业馆员,深挖蕴藏于信息资源的文化知识,融合广大师生用户,接续美好初心文脉。

(5)历史使命现代化。包括图书馆事业历史形成的重大责任和重要角色的担当。上百年的发展历史表明,大学图书馆的基本使命可以概括为“扎根中国大地,精准采集、揭示、组织、利用、传承人类知识和世界文明,既为学校发展服务,又为文化繁荣服务。”担当起这样的使命,就要力行信息资源保障,担当集成各类信息资源的职业能手;力行信息服务创新,担当融通师生履职尽责的专业助手;力行信息文化培育,担当建设校园信息文化的行家里手;力行人类文明弘扬,担当传承人类精神文明的当然旗手。担当起这样的使命,就能为广大师生用户的学习、教学和科研作出重要贡献,就能为学校的立德树人、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就能为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和促进文化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6)治理体系现代化。指的是图书馆各方面有效集成的整体跨越。在发展根基上成长起来的图书馆,是多面体、多形态。基于专业馆员和信息资源,可以形成资源采集、揭示、组织、利用、传承和服务等长链条、宽领域的业务体系;基于专业馆员和大学校园,可以形成崇高、忠诚、亲切、满意、包容和高善的价值体系;基于大学校园和文化姻缘,可以形成适用于指导大学图书馆实践的理论体系;基于信息资源和文化姻缘,可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基于专业馆员、信息资源、大学校园和文化姻缘,可以形成复杂的管理体系和开放的生态体系。这六大体系构成图书馆的整体,并能在坚持中不断完善,在巩固中不断发展,实现图书馆的整体跨越式转型发展。

(7)重点领域现代化。包括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中的重点领域的协同创新。不同阶段,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重点会有不同领域。当前,通过馆员全面发展、资源全面升级和用户全面受益,力行服务空间优化、科研布局优化和事业生态优化,实现服务管理转型,恐怕是许多大学图书馆的重点领域。这些领域的发展,需要馆内协同治理,需要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上述现代化的工作理念、理论方法、战略目标、发展根基、历史使命、治理体系和重点领域构成了大学图书馆现代化较为完整的含义,其中工作理念、战略目标、历史使命和重点领域的现代化需要更多地结合本馆本校实际,理论方法、发展根基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需要更好地吸纳社会力量的参与。

4 大学图书馆现代化的路径

在明确大学图书馆现代化众多方向和丰富内涵的基础上,如何实现呢?有多种形式和类型可供选择。

大学图书馆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用户是图书馆服务对象的统称,用户的信息效用获得是图书馆价值实现的前提。信息效用理论认为,“信息效用是指用户使用信息所取得的效果,它是信息消费的效益尺度、问题解决的结果表征和用户价值目标的总称[12]。”根据图书馆与用户的效用关系,我们可以识别出大学图书馆现代化的若干表现形式,包括支应形、支持形、支撑形、交互形、交汇形和交融形。

支应形效应关系表现为图书馆业务主要是提供给用户所需的文献及其他信息资源,比如图书借还阅览等,反映的是图书馆与个体用户的供需关系,俨然“我有,我供应”。随着用户通过本人购买、网络下载、人际互借等获取文献及其他信息资源渠道的增多,或者说图书馆资源独有性降低,多数图书馆的外借量持续下降,似乎图书馆不那么重要了,当然电子资源的下载量持续攀高。其实,如果我们改进图书文献的提供方式,比如以更快的速度上架外借阅览、上门服务,如果我们增进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结合,比如加大课外阅读量和教参服务,图书文献的外借量可以止跌回升。许多图书馆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种可能的变化。

支持形效用关系表现为图书馆业务主要是凭其专业技能辅助用户解决问题,比如目录检索服务、决策支持服务等,反映的是图书馆与群体用户的关系,俨然“我能,我支持你”。随着用户信息素质的不断提高和检索工具的不断升级,支持的方式方法也要不断改进。比如网络版的图书目录就可以增加封面和提要等图片,从而揭示出比卡片式目录更多的形式和内容特征,帮助用户更好地选择图书;对各学科领域的多源文献内容进行深度语义挖掘,可以开发出适用的主题知识库,从而揭示出比全文数据库和事实数据库更多的知识关联,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知识。

支撑形效用关系表现为图书馆业务主要是凭其独特职责保障整体运行,比如文献保障服务、资源共享服务等,反映的是图书馆与整体用户的关系,俨然“我行,算我一个”。随着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和本科教育的质量革命,本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成了学科建设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采购的经费投入和寻访的人力投入得到了加强,但文献保障率的提高总是难以跟上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全球、全国或区域平台实现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研发数字学术工具和数据集,实现依法共享,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全校师生学习、教学、科研和生活的需要,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交互形效用关系表现为图书馆业务主要是开辟体验良好的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促进人际、人与机器、人与信息间的交流互动,比如学术交流服务、实时在线咨询服务等,反映的是图书馆与个体用户的新型关系,俨然“你我一家亲”。用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有针对性的特定的服务和信息,并求得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解决。用户导向的信息服务要求作为服务者的图书馆与用户之间充分交流,视沟通交流为用户达成目的的前提。

