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尔木兹新港
据英国学者史迪费(A.W.Stiffe)考证,霍尔木兹港重大变迁发生在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这年阿亚兹(Amir Baha-al-Din Ayaz)谋杀了霍尔木兹王诺思洛特(Nosrat),登上第15代霍尔木兹王的宝座。不料,突厥人摧毁了起儿曼(Kerman)王国,又将霍尔木兹王国洗劫一空。霍尔木兹人被迫离开陆地,亡命海岛。他们来到波斯湾口一座荒芜的海岛,亚历山大东征到过这座海岛,希腊远征军称为“奥加诺岛”(Organa),伊斯兰时期更名“加隆岛”(Jarun)。阿亚兹与该岛主人基什岛国王纳茵(Neyn)谈判后,霍尔木兹人便在这座荒无人烟的海岛建立了新的家园(图十一),而第15代霍尔木兹王阿亚兹则成了新王国第一代国王。史迪费所据史料,是1347—1378年霍尔木兹王图兰沙(Turan Shah)的记录。[25]

图十一 波斯湾口的霍尔木兹岛
突厥入侵者当来自中亚察合台汗国。1295年(元成宗元贞元年),伊利汗合赞即位,察合台第九代大汗笃哇与海都军队乘虚侵入呼罗珊。1297年,笃哇侵入北印度拉合尔(在今巴基斯坦),把其子忽都鲁火者封于印度和呼罗珊之间。据波斯史料《瓦撒夫史》记载,察合台军队摧毁霍尔木兹旧港发生在1301年。其文曰:
无论如何,霍尔木兹人从陆地迁往海岛不晚于1301年(元成宗大德五年)。忽鲁谟斯岛坐落在波斯湾出口处,与阿拉伯半岛的阿曼掎角相对,雄踞波斯湾和印度洋的交会点,具有军事和商业枢纽意义。霍尔木兹新港落成后,商业更为繁盛。伊利汗国与元朝使者频繁往来于忽鲁谟斯,史不绝书。
继马可·波罗之后,罗马天主教圣方济各会修士鄂多立克(Friar Odoric)周游东方各国。他生于意大利弗里乌黎省波登隆埃县诺瓦村,早年效忠方济各教会,过着清苦的托钵僧生活,赤足步行,退隐荒野,造就了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1318年,鄂多立克从威尼斯启程,开始东方之旅。经君士坦丁堡、特拉比松、埃尔兹伦、大不里士、孙丹尼牙、喀山、耶兹特、百世玻里,经由设拉子,到巴格达。1321年离开巴格达,前往波斯湾。在霍尔木兹登船,驶往印度、东南亚各地,最后在广州登陆,1322年(元英宗至治二年)抵达元朝首都汗八里(今北京)。鄂多立克在中国各地周游多年,1328年取道西藏回国。1331年,他在威尼斯病榻上口述东游经历,由他人笔录为《鄂多立克东游录》一书。关于霍尔木兹港,鄂多立克介绍说:
所谓“遭到鞑靼人极大蹂躏的地区”,指1296年或1301年被突厥人毁灭的起儿曼王国和霍尔木兹王国。那个“距大陆约五英里远”的海岛,就是阿亚兹建立新王国的霍尔木兹岛,《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称作“忽里模子”。
据14世纪初《瓦萨甫史》记载,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合赞汗遣波斯使者阿合马和伊尔济二人,往东方大汗(元成宗)朝廷,献珍珠异物、虎豹等兽。合赞给使者重金,俾在中国购买物品。抵大都后,大汗命给波斯汗以旭烈兀离东后所积40余年之岁赐,优待诸使,赐贵族之女。使者居大都四年,大德六年(1302)满载而归。[28]
《经世大典·站赤》又载,大德五年(1301)十二月,“江浙等处行中书省言:杭州路在城驿近承接使臣答术丁等,钦赍圣旨悬带虎符,前往马合答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番国征取狮豹等物,往回应付二年分例……又爱祖丁等使四起,正从三十五名,前往刁吉儿(今摩洛哥丹吉尔)取豹子希奇之物,往回应付三年分例”。[29]元代摩洛哥与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地统称“马格里布”。14世纪初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Ibn Battūta)在游记中说:“瓷器价格在中国,如陶器在我国一样或更为价廉。这种瓷器运销印度等地区,直至我国马格里布。这是瓷器种类中最美好的。”[30]爱祖丁使团到摩洛哥为元廷购买珍禽异兽和奢侈品,霍尔木兹岛无疑是必经之地。
1953年,泉州出土一方《大德三年奉使波斯碑》。碑文曰:“大元进贡宝货,蒙圣恩赐赉。至于大德三年(1299)内,悬带金字海青牌面,奉使火鲁没思田地勾当。蒙哈赞大王,特赐七宝货物,呈献朝廷,再蒙旌赏。自后回归泉州本家居住,不幸于大德八年十……(下残)”[31]从时间看,火鲁没思即霍尔木兹新王国,在波斯湾口霍尔木兹岛。
元统年间黄溍撰《松江嘉定等处海运千户杨君墓志铭》,记述了元成宗大德年间杨枢两次奉使波斯。其文曰:“君讳枢,字伯机……大德五年,君甫十九,致用院俾以官本船浮海至西洋,遇亲王合赞所遣使怀等如京师,遂载之以来。怀等朝贡事毕,请仍以君护送西还。丞相哈剌哈孙答剌罕如其请,奏授君忠显校尉、海运副千户,佩金符,与俱行。以八年(1304)发京师,十一年(1307)乃至其登陆处,曰忽鲁模思云。是役也,君往来长风巨浪中,历五星霜。凡舟楫糗粮物器之须,一出于君,不以烦有司。既又用私钱市其土物白马、黑犬、琥珀、蒲萄酒、蕃盐之属以进。”[32]杨枢大德八年(1304)抵达忽鲁谟斯,登陆地当在霍尔木兹新港。
1330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再次踏上旅程。这次,他首先沿红海南下,经过埃塞俄比亚,到达也门的亚丁,然后借季风沿东非海岸一路往南,相继访问了摩加迪沙、蒙巴萨、桑给巴尔和基尔瓦。随着季风转为南风,白图泰往北回到了亚丁,1331年向北访问了阿曼,直到今天的霍尔木兹海峡。1332年,伊本·白图泰结束东非之旅,回到麦加,为下一次旅行做准备。关于霍尔木兹新港,《伊本·白图泰游记》写道:
霍尔木兹岛与新疆库车盐水沟和克孜尔石窟的地貌相似,到处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多彩沉积岩山。当地向导告诉我们,霍尔木兹岛总面积42平方公里。山上的野鹿、海滨的海龟、沼泽地的海鸟,以及岛民饲养的羊群,构成了霍尔木兹岛的动物世界。这位向导先带我们去“寂静山谷”探幽,两边山脉就是伊本·白图泰说的“达拉尼盐岩山”(图十二)与火山喷发形成的赭石山,红白相间,美不胜收。当地向导后来带我们去“多彩山谷”。两边山脉的颜色多达17种,除了赭石、白盐岩之外,还有黄色的硫黄、黑色的铬铁矿、绿色的孔雀石等,如同在外星球一般。

