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中非经贸合作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非洲面积3020万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岛屿),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2%,为世界第二大洲;非洲共有56个国家和地区,本书研究对象涉及其中52个国家,其中北部非洲7个,西部非洲17个,东部非洲9个,中部非洲7个,南部非洲12个;非洲人口有10亿,占世界总人口15%。近年来,非洲经济保持增长,部分国家加快发展,中国与非洲在投资、贸易和工程承包等方面的经贸合作水平不断提升,为央企在非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非洲经济概况
1.经济总量及主要经济体
非洲地区经济总量占全球3%左右,南非、尼日利亚、埃及、阿尔及利亚和安哥拉是非洲五大主要经济体。从经济总量角度看,非洲经济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经济总量稳定增长,但占全球经济比例很低。2010~2014年,非洲地区GDP总量由1.93万亿美元增长至2.43万亿美元,平均增长率为4.73%,部分年份增长率超过5%;非洲地区经济总量占全球比例由2010年的2.94%上升至2014年的3.13%,与美洲(32.80%)、亚洲(33.55%)、欧洲(28.30%)相比明显较低,仅高于大洋洲(2.22%),居全球倒数第二位(见表1-1、表1-2)。第二,非洲地区占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比例下降,与中国的差距逐渐拉大。在发展中国家中,非洲地区经济所占比例持续下降,由2010年的8.96%下降至2014年的8.31%;同时,非洲与中国的经济总量水平差距逐渐拉大,非、中经济总量比例由2010年的32.36%下降至2014年的24.10%,下降速度明显(见表1-1、表1-2)。第三,非洲主要经济体在地区经济中占比较大,但经济增长率较低。2014年底,非洲地区经济总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依次为尼日利亚、南非、埃及、阿尔及利亚、安哥拉、摩洛哥、肯尼亚、苏丹、埃塞俄比亚和利比亚,其中尼日利亚、南非、埃及、阿尔及利亚、安哥拉五国经济总量之和在非洲经济总量中占到63.34%(见表1-3);但从2010~2014年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看,除尼日利亚经济增长率达到5.68%外,南非、埃及、阿尔及利亚和安哥拉的增长率则分别为2.44%、2.68%、3.16%和4.38%,增长速度较慢。
表1-1 2010~2014年全球主要经济GDP统计

表1-2 2010~2014年非洲与主要经济体GDP在全球经济中的比例

表1-3 2010~2014年非洲经济总量前十位国家总量、比例和增长率

续表

2.经济发展速度
从非洲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看,其增长速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小经济体增速较快,但整体发展依然任重道远。第一,增长速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阿拉伯之春”对非洲发展影响较大。2008~2014年,非洲地区经济增速为3.48%,高于全球2.18%的平均水平;其中,仅2011年非洲地区增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见表1-4),其主要原因是“阿拉伯之春”后西亚北非局势持续动荡,给北部非洲尤其是利比亚经济带来沉重打击。第二,经济增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与中国相比增速较慢。在发展中国家中,非洲地区经济增长水平高于美洲发展中国家,除2010年和2011年外,非洲经济发展速度均高于美洲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非洲经济增长率则明显低于亚洲发展中国家,尤其与中国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相比,非洲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较慢,其波动程度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见表1-4)。第三,中小经济体增速较快,能矿产业成为重要引擎。2010~2014年平均增长速度排名前十位的非洲国家分别为塞拉利昂、埃塞俄比亚、加纳、津巴布韦、刚果(金)、莫桑比克、布基纳法索、坦桑尼亚、赞比亚和乍得,其中除埃塞俄比亚和加纳外,其他八国的经济总量占非洲总体的比例均在1%以下;在上述国家中,除津巴布韦主要由外部原因促进经济增长外,其余国家的经济发展均与能矿产业密切相关(见表1-5)。第四,非洲经济整体发展依然任重道远。非洲国家要达到“新千年目标”,必须保证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7%,然而近五年来,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国家不足十个,且基本为经济总量较小的国家;此外,尚有十余个非洲国家近五年平均增长率不足3%,其中不乏埃及、利比亚、南非、苏丹等经济总量较大国家。综上,非洲经济呈现经济增长与不平衡发展及贫困化并存的特点,非洲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
表1-4 2008~2014年全球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统计

