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笔杆子是怎么炼成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拟写公文之前,给你提5条建议

什么样的公文算是好公文?我认为,“领导满意”是好公文的硬标准之一。虽说“文无第一”,但你的领导就相当于为你写的公文评分的考官,衡量公文好坏的权利在他们手里。

领导对交到他手里的公文不满意,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很多“资深笔杆子”都会遇到。如果大家不想辞职,那么,不管领导是何种态度,大家都需要摆正心态,不必太紧张、自责,也不必表现得很委屈,或是用大量时间、精力去争辩,应该先静下心来,认真思考领导为何对公文不满意,再集中精力加以修改,改到领导满意为止。

写公文与文学创作不同,文学创作很考验天赋,而公文写作,无非是掌握技巧、突出重点、提炼观点、锤炼文字。经过长期训练,大多数人是可以“达标”的。

在拟写公文之前,我给大家提5点建议,如下。

1.2.1 可以借鉴,但“以我为主”

有一个概念,叫作“逐字稿”。所谓“逐字稿”,就是逐字逐句地写稿,不贪图快、全。说得文艺一点,就是“我手写我心”,即我写的东西都是经过我认真思考的东西,都是我心中所想的东西。写“逐字稿”,重要的是不求“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这些“思想成果”就像水滴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地记下来,也能汇聚成小溪、江河、大海。

写作、创作,都遵循“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这一基本规律,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要抄袭,不要简单地剪切/复制+粘贴。好的文章,一定是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表述的文章。到处抄袭别人的作品,很容易,效率也很高,但写作者很难有什么进步。

当然,这并不是反对借鉴和学习。好的范文、上级的报告,都是很好的学习对象,甚至有些文章的写作结构可以完全借鉴。毕竟,写公文对大家来说只是一项工作任务,很多公文的撰写非常紧急,大家不是要拿写好的公文去参评各项文学大奖,不需要每一句话都原创。因此,适当的借鉴、参考是完全没问题的,甚至是我鼓励的。

但是,切记不能照搬照抄、生搬硬套,而是要“以我为主”、合理取舍。大家可以把别人写的东西当作素材,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化用”,融会贯通。

说得直白点,这就是“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我注六经”说的是等头发都白了,等把所有的书都读完了,才可以去给经典作注解;而“六经注我”是更高境界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目的是以经典所传达的精神来诠释自己的生命,“我”是“学习主体”,而不是“学习经典的工具”。

1.2.2 注重逻辑,观点与内容对应

注重逻辑,即要围绕一个主题或观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线索,思索、搭建合适的框架结构,将各种想法和念头整合并表达出来。

说一篇文章的逻辑清晰,至少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顺序无误,即文章内容按照轻重、缓急、先后、大小等基本顺序合理排列;另一层意思是观点和内容做到了对应、统一,文对题,没有“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

毛泽东曾经在《工作方法六十条》里强调:“把材料和观点割断,讲材料的时候没有观点,讲观点的时候没有材料,材料和观点互不联系,这是很坏的方法。只提出一大堆材料,不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说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这种方法更坏。”

比如,一个人起草某集团党委班子对照检查材料时,拟大标题为“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下面分列两个小标题来阐述这个问题,分别为“坚守服务县域经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优化考核及激励约束机制,解决系统内机构经营管理、收入分配差距等方面的问题”,是很容易被领导批评的,因为“驴唇不对马嘴”——第一个小标题还跟“党中央决策部署”有点关系,第二个小标题则完全在说内部管理问题,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几乎没有关系。

如果让大家来修改这篇材料,怎么修改?可以修改为“一是服务乡村振兴;二是服务共同富裕;三是主动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区域协调发展均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围绕这3点行文,比较容易过关。

再来看一个例子。

某文秘人员接到领导安排的任务:撰写一篇用于卫星直播“户户通”扩大试点会议的领导讲话稿,第一部分内容必须是“户户通”工作的意义。该文秘人员写出如下要点。

①开展“户户通”工作是落实国家及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的具体行动。

②开展“户户通”工作是扎根县域、服务群众的初心使命。

③开展“户户通”工作是推动集团转型、实现更好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④开展“户户通”工作是实现“小而美”目标的第一步。

这样的要点,领导看了很可能会不满意——都是在讲思想认识,而且太过假、大、空,不接地气。如何提升、优化呢?可以进行如下调整。

①做好“户户通”工作,是过去走“弯路”换来的教训。

②做好“户户通”工作,是对同行成功经验的大胆借鉴。

③做好“户户通”工作,是应对当前严峻形势的积极举措。

④做好“户户通”工作,是认清集团自身的“先天不足”的可靠选择。

⑤做好“户户通”工作,是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安排。

大家看,这么一改,各部分内容都不会太假、大、空,而是“言之有物”。全文逻辑从古到今、从外到内、从点到面,层层递进,非常清晰。要点清楚、结构清晰后填充内容,公文很容易写得出彩。

1.2.3 务必精简,把字词删到不能再删

负责公文写作的人,千万不要把公文写得太过啰唆,不然,自己写着费劲,别人读着也费劲。现在,到处都在强调“精简文山会海”,因此,“精简”应当成为公文写作的关注点之一。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十三条明确“行文应当确有必要,讲求实效,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第十九条强调“……内容简洁……文字精练……”。

