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子,种田,明末工业指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昆明

马车停了下来,朱慈炯立刻跳下车,往不远处的一块农田跑去。

到了跟前,他低头再三确认,真的是红薯!

朱慈炯转身朝众人招手,喊道:“都过来,红薯找到了!”

张世勋骑着马就要过来,朱慈炯连忙制止:“别骑马,谁踩坏了我要他赔钱!”

张世勋讪讪一笑,乖乖跳下马,挑着田埂走到了近前。

“公子,这玩意儿下边真长粮食了?能不能扒出来让我长长眼?”张世勋好奇道。

朱慈炯伸手:“拿刀来。”

张世勋连忙拔出自己的雁翎刀,递过去。

朱慈炯把刀当铁锹使,三两下就掘开了土壤,顺着根系挖出了一大坨红薯来。

“这,这么大!”张世勋惊道。

朱慈炯抹掉红薯皮上的泥巴,掰开一块,递给他:“你尝尝!”

“能生吃?”

“当然能,甜的!”

“您怎么知道?”

“我就是知道!”

张世勋半信半疑的接过来,小心的咬了一口。

“嗯!真是甜的,好东西,真是好东西。”

这时,吴兆元也走来了,伸手跟朱慈炯讨要了一块,袖子擦了泥土,同样尝了尝。

吃罢就叹息道:“如此宝粮,竟蒙尘如此之久,若早将此物推广全国,哪里会有恁多饥荒动乱?本地官员皆有失察之责!”

朱慈炯拍拍手上的泥土,站起来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如今之计,该将此物大力推广,种的越多,救人越多。……走吧,去一趟广州,跟广东巡抚好好商讨此事。”

众人又挖了一些红薯带着,随后重新上路,往广州城去。

去广州的路上,朱慈炯又在路边农田里发现了土豆,同样挖了带着。

……

第二天上午,一行人赶到了广州城。进城之后,刚在驿馆安顿下来,吴兆元就要拿着红薯土豆去找广东巡抚。

“吴大人且慢!”

朱慈炯匆匆追上来,道:“我有一事想拜托您。”

吴兆元:“何事?”

“听说广州市舶司有不少西洋商人,他们手中的西洋玩意儿颇有巧思,比如时钟,您能不能帮我讨几座回来?”

吴兆元皱眉,低声道:“公子,时钟价格不菲,咱们可没那么多钱。”

朱慈炯笑了笑:“何必咱们花钱呢!让广东巡抚想办法呗。他守着土豆红薯这样的宝粮而不知,本就是失职,不帮忙别怪咱们拿此事做文章。”

“……”

吴兆元心中暗叹,他的名声算是毁在这小子手里了。

……

送走了吴兆元,朱慈炯背着小手折返回后院。

夏黛儿正在水井边搓洗衣服,陈莲在一旁帮忙,赶路衣服脏得快,每次停歇都要赶紧洗完好晾干。

“小莲儿,你兄长呢?”朱慈炯问。

“他在屋里看书呢!可用功了。”陈莲脆声答道。

“嗯。你怎么不读书?”

“我是女儿家,又不考科举,读书做什么?”

“……傻妞!”

朱慈炯摇摇头,踱着方步走进自己房间。

从包袱里取出笔墨纸砚,在桌上铺开,继续写书。

这一路上颠簸,他也只能是在歇脚时才有机会写一点,计划写五卷内容,至今也只是刚把逻辑学,实验科学方法论,数学卷跟物理卷写完,最后一卷化学篇刚写了个开头。

至于内容深度,只是涵盖了后世初高中的知识点,至于更高深的部分,现在写下来就太超前了,以后再说吧。

不知不觉已是正午,前院突然传来车马声,大概是吴兆元回来了。

朱慈炯立刻搁笔,一路小跑着下了楼。

跑到前院,正好撞上吴兆元,他迎头就问:“吴大人,时钟呢?”

吴兆元没好气的往后一指:“那呢!就一座,还是从广东左布政使家拆来的,费了我好一番口舌。”

朱慈炯顺着看去,只见两个士兵正小心的从马车厢里抬出一架巨大的摆钟。

他连忙上前,指挥着搬到自己房间去。

一路小心翼翼的到了二楼,刚落地,朱慈炯就迫不及待的去拆这座时钟。

木头后盖卸掉,露出了里面的机械结构。

朱慈炯看了不到一分钟,就明白了这玩意儿的原理,就是利用“摆的等时性”,同时,擒纵机构保证能量释放节奏稳定,自动上链机构则提供能量。

结构不算太复杂,误差也不小,却已经是这年代最精确的计时方式了。

朱慈炯之所以要得到这东西,目的很简单,他要还原后世的度量衡。

因为他的所有知识都是以后世度量衡为单位的,比如毫升,米,千克,秒……为了方便运用,还原后世度量衡就成了必须的一步。

而根据单摆周期公式,T=2π√L/g

知道时间T,又知道重力加速度g(约9.8 m/s²),那么就可以算出摆长L。

只要时钟够精确,那么长度单位的测算就越精确。

有了长度,那么体积,重量也就都有了。

现在的问题是,这台摆钟的精度堪忧,擒纵机构的能量损失太多,钟摆也有可能热胀冷缩影响摆长,得有补偿机制。

朱慈炯看着摆钟里的机械结构,脑海中模拟着改进方法。不多时,他就有了完整方案。

只是如今还在路上,没有材料也没有时间,只能等到了云南再说了!

……

此后两天,朱慈炯他们只忙一件事,收集红薯土豆块茎,准备一并带到云南去推广。

尤其是红薯,这玩意儿连茎叶都能吃,正是灾年活命的宝粮。作为粮食,红薯的储存也不是问题,切片晒成干,存个一年半载都没问题。

朱慈炯心里其实明白,红薯土豆救不了大明,毕竟大明离灭亡只剩五年,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普及种植。

但是,这至少能让更多人活命,给这个民族留下更厚的底子。不管朱慈炯再造大明成功与否,他都已经尽力了。

载着满满两马车的红薯土豆,一行人再次出发。

十一月初,他们进入广西。

此时的北方已经是冰天雪地,两广地区却正是一年中气温最适宜的时候,不算太冷,当然也不热。

继续往西走,腊月中旬,他们正式到达了云南境内。

沿途地形渐渐抬高,温度也有所降低,不过还算得上适宜。

直到腊月二十九这天,历时近半年,昆明城终于出现在了他们视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