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0章 诗仙加冕
第二十章:诗仙加冕
皇家诗会的消息如春风拂过汴京城,带来了繁花似锦的热闹景象。林墨站在府邸的窗前,望着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心中充满了期待与忐忑。这次诗会,将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时刻,也是他揭露朝堂腐败,展现改革决心的绝佳机会。
林墨回想起这些年的风雨历程,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自他来到大昭,历经波折,不仅成为了苏家的家主,还在商场与官场中屡建奇功。而如今,他即将站上皇帝赐予的皇家诗会舞台,以《蜀道难》压轴,向所有人揭示朝堂的腐败与不公。
“苏公子,“宫素衣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今日的皇家诗会,我们务必全力以赴。皇帝陛下对这次的诗会极为重视,各大世家与文人雅士都将齐聚一堂,场面必定非同小可。“
林墨转身,目光坚定地看着宫素衣,“素衣姑娘,谢谢你这些天来的帮助。有你相伴,我信心倍增。“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与担当。
宫素衣轻轻一笑,“苏公子客气了。你的才华与抱负有目共睹,这次诗会只是你人生旅程的一个新起点。我相信,凭借你的才情与智慧,定能技惊四座,名传千里。“
林墨感激地点头,转身走向书房。他需要再三斟酌《蜀道难》的每一个字句,确保能够在诗会上完美呈现。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才华的考验,更是对改革之路的一次重要宣言。
夜幕降临,林墨终于完成了《蜀道难》的最终稿。他站在书桌前,凝视着烛光下熠熠生辉的诗稿,心中充满了期待与忐忑。这首诗,不仅承载了他对大昭未来的深沉忧虑与殷切期望,更是他向腐朽朝堂发起的一次挑战。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林墨轻声吟诵,仿佛已经置身于那陡峭的山峰之间,感受到了那令人心悸的蜀道之难。他知道,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的艰险,更是对朝堂腐败现状的深刻隐喻。
第二日,阳光明媚,皇家园林内花香袭人,彩霞满天,皇家诗会的盛景如期而至。各路文人墨客云集于此,他们的诗篇如同繁星般点缀着这个美好的清晨。
皇帝端坐高台,龙颜大悦,环视着这满园的文人雅士。林墨缓步走向高台,每一步都显得那么从容与坚定。他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注视,也感受到了自己内心的澎湃与激动。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当皇帝的声音在大唐园囿中响起,如春风拂面,诗人们纷纷跪下行礼,“今次诗会,得见天下英才,实乃我大昭之幸。“
林墨跪在人群之中,低垂着眼眸,脑海中反复温习着《蜀道难》的每一字句。他能感受到身边其他文人投来的注目礼,有好奇,更多是不屑。毕竟,在这群锦衣玉食的世家子弟中,他不过是个初露锋芒的新晋诗人。但这正是他站在这里的理由——他要用自己的才华,震撼这看似平静的朝堂。
“苏公子到——“随着太监一声悠长的传唱,林墨整了整衣袍,昂首迈步而出。他没有穿苏家传统的深蓝色锦袍,而是选择了一件素白长衫。这样的着装,在以深色为尊的大昭文人中显得格外突出,却也透着一股“我自岿然不动“的孤傲。
“苏公子果然英年早逝,“一位身着翠绿官服的中年官员不阴不阳地说道,他是左仆射李林浦的得意门生张居正,“只是不知今日诗会,苏公子可有佳作?“
林墨在张居正逼人的目光中微微一笑,“承蒙张大人关注,不知张大人可还记得十年前,您在金陵赋诗,称'江南春色已无多,半落扬州半汴京'?“
张居正脸色一变,“你......你怎么知道?“十年前,他在金陵酒后戏言,原以为无人在意,没想到眼前这少年竟记得如此清晰。
林墨淡淡道:“张大人诗才横溢,那日盛况,小弟虽在苏家苦读诗书三年未曾踏足江湖,却有幸从家父手中看过当日诗稿。倒是没想到今日竟能与大人同场较量,实在是荣幸之至。“
张居正脸色数变,正要发作,忽然听见一声高唱:“陛下圣驾光临!“所有声音戛然而止,皇帝缓缓步入高台中央。
待到群臣百姓皆行大礼后,皇帝端坐在龙椅上,微笑着环视四周:“今日诗会,寡人最为期待苏公子之作。传闻苏公子曾作《蜀道难》,不知可有幸让寡人一饱耳福?“
林墨深吸一口气,“陛下圣明,臣正有此作,愿献丑于陛下与诸位大人之前。“
随着林墨拱手行礼,高台下一片哗然。大家都在猜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苏公子究竟想玩什么新花样。
林墨环视一周,似乎在寻找什么。忽然,他看到站在最后排的宫素衣正微微颔首,眼中满是鼓励。那一刻,他恍若明白了什么,深吸一口气,开口吟诵: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林墨的声音并不响亮,却在这静谧的皇家园林中回荡。每字每句都仿佛带着山石的重量,掷地有声。
