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央企业走进非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研究央企走进非洲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研究我国企业在非洲发展的各类学术文献很多,对中国与非洲在能矿合作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制造等领域的合作研究也有大量成果,但是专门研究“央企”这个特殊的企业主体在非洲的发展情况的学术成果很少。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笔者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紧紧抓住央企践行国家战略这一重要主线开展调研、分析、论证,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系统梳理案例,总结分析央企在非洲的发展模式和特点

近十年以来,央企在摸索中实践“走出去”战略,非洲成为重要的发展地域。在此过程中,各企业基本处于“干中学”的状态,虽然也有部分经验总结和交流,但无论是实证研究还是理论分析都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摸清央企目前在非洲发展的“家底”和现状,是准确规划未来的重要基础,也是本书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体现。

一是对央企在非发展案例进行全面梳理。在写作本书过程中,笔者对近年来涉足非洲业务的49家央企在非洲开展的417项重点项目情况逐一进行分析,包括项目主要内容、合作方式、投融资安排及经济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在此过程中,笔者经常深入一线基层,对部分项目负责人进行访谈,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证研究素材。二是对项目进行分类分析,总结发展模式和特点。通过分类分析,基本明确了央企在非洲重点项目主要分布于能矿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制造三大领域。本书结合非洲各次区域相关情况,深入研究央企在各领域业务发展特点;同时针对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项目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分门别类对交通建设、水利电力、房建市政三个主要业务领域的特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梳理和总结非洲五大次区域的经济发展图谱,提炼央企在非洲各区域业务发展的模式和作用,提出央企未来在非洲发展的主要思路和建议。三是追根溯源,深入研究风险防范和发展建议。在宏观层面,针对央企在非洲不同行业、产业、地域的发展情况,结合重点问题提出风险防范建议,例如针对央企在尼罗河流域、西非四大河流域等开展水电建设遇到的政治和经济风险提出建议,针对“西非—北非—东非”油气资源带与非洲恐怖组织活动区域高度重合提出有关建议等。在微观层面,针对具体案例进行追溯,例如针对央企在中部非洲洛比、贝林加两大铁矿项目难以持续经营的情况进行深入追踪,反映央企大规模“海外寻矿”遇到的困境与难题;针对众多央企在开展基建项目过程中,通过建设学校、医院、体育场馆等公益设施以及培训当地雇员,积极带动就业和依法纳税等措施融入当地社会的情况进行论述,反映履行社会责任对于央企海外发展的重要性等。

(二)系统分析非洲经济发展现状及中非经贸合作特点

央企在非洲的发展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扎根于非洲国家发展现实、顺应了中非经贸合作近年来快速发展形势。为更好地论述央企在非洲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环境特点,同时通过总结过去分析未来发展方向,本书用一定篇幅对非洲经济发展现状及中非经贸发展特点进行系统分析,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对非洲近年来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总—分”研究。本书第一章,对非洲大陆近五年来的有关宏观经济数据进行汇总整理,重点关注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及产业结构三大方面,以实证数据阐明非洲近年来总体呈现较快发展态势、与我国发展存在互补性特征。在其后的五个章节中,分别对非洲五个次区域的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重点关注主要经济体、发展较快的经济体情况及产业变化趋势,做到“宏观把握、微观清晰”。二是对中非经贸发展情况进行细致剖析。本书对非洲整体及各次区域与我国经贸合作的主要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投资方面,通过我国对非洲各国投资流量、存量的变化,分析我国对非主要投资变动趋势;在贸易方面,通过我国与非洲各国进出口总额及净出口的变化,分析指出各次区域、主要经济体的贸易结构和特征;在工程总承包方面,鉴于近年来我国在非洲大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我国在非洲各国工程总承包营业额的变化,可以较为清晰地把握重点对象国的分布和发展态势。三是将环境研究与央企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非洲经济发展和中非经贸合作情况构成了央企在非洲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既能够相互检验并更好地说明央企在非洲发展的一些重点问题,同时又能够对发展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判断,这构成有关政策建议的实证基础。举例而言,通过对各次区域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情况与央企在此类国家发展情况的比较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央企在南非、尼日利亚、埃及、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加纳、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喀麦隆等主要经济体的快速发展与这些国家的发展紧密相关;通过对比经济增速较快的新兴经济体如塞拉利昂、津巴布韦、利比里亚、莫桑比克、赞比亚、乍得、刚果(布)、刚果(金)等国引进外资情况和央企在这些国家重大投资情况,一方面可以得出央企在新兴经济体得到更好发展机遇的结论,另一方面也揭示出央企的重大投资在上述国家外资总量中比重较大、影响深远的现实情况,这为央企下一步制定对非发展规划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结论等。这些问题在书中都有详细论述,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三)对非洲各次区域投资环境进行全面分析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为各央企提供切实有用的分析材料,本书站在企业对外投资论证角度对非洲各次区域的投资环境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由于本书涉及非洲52个国家,因此本书在经济区域上按照相邻、相关的原则进行了划分,方便投资参考。