毛泽东也认为,文章应该“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并表示“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他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列举的“党八股罪状”的第一条就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并批评“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他断定写这样文章的人,“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他甚至提出:“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布,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鲁迅也有类似表达,他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指出:“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Sketch(速写),决不将Sketch材料拉成小说。”

接下来看两个例子。

他飞速跑了过去,坐了下来,打开了电脑,开始打字。

他飞跑过去,坐下打开电脑,开始打字。


请认真检查你的稿子,遵循一个原则:把所有文字删到不能再删为止。

请检查稿子,原则是:删到不能再删。

两组句子,明显是字少的那一组表达效果更好。

1.2.4 乐于学习,主动找厉害的人帮忙改稿

没有人天生就会写公文,每个人都是学出来、练出来的,因此,我们必须乐于向别人学习。

虽然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是写得好不好是有标准的。在体制内写公文,最直观的标准是领导认不认可、通不通过,其次是受众愿不愿意听和看、有没有共鸣、能不能共情。如何向别人学习?方法之一是找厉害的人帮忙改稿。学习最重要的是学思路、学方法、学别人是怎样思考的,比如看别人是怎样改稿的、怎样作出取舍的,这样学习才是最快、最有效的。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不太会写公文,怎么办?去找领导已经审核定稿的公文来看,因为凡是定稿的公文,都在向你说明“应该这样写”。多看这些已经定稿的公文,总能总结出写作技巧和方法。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知道“不应该怎么写”,这样才能避免走弯路、撞枪口。怎么才能知道“不应该怎么写”呢?可以多看领导修改的手稿。修改痕迹看多了,自然知道应该怎么“避坑”。

如果实在找不到厉害的“引路人”,那就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接下来,我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改稿习惯。

第一步,按立意、逻辑、结构、段落、语句修辞的顺序,一层一层往下看。

先看立意是否准确、逻辑是否无误,再看结构、段落安排是否合理,最后看语句修辞是否恰到好处。千万不要一上来就盯着字、词看是否对仗,如果立意不正、文不对题、逻辑不通,行文再有文采又有什么用呢?

第二步,提炼观点和小标题。

如果将公文写成无小标题的长文,就不容易看出层次,添加小标题后,层次感就出来了,因此,要尽量避免一大段话里面没有小标题的情况出现。公文本来就偏枯燥,如果毫无层次感,就更让人读不下去了。

第三步,调整篇幅比例,使之匀称。

各段落的篇幅应该差不多,不能有的段落写上好几页、数千字,有的段落只写几行字、几百字,而且,各标题要大体工整。

第四步,能用短句,就不要用长句。

如果无法用一句话把意思表达完整,可以用两句话、三句话,一句话最好不要超过35个字。

第五步,优化标点符号。

想要段落层次分明,需要合理使用标点符号,谨防“一逗到底”。而且,把标点符号使用正确,本身也是写作功力的体现。

第六步,核实引用的数据、材料等。

写公文时,经常涉及对名言警句、典故、概念、数据等内容的引用,这些内容要逐个核实、逐句推敲,特别是引用中央领导的讲话时,要严谨、严谨,再严谨,不能断章取义、道听途说。

第七步,尝试换用更好的表述方法。

同样的一句话,用不同的方法表述,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比如,在讲述客观障碍时,不说“有困难”,而说“有挑战”;在事情做得不顺利时,不说“屡战屡败”,而说“屡败屡战”,是不是感觉完全不同?多使用正面字眼,笔下内容就是积极的、正向的。

第八步,交替修改,不怕多改。

写公文,有可能陷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状态——自己察觉不到错误,但别人随便看看就能看出问题。因此,建议大家尝试互相修改公文。

要知道,好的公文是在不断修改、不断否定、不断完善中逐步优化的,不要过于追求一次定稿,好公文都是改出来的。写完公文后,大家可以通过默读或朗读、打印纸质稿阅读等方法校对,降低出错率。

1.2.5 在工作中磨练,抓住每一次机会“磨刀”

心学大师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指出:“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俗语有云,“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公文写作也一样,需要在事上磨练,天天写、经常写。

奥林匹克运动会跳水冠军全红婵的一个训练视频曾风靡互联网,视频中,全红婵轻轻松松地完成了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包括双脚原地起跳蹦上1米高台。在教练看来,除了确有天赋,全红婵也是同一批运动员里最能吃苦的。教练曾这样说全红婵:“她每天在陆地上做两三百次动作,水上(练习)也要跳120次左右。”针对容易出现失误的短板动作,全红婵每天都要在训练中加练。她曾笑言:“回去天天跳,把我累坏了。”天道酬勤,在全红婵的心里、眼里,直面世界、直面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事上练,量要够。

若我们真的能够静下心来,每日反省,或许会发现,比我们有天赋的人,很可能比我们更刻苦、更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每天的工作真的尽心尽力了吗?我们有没有在空闲时间坚持学习、思考,而非玩手机?我们是真的不会写公文,还是不愿意去尝试和磨练?答案在每个人的心中。

总之,公文写作表面上看是智力活,实际上是体力活,归根结底是苦力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