图十二 霍尔木兹岛的赤铁矿盐岩山
霍尔木兹岛无宾馆,晚上要回阿巴斯港宾馆。这座港口城市历史悠久。有学者认为,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提到的“甘埋里”指霍尔木兹旧港,[34]不一定正确。汪大渊将霍尔木兹港称作“班达里”,其名源于阿拉伯语bandar(港口)。《岛夷志略》记载:“(班达里)地与鬼屈、波思(波斯)国为邻,山峙而石盘,田瘠谷少。气候微热,淫雨间作。俗怪,屋傍每有鬼夜啼,如人声相续,至五更而啼止。次日酋长必遣人乘骑鸣锣以逐之,卒不见其踪影也。厥后立庙宇于盘石之上以祭焉,否则人畜有疾,国必有灾。男女丫髻,系巫仑布,不事针缕纺绩。煮海为盐。地产甸子、鸦忽石、兜罗绵、木绵花、青蒙石。贸易之货,用诸色缎、青白瓷、铁器、五色烧珠之属。”[35]正如研究者指出的,这个“与波斯为邻”班达里才是霍尔木兹港。[36]12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家伊第利斯绘有一部世界地图集,名曰《浪迹天涯》(Kitāb nuzhat al-mushtāq fīikhtirāq al-āfāq)。该地图集的波斯湾图在阿曼湾标有一个海港城市,名曰al Hammer,位于祖法儿与马斯喀特之间(图十三)。我们认为,这座名叫al Hammer的海滨城市才是南宋赵汝适《诸蕃志》所谓“甘眉”,以及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提到的“甘埋里”。