诗人们面面相觑,他们没料到这个苏公子竟真敢在皇上面前直抒胸臆。林墨的诗句越来越快,越来越激昂: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随着诗句的推进,林墨的声音忽然沉了下来,“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就在这时,林墨的目光突然变得锐利如刀,他直视张居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张居正额头冷汗直流,他忽然明白林墨这首诗的用意——这是对朝堂腐败的控诉,是对奸佞当道的讥讽!他正要发作,林墨却陡然提高了声音: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在人心!人心不治,何以治国?何以安邦?“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所有人心间。那些平日里高谈阔论的文人墨客们,此刻都低下了头,不敢与林墨那双清澈见底的眼睛对视。
皇帝的眼神变得异常深邃,他凝视着林墨,仿佛要从他的眼中看到更多的东西。林墨没有退缩,反而挺直了脊梁,继续吟诵: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当林墨的声音渐渐落下,整个皇家园林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林墨站在那里,仿佛一根傲立的青松,在风中颤抖却屹立不倒。
许久,皇帝才缓缓开口:“苏公子,你这'蜀道难,难在人心',是在指朕的朝堂吗?“
林墨伏地叩首,“陛下圣明,臣不敢妄议朝政。只是臣曾游历四方,见多了民生疾苦,故斗胆以诗言志,望陛下三思。“
皇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苏公子,朕赐你黄金百两,望你在汴京建造'墨香书院',传授治国之道,如何?“
林墨跪在地上,眼中泪光闪烁,“臣谢陛下隆恩,定不辱使命,为陛下分忧为民。“
就这样,林墨以一篇《蜀道难》,不仅赢得了“诗仙“的雅号,更是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他知道,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才华的肯定,更是对他改革决心的认可。
回到苏府后,林墨径直走向书房的密室。他记得,那里藏着他穿越时空带来的《唐律疏议》残卷。当他将那块刻满古文的石板翻开,一股沧桑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原来,这才是真正的《蜀道难》“,林墨凝视着石板上与《全唐诗》略有不同的诗句,恍然大悟,“这最后两句'君不见,人心不治,何以治国',是李白在安史之乱后补写的!“
林墨的心中波澜起伏。他意识到,这首诗不仅是对朝堂腐败的控诉,更是对历史兴亡的深刻反思。他用颤抖的手,将这首“完整“的《蜀道难》默写下来,藏进了密室深处。
与此同时,那座由皇帝御赐的“墨香书院“也在汴京如火如荼地建设着。林墨亲自参与书院的每一个环节,从选址到设计,从招生到教学,他都倾注了无数心血。
不久之后,“墨香书院“迎来了它的首批弟子。这些年轻人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怀揣着同样的梦想和信念,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大昭的明天贡献一份力量。
林墨站在书院的讲台上,望着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欣慰。他知道,这正是他改革之路的开始。他将用自己的智慧和学识,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为大昭的繁荣和昌盛贡献力量。
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人的支持与理解——那就是苏清漪。
在书院建设期间,苏清漪始终如一地陪伴在林墨身边,无论是资金筹措还是教学安排,她都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她的智慧与见识,让林墨事半功倍;她的理解与支持,更是让林墨倍感温暖。
一日深夜,书院的灯火已经熄灭,林墨却独自坐在书房的油灯下,望着窗外朦胧的月色,陷入了沉思。
“清漪,“林墨轻轻唤道,“你说,我们的改革之路会有尽头吗?“
苏清漪从后堂走来,轻轻为他披上一件青衫,“林公子,“她的声音温柔而坚定,“无论改革有多难,无论前路有多远,只要我们携手同行,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林墨转过头,目光中充满了感激与深意。他伸手握住苏清漪的手,“清漪,谢谢你。是你的理解与支持,让我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两人相视一笑,仿佛所有的困难与挑战都不再重要。他们知道,只要彼此相依,无论前方等待他们的是什么,他们都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去面对。
就这样,在林墨与苏清漪的共同努力下,“墨香书院“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大昭培养人才的摇篮。而林墨的“诗仙“之名,也在这片土地上流传开来,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榜样与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