一方面,对非洲各次区域进行了二级经济区域划分。在全面进行国别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地缘经济紧密性,将东部非洲划分为东非沿海经济圈和大湖经济圈,将南部非洲划分为南部非洲关税联盟经济圈和南部非洲北部经济圈,将中部非洲划分为东几内亚湾经济圈和刚果经济圈,将西部非洲划分为西非沿海经济圈和西几内亚湾经济圈,将北部非洲划分为北非西部经济圈和北非东部经济圈。这种划分方式既有利于读者了解非洲各国的具体情况,又能够对有关区域经济情况进行把握,但在学术上只能说是一种尝试和探索,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另一方面,确立了各经济区域的重点研究维度。按照央企“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境外投资管理办法》要求,本书重点选取了政治环境、宏观经济、重点产业和市场辐射、发展规划和区域功能定位、外汇/税收/投资管理政策五个分析维度。在政治环境分析部分,从各国历史、区域内国际关系、与西方国家和我国关系以及当前政局等方面系统评估政治风险情况;在宏观经济分析部分,侧重从经济区域各国GDP、人均GDP、经济增长率、外汇储备、外债余额、通货膨胀率、竞争力排名等方面综合分析其经济表现;在重点产业和市场辐射分析部分,重点说明各国优势产业及地区和国际市场辐射能力;在发展规划和区域功能定位分析部分,系统研究各国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从各国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角度分析央企对各国的功能定位;在外汇/税收/投资管理政策分析部分,对各国及各区域经济联盟使用货币情况进行系统整理,并对各国税收及招商引资政策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较为系统的投资决策参考。

(四)为中央企业在非洲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大量案例表明,央企在我国新一轮国际战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引导性和前瞻性作用,央企也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期。我国企业成长为世界一流企业的现实路径已现端倪。在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本书尝试站在国家战略角度,以全球化视野重新审视央企“走出去”战略、“走进非洲”进程及其重大作用和意义,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共鸣。

一是重新审视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大变局下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战略价值。在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复杂而深远变化的情况下,“中非命运共同体”战略价值凸显,弥足珍贵。中非友谊历久弥新,传统政治经济合作绵延至今,这对双方都是珍贵的财富;同时,中非合作发展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各自的挑战恰为对方的机遇,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中非合作具有良好前景和广泛共识。囿于篇幅和主题原因,本书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仅阐述了研究结论,并未深入展开论证。二是研究了中非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的总体思路及央企策略。在本书的结论部分,从地缘政治经济角度对这两大国家战略对接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提出了“以东非为重点,带动三大资源带,重视南部非洲发展”的总体思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央企践行国家战略、在非洲各次区域发展的重点策略建议,并提出“基建、制造业、电子商务、物流、能源、金融”六位一体的发展策略,其中对非洲各国目前重点支持的经济特区进行了系统梳理,希望对央企下一步加快在非洲发展产生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三是探讨央企在非洲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目前国家对央企的发展十分重视,从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到整合南/北车、中国电建等以打造“走出去”战略联盟等重大举措,预示着下一步央企在我国国际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本书从国务院国资委对央企的监管体制、各有关部委的支持政策以及央企自身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具体政策建议。包括加强国务院国资委在中非合作论坛中作用,加强对央企“走出去”工作的指导,加大税收、融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工程总承包业务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强化保护央企海外投资利益,认真总结央企近年来在非洲发展的实践经验,从战略布局上对非洲国家进行系统研究和重新定位,提升央企在非洲的综合竞争能力,关注风险管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善尽央企社会责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