交汇形效用关系表现为图书馆业务主要是协助解决源自学校发展和文化繁荣中具体的共性问题和群体需求,比如阅读服务、数据管理服务等,反映的是图书馆与群体用户的新型关系,俨然“你我不谋而合”。不同类别的用户各自指向相应的待解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用户、图书馆和有关部门各有侧重,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交融形效用关系表现为图书馆业务主要是积极融入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需的多方协同体,并承担相应责任,比如科研协同创新服务、个性化信息素质教育服务等,反映的是图书馆与整体用户的新型关系,俨然“你我休戚与共”。信息社会不仅是信息先行现象,更是以信息为劳动对象,某种意义上为图书馆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大学图书馆能否进一步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令人期待。

上述六种形式是可以并存的,存在形式的多样化是现代化应有之义;每种形式也是可以演变的,创造出新的更大的价值;从支应形到支持形再到支撑形,或从交互形到交汇形再到交融形,能反映出图书馆在与用户的伙伴关系中从供应者到支持者再到合作者的进步,以及图书馆整体效用的显现;从“支”到“交”的转变,或支应形与交互形、支持形与交汇形、支撑形与交融形的结合,能反映出图书馆现代化更加丰富的内涵,以及图书馆价值体系的完善。

大学图书馆现代化的渠道类型也是多姿多彩。《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增强发展新动力,需要将信息化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加快释放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潜能。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不难想象,信息化生态的概念特征和实际表现逐步突出。信息化生态理论认为,“信息化生态包括信息化生态系统和信息化生态位两方面含义。信息化生态系统是指由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组成的基本结构在某阶段的特定环境下以人为本的动态调节和整体发展系统。信息化生态位是指信息化生态系统在更大的经济社会系统中发挥支撑和引导作用的独特地位[13]。”据此,我们可以识别出大学图书馆现代化的若干渠道类型,包括源自信息化生态系统基本结构中信息技术渠道的智能型、智慧型和人格型转型发展,信息资源渠道的数字型、数据型和资源型转型发展,信息服务渠道的网络型、个性型和协同型转型发展,以及体现图书馆信息化生态位意义的主导型转型发展。

从信息技术应用角度看,以智能化技术为特征的智能型图书馆建设已取得长足进展,自助借还系统辅助图书借还业务便捷化,条形码和射频识别(RFID)技术辅助图书流通和管理业务高效化、二维码技术辅助信息处理业务精准化,信息管理集成系统辅助统计业务及时化等,智能技术还将不断升级,在更大程度上辅助馆员提高工作效率、辅助用户更好地使用图书馆。

智慧型图书馆已初见端倪,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和数字对象体系架构(DOA)及Handle解析系统等的应用对期刊论文和数据集的作者与用户关联进行精准揭示,融媒体技术的应用实现信息流动的多源融合、多点相通,图书馆服务平台的FOLIO架构实现开源、开放式的服务提供等。看得出,智慧技术不是单一技术,而是多技术兼容、多应用集成,解决的是更细颗粒度的信息资源及其与用户之间的关联揭示、更有针对性地信息服务及其与用户的关联对接。智慧图书馆不仅是智慧技术的应用,还有信息流、工作流的重构与优化,整体上确保更高水平地拓展馆员和用户的信息获取、处理和使用行为。

人格型图书馆已现曙光,不仅是更加智能化和智慧化的技术应用和劳动替代,而且是图书馆的人格化。人格型图书馆将不仅是事物,更是人,成为个性鲜明、博古通今、顶天立地、穿越时空的圣人,成为如影随形、谏言献策的友人,为用户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服务保障。

从信息资源保障角度看,以数字化资源为特征的数字型图书馆已普遍存在,馆藏资源数字化及其合理应用蓬勃发展;数据型图书馆已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随着文字、图像和声音的机器精准识别技术的发展,数字资源的数据化以及数据资源的采集、揭示、组织和利用方兴未艾;资源型图书馆等待出发,随着图书馆管理方式的变革,对各类资源的可知性、可信性、可靠性、可用性和可测性要求与日俱增,对资源与服务一体化要求的呼声渐起。

