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央企业走进非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方案设计

本书第一章为央企在非洲发展的基础条件。一是中非经贸合作提供良好外部环境。通过研究近五年来非洲经济总量和主要经济体、非洲国家经济增速、各国产业结构情况,对非洲经济概况进行综述;通过对近五年来非洲贸易、中国对非投资存量和流量,中国在非工程总承包的统计数据分析,对中非经贸合作情况进行综述。二是中非合作论坛创造良好合作平台。对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情况进行简要回顾,重点分析新时期中非合作“461框架”和“三大网络”建设内容,对各专业论坛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三是央企改革发展及“走出去”战略实施形成基础。对央企近年来改革发展情况进行回顾,分析了央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情况和在非洲发展的总体情况,重点对基础设施建设类领军企业进行了介绍。四是我国对中非经贸合作提供良好金融支持。重点对中国进出口银行“两优”贷款情况和中非发展基金对央企的支持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本书第二章至第六章为央企在非洲各次区域发展情况。分别对央企在东部非洲、南部非洲、中部非洲、西部非洲和北部非洲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其基本框架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区域经济概况和与中国经贸合作情况,二是央企在该区域发展情况,三是该区域投资环境研究,四是提出央企在该区域发展的建议。在第一部分中,均按照经济总量及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速度、各国产业结构、贸易情况、投资情况、工程总承包情况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在第二部分中,详细梳理了央企在能矿开发、交通、水利电力、房建市政、工业制造(含农业合作)五个领域的所有项目,总结央企在每个次区域各领域的发展特点。在第三部分中,对每个次区域的政治、经济、产业发展、市场辐射、发展规划及外汇、税收和各国优惠政策进行综合分析。在第四部分中,针对央企在每个次区域的发展提出建议。本书的结论与建议主要聚焦四个方面:一是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及“中非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二是“中非命运共同体”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对接,三是央企在非洲发展的思路、模式、产业策略及关注重点,四是有关政策及保障措施建议。

目前,国资委已经提出“扩大正面宣传、树立央企形象”的政策基调,对本书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长期在中央企业从事发展战略研究,可以较多地接触央企的经验交流材料,并有机会深入一线基层,从而得以积累大量一手素材。客观而言,虽然中央企业近年来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方面已经有所作为,部分企业取得较好成绩;但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央企发展国际化业务时间较短,尚未充分掌握话语权,与国际先进企业还存在差距。因此在本书研究过程中,建立较为完善的发展模型比较困难,一步到位得出一些结论还为时尚早。针对此问题,笔者尽可能采用实证数据和比较分析方法,实事求是地提出研究观点,力争精准扎实、言之有物,不足之处也请读者、专家批评指正。


[1] 杨光主编《中东非洲发展报告No.12(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全书包括主题报告、专题报告、地区形势、市场走向和资料数据5个部分。

[2] 杨光主编《中东非洲发展报告No.13(2010~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全书包括主题报告、专题报告、地区形势、市场走向和资料数据5个部分。

[3] 张宏明主编《非洲发展报告No.14(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全书包括主题报告、专题报告、地区形势、热点问题、市场走向和文献资料6个部分。

[4] 张宏明主编《非洲发展报告No.15(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全书包括主题报告、专题报告一、专题报告二、地区形势、热点问题、市场走向和文献资料7个部分。

[5] 刘鸿武主编《非洲地区发展报告201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6] 刘鸿武主编《非洲地区发展报告2012~201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7] 外交部非洲司:《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2011年课题研究报告选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

[8] 〔美〕黛博拉·布罗蒂加姆:《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真实的故事》,沈晓雷、高明秀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9] 杨立华等:《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发展总体战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0] 门镜、〔英〕本杰明·巴顿主编《中国、欧盟在非洲》,李靖堃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1] 张宏明主编《中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与非洲经贸合作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

[12] 李安山等:《非洲梦:探索现代化之路》,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13] 舒运国、张忠祥主编《非洲经济评论(2012)》,上海三联书店,2012;《非洲经济评论(2013)》,上海三联书店,2013。

[14] 姚桂梅:《中国与非洲的石油合作》,《国际石油经济》2006年第11期。

[15] 董秀丽等:《世界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非洲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16] 朱华友等:《当代非洲工矿业》,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17] 李凤婷等:《非洲典型区域水资源研究》,科学出版社,2012。

[18] 罗福建、黄新民等:《当代非洲交通》,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19] 所含国家包括: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马里、几内亚比绍、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尔、尼日利亚、喀麦隆、赤道几内亚、乍得、中非、苏丹、埃塞俄比亚、吉布提、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卢旺达、布隆迪、刚果(金)、刚果(布)、加蓬、安哥拉、赞比亚、莫桑比克、毛里求斯、津巴布韦、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斯威士兰、莱索托、厄立特里亚。

[20] 卢进勇编著《“走出去”战略与中国跨国公司崛起——迈向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21] 郑风田、崔海兴编《“走出去”面临的挑战——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22] 刘劲松、李孟刚:《资源“走出去”与中国石油产业安全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3] 冯远、潘默、李怡:《中国资源型企业“走出去”方式创新》,载冯雷、夏先良主编《中国“走出去”方式创新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第165~194页。

[24] 李桂芳主编《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报告(2011)》,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