图十三 《浪迹天涯》之波斯湾图
元泰定四年(1327),汪大渊首次搭乘泉州远洋商船出海,这次航行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摩洛哥,再返回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折向南直到莫桑比克,再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岛,又经菲律宾群岛,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返回泉州。汪大渊《岛夷志略》曰:
我们认为,《浪迹天涯》标示的al Hammer当即汪大渊所谓“甘埋里”,故址在今阿曼半岛祖法儿(Julfar)与马斯喀特(Masqat)之间。那么,《岛夷志略》的“南冯之地”指阿拉伯半岛南端。
人们不禁要问:汪大渊在甘埋里所见“青白花器”是元青花吗?据我们研究,元青花最初是专供波斯伊利大汗、印度德里苏丹的奢侈品,珍贵稀少,不可能出现在海外民间贸易市场。元顺帝至正年间,景德镇民窑开始烧造低档元青花,并行销东南亚、中东各地民间市场。汪大渊于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归国,他在甘埋里港所见“青白花器”绝非元青花,而是江西景德镇民窑或福建德化窑烧造的暗花青白瓷。说到元青花,不能不提到美国东方艺术史家波普(John A.Pope)。1952年,他以英国大卫基金会藏至正十一年铭青花象耳瓶为标准器,深入调查了伊朗阿尔德比勒清真寺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城托普卡比王宫收藏的中国青花瓷,并将原来划归明代的数十件青花瓷定为元青花,开创了元青花科学研究之先河。[38]
阿尔德比勒清真寺收藏的中国青花瓷,是萨菲王朝阿巴斯大帝(1569—1629)在伊朗各地搜罗的元明青花珍品。为了妥善保存,巴列维国王将阿尔德比勒大部分青花瓷运回德黑兰,入藏伊朗国家考古博物馆;少部分青花瓷运到伊斯法罕四十柱宫保管,阿尔德比勒瓷器宫只保留了小部分藏品。[39]伊朗国家考古博物馆分考古和伊斯兰两个展馆,元青花在伊斯兰馆展出和收藏。阿克巴扎德馆长告诉我们,伊朗国家考古博物馆大概有900多件中国青花瓷。据伊朗国家考古博物馆专家雷拉·喀墨什(Leila Khamoshi)统计,该馆共藏有32件元青花,包括大盘19件、梅瓶5件、大碗2件、大罐3件、四系扁壶2件、葫芦瓶(残)1件。其中大盘数量最多。[40]我们访问德黑兰时,伊斯兰馆因大规模装修而闭馆。为了满足我们观赏元青花的热切愿望,馆长特许我们到伊斯兰馆库房内观摩元青花实物。我们亲历的五件青花瓷中,有四件确为元青花,包括两个青花大盘、一件梅瓶、一件四系扁壶(图十四),另一件当系明宣德青花天球。
据日本学者三杉隆敏调查,伊斯法罕四十柱宫有42件明代青花瓷和龙泉窑青瓷。[41]这次伊朗之行,我们专程到伊斯法罕四十柱宫进行考察。这座波斯花园式宫殿是萨菲王朝阿巴斯二世于1647年建造的,专为接见和宴请外宾之用。宫殿前面是一个巨大的门廊,门廊由20根柏木做的独木巨柱支撑。门廊前有一长110米、宽16米的长方形水池,水从安放在塘底的四头狮子口中喷出。水池波光粼粼,清澈见底。木柱倒映在水中,便有20根柱子的倒影浮现,故称“四十柱宫”(图十五)。

图十四 伊朗国家考古博物馆藏元青花
我们在伊斯法罕四十柱宫考察时,在一个展室见到许多阿巴斯大帝时代的青花陶瓷。绝大多数是模仿中国青花瓷的波斯青花陶器,只有一件为景德镇民窑烧造的克拉克瓷大盘(图十六)。这件万历年间烧造的青花大盘,大概是葡萄牙人殖民霍尔木兹岛时期从江西景德镇运到波斯湾的。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阿巴斯大帝在英国人帮助下,夺回霍尔木兹岛。这件克拉克瓷盘或许是他从葡萄人手中缴获的战利品。

图十五 伊斯法罕四十柱宫

图十六 伊斯法罕四十柱宫藏景德镇民窑克拉克瓷大盘
霍尔木兹岛历尽沧桑,14世纪以后的历史更为引人入胜。15世纪初郑和七下西洋,在该岛建大明海军基地,印度洋成了中国的内海。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后,葡萄牙殖民者在霍尔木兹岛兴建巨大的石构城堡,从而取代阿拉伯、波斯海商,完全控制了中国与中东的海上贸易……本文仅是2012年伊朗考察记的一章,我们将根据实地考察,陆续介绍在伊朗高原的所见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