从信息服务创新角度看,以网络化服务为特征的网络型图书馆显示了更强的生命力,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分布式服务网点的完善,图书馆的网络化特征将更加明显;个性型图书馆的服务力已经彰显,在长期以来关于个别化和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研究基础上,运用大数据技术方法,定制服务、推荐服务、计算服务等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协同型图书馆的创新力令人期待,图书馆的各类业务和综合管理都将更深入地与各类用户联系在一起,更广泛地与学校各领域融合在一起,更开放地与社会有关方面结合在一起,协同创新是大学图书馆现代化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信息化生态位角度看,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在人才培养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大系统中,大学图书馆可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支应、支持、支撑、保障等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如果我们去想象:“一座图书馆的力量,小到可以影响一个人,一所大学;大到可以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我们是否可以在信息化生态中主导解决国家现代化的某个前沿问题、强国战略中高等教育发展和文化繁荣的某个重大需求呢?我们对主导型图书馆拭目以待。

同样道理,上述10种类型也可以并存的,渠道类型的多样化是现代化应有之义;每种类型也是可以演变的,创造出新的更大的价值;从智能型到智慧型再到人格型,从数字型到数据型再到资源型,从网络型到个性型再到协同型,从图书馆自身的现代化到主导型生态位,能反映出大学图书馆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价值体系的完善程度。

总之,在大学图书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中,支应形、支持形、支撑形、交互形、交汇形和交融形等6种形式与智能型、智慧型、人格型、数字型、数据型、资源型、网络型、个性型、协同型和主导型等10种类型,可以形成许多“形”或“型”之间、“形”与“型”之间的组合。每种组合都可以是各具特色的单个馆现代化、某类馆现代化或整个行业的现代化,交融形的人格型、资源型、协同型组合,将是大学图书馆现代化转型发展的主导型。

5 我们的态度

在大学图书馆现代化转型发展中,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去识别、创造和迎接美好的前景。

首先,处理好与传统的历史关系,切实扎根中国大地,发挥传统助力,创建理论体系,坚持内涵发展。

我们要深入开展大学图书馆的历史研究。研究总结大学图书馆历史形成的比较优势、历史沉淀的文化底蕴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强化文献保障、文化教育和信息服务职能和责任,准确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等问题。

我们要大力开展大学图书馆发展理论研究。针对大学图书馆现实中的工作理念、理论方法、战略目标、发展根基、历史使命、治理体系和重点领域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在充分揭示的基础上,提出指导性对策建议,确保内涵越来越丰富,而不是外延越来越扩张。

其次,处理好与信息化的关联关系,切实培植发展根基,发挥技术推力,构建技术体系,坚持特色发展。

我们要深入开展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化研究。积极构建信息化生态,坚持以馆员和用户为中心,优化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组成的基本结构,发展新优势,树立新形象,准确回答“依靠谁”“和谁在一起”等问题。

我们要大力开展大学图书馆技术标准研究。针对大学图书馆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核心技术和设备受制于人、数字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标准不一、馆际业务差异和差距比较明显、信息化服务于学校发展和文化繁荣的潜能释放得不充分等实际问题,在推荐性技术标准试点应用基础上,制定强制性技术标准。

第三,处理好与大局的融合关系,切实制定发展战略,发挥全局合力,共建价值体系,坚持共同发展。

我们要深入开展大学图书馆的发展环境研究。及时准确理解并融入学校和高等教育全局、行业和国家发展全局、人类知识和世界文明全局,坚持服务拉动,加强规划及其管理,追求整体效用和开放共享,准确回答“为了谁”“到哪里去”等问题。

我们要大力开展大学图书馆的价值实现研究。针对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中存在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不足,以及信息效用测评的复杂性和相对性、服务行为的实在性和一致性等实际问题,培育共同价值观,实现合作共赢。

完全相信,只要我们创造独特的价值体系,坚定现代化方向,优化转型发展路径,采取积极态度,固本应变,奋发图强,大有作为,厚积薄发,善作善成,必有所成,大学图书馆的跨越式转型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将展现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国有.大学章程(第一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04.

[2]李大钊.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书馆二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M]//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3卷.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1996:172-174.

[3]Sullivan, Brian T.Academic library autopsy report,2050[EB/OL].[2019-10-18].https://www.chronicle.com/article/Academic Library Autopsy/125767.

[4]陈建龙.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力推善的阅读服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5):10-11.

[5]纪念北京大学图书馆建馆120周年视频[EB/OL].[2019-10-8].http://media.lib.pku.edu.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33&id=7301.

[6]袁行霈.总序[M]//陈晓明.无法终结的现代性:中国文学的当代境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7]林被甸,董正华.中国现代化研究的现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1):18-23.

[8]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程亚男.跨文化交流与中国图书馆现代化[J].图书情报工作,1997(1):11-14(47).

[10]刘国钧.图书馆学概论[J].图书情报工作,2007(3):6-10.

[11]陈建龙.大学图书馆的本来、外来和未来——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6):7-12.

[12]陈建龙.信息市场经营与信息用户[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190-191.

[13]陈建龙,申静.信息服务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