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迈入新时代
为了实现“通江达海”的滨湖城市梦,合肥确定了开发滨湖的发展目标。但确定目标很容易,实现目标却很难。如何确保这一梦想快速照进现实,成了合肥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心。面对全国新区建设热潮,合肥也启动了滨湖新区规划、报批、建设。让外界惊讶的是,短短十几年,一座现代化的滨湖大都市快速拔地而起。抛开媒体滤镜,很多人都想知道,合肥到底通过哪些具体的规划和措施,来为这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区建设保驾护航?在城市建设占用了大量资金的同时,又如何确保经济建设不落后反而实现了超越?合肥经济追赶速度实际上有多快?这些问题,都成了社会讨论的焦点。
1.新区申报
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是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自1992年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新区成立以来,截至2017年4月雄安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的数量达到19个。
这一时期,与合肥处于同一纬度的省会城市,纷纷投入这一轮新区建设。2010年6月,重庆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2011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2014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四川天府新区。2015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湖南湘江新区。2015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南京江北新区。2022年2月,武汉长江新区正式成立。
面对兄弟城市如火如荼的新区建设,2016年2月,合肥也正式启动申报国家级新区——合肥滨湖科学城。2018年9月,合肥滨湖科学城(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项目成功中标公布。2018年12月提交最终成果,按法定程序报批。2020年,《合肥滨湖科学城总体规划》完成大纲初稿。
该规划表示,合肥滨湖科学城又称合肥滨湖新区,包括包河区、蜀山区、庐阳区和肥东县、肥西县等部分区域,覆盖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出口加工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蜀山经济开发区、包河经济开发区、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4个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491平方千米。规划基准年为2018年,远期至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滨湖科学城进行了完备的功能区分,设立了国家实验室核心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教育科研区和成果转化区。各个功能分区既相互独立,又紧密协作,共同推动合肥滨湖科学城向着世界一流科学城的目标迈进。
2018年10月,合肥滨湖科学城管委会揭牌,负责科学城的日常管理、规划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工作。
2.自贸区设立
2020年9月21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标志着安徽自贸试验区正式获批。安徽自贸试验区的实施范围为119.86平方千米,涵盖三个片区:合肥片区64.95平方千米(含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1.4平方千米),芜湖片区35.00平方千米(含芜湖综合保税区2.17平方千米),蚌埠片区19.91平方千米。
2020年9月24日,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正式揭牌,涵盖经开、高新、蜀山三个区块,重点发展高端制造、AI(人工智能)、新型显示、量子信息等产业,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的引领区。
合肥片区自成立以来,在经济发展的舞台上绽放出耀眼光芒。截至2023年9月,合肥片区先行先试,在制度创新方面成果丰硕。累计形成84项省级以上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2项全国首创,3项全国复制推广,在商务部相关报告中,合肥片区有6项创新成果,数量与上海、重庆自贸区持平。合肥片区以极小的面积,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贡献。以不到全市6‰的面积,贡献了全市约1/3的进出口额、超1/2的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安徽自贸试验区的64%、88%。7
通关便利化大幅提升,“船边直提”“抵港直装”模式使通关时间从24小时缩短至约10分钟,每标箱装卸成本降低1 000元;开通全省首条“第五航权”国际货运航线,合肥国际货运航线增至7条。投资自由化也有进展,建成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带动新签约6个境外世界500强项目,新设立107户外资企业,同比增长45%。
目前,合肥片区正继续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积极打造自贸试验区建设2.0版,建设更高水平的自贸试验区。
3.经济崛起
2005年,合肥GDP(国内生产总值)为1 074.38亿元,在全国城市GDP排名中居第七十五位。在当时中部六省省会城市GDP排名中,合肥处于垫底位置。也难怪当年刚上任的合肥市委书记表示,要把排名表拉到最下面才能找到合肥。好在合肥以“工业立市”,在随后的10多年里,经济发展迅猛。
根据合肥市统计局官网的数据,将合肥2005—2023年的经济数据与深圳对比(见表1-1),可以看出合肥的快速成长。
表1-1 2005—2023年合肥与深圳GDP对比


资料来源:历年统计年鉴(经修订后的数据,与历年统计公报数据略有差别)。数据为四舍五入。
合肥的经济排名,从2005年的第七十五位一路闯关,上升至2023年的第二十位,17年间超越55个城市,GDP增长近11倍。合肥在省会城市中的排名从第十五位上升至第十位,被媒体称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黑马”。虽然合肥的GDP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强劲态势,但是与深圳相比,还是存在很大差距。
合肥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多方面因素:政策利好不断,如滨湖新区的建设、省会经济圈的规划以及合肥都市圈的扩容等;坚持工业立市,打造了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重视科教发展,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研发投入占比较高。这些举措使合肥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短短十几年里,实现了经济快速崛起。
小结
合肥滨湖新区建设,已经实现从农田沟壑到现代化城区的华丽转身,一举促使合肥成为现代化大都市。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建设进展顺利,成绩斐然,助推合肥经济崛起,2005年还在全国城市GDP排名中处于靠后位置,此后一路高歌猛进,凭借精准产业布局、创新发展理念、工业立市战略以及对科教的重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在2023年已排名全国第二十位,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十位,更是堪称奇迹,实现了历史上城市发展的巨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