表1-5 2010~2014年增速前十位非洲国家经济增长率统计

3.产业结构情况
通过对比非洲和世界其他地区2003年和2013年的产业结构数据,可以看出,非洲国家产业结构相对落后,制造业与我国存在很大的互补空间,其国民经济结构方面具有以下特点(见表1-6)。第一,农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般来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随着一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存在下降趋势。在非洲地区各产业中,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虽由2003年的17.47%下降至2013年的16.07%,但相比全球发展中国家(9.24%)、美洲发展中国家(5.53%)、亚洲发展中国家(9.47%)和大洋洲发展中国家(9.48%),非洲的农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仍较高。第二,制造业和服务业贡献率同比下降,制造业贡献率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虽然非洲国家工业贡献率由2003年的31.81%上升至2013年的33.98%,但主要原因是采矿业贡献率上升,其制造业的贡献率却由12.48%下降为10.09%,远低于美洲发展中国家(14.39%)和亚洲发展中国家(23.28%);在服务业贡献率方面,非洲国家由2003年的50.71%下降至2013年的49.95%,低于美洲发展中国家(65.52%),与亚洲发展中国家49.95%持平。第三,非洲国家制造业与我国存在很大的互补空间。一方面,我国2013年制造业的贡献率为29.85%,远高于非洲国家的10.09%,且我国制造业在具体内容上更适合非洲,具有向非洲进行制造业转移的空间和优势;另一方面,在亚洲范围内,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向周边国家转移成为亚洲地区制造业贡献率上升的主因,我国制造业贡献率已由2004年的32.52%下降至2013年的29.85%,但同期亚洲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贡献率却由13.41%大幅上升至23.28%。由此可见,如果我国将非洲作为下一步制造业转移目的地,能够为非洲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带来巨大推动作用。
表1-6 2003年和2013年全球发展中国家各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

续表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全球经济格局中,中国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南南合作”的重要因素,对非洲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而在发展中国家之间,非洲却因种种原因落后于其他地区和国家,与中国的差距逐渐拉大;就国际经济格局优化和实现全球包容性发展角度而言,中非之间加强经贸合作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
(二)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情况
1.我国与非洲国家贸易情况
2009~2013年,中非贸易总额快速增长,我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中非进出口贸易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双边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但非洲在中国全球进出口总额中占比较低。我国与非洲的进出口总额由2009年的911亿美元上升至2013年的2103亿美元,同时,中非贸易总额长期低于我国与亚洲、欧洲、北美和拉美的贸易额,2013年占中国全球进出口总额的5.06%(见表1-7)。第二,我国对非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南部和中部非洲成为主要逆差地区。与全球其他地区相比,我国与北美、欧洲、拉美贸易长期保持顺差,而与非洲、亚洲和大洋洲则长期保持贸易逆差,其中中非贸易逆差额低于亚洲和大洋洲(见表1-8);2013年,中非贸易逆差额增加至246.55亿美元,其中2013年底中国与北部、西部和东部非洲呈现贸易顺差,而与南部和中部非洲则出现599.69亿美元和79.22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见表1-9)。第三,我国与非洲主要贸易对象国的净出口额呈现“两极分化”。2013年,我国在非洲地区的十大贸易对象国中,与南非、安哥拉、刚果(布)、刚果(金)四国长期保持贸易逆差,与尼日利亚、埃及、阿尔及利亚和加纳四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我国与苏丹在2011年之前长期保持贸易逆差,但自南苏丹与苏丹分立后,我国与苏丹贸易于2012年首次出现顺差(见表1-10)。
表1-7 2009~2013年中国与全球主要地区贸易额统计

表1-8 2009~2013年中国与全球主要地区净出口额统计

表1-9 2009~2013年中国与全球非洲各次区域净出口额统计

表1-10 2009~2013年中国与非洲主要贸易对象国净出口额统计

2.我国对非投资情况
从2009~2013年我国对非投资情况看,投资存量持续上升,投资流量存在波动,南部非洲成为重点投资区域。我国对非洲国家投资存在以下特点。第一,投资存量持续上升。我国在非洲国家投资存量由2009年的93.32亿美元上升至2013年的261.86亿美元;从中国在全球各地区投资存量分布情况看,我国对外投资存量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而我国在非洲地区投资存量占对外投资总存量比例基本在4%左右,低于亚洲、欧洲和拉美地区(见表1-11),与北美地区基本持平。第二,投资流量存在较大波动。2009~2013年,我国对非投资流量最高为2013年的33.71亿美元,占我国对外投资流量比例为3.13%,最低为2009年的14.39亿美元,占我国对外投资流量比例为2.55%。与此同时,我国在亚洲、欧洲和拉美地区的投资流量则保持上升趋势,其中对亚洲地区的投资流量始终保持在年度总量的60%以上(见表1-12)。第三,南部非洲成为重点投资区域,中部、西部非洲投资增速加快。截至2013年底,我国在南部非洲国家投资存量达到106.88亿美元,占我国对非投资总存量的近41%(见表1-13);我国对非投资存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依次为南非、赞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苏丹、刚果(金)、津巴布韦、毛里求斯、埃塞俄比亚,其中5个集中在南部非洲;从历年投资流量分布情况看,南部非洲在2011年之前均为我国对非投资流量最大的地区,但2012年我国对中部和西部非洲投资流量超过南部非洲,其中对刚果(金)、赤道几内亚、刚果(布)、尼日利亚、加纳等国投资快速上升成为其主要原因(见表1-14)。
表1-11 2009~2013年中国对全球各地区投资存量统计

表1-12 2009~2013年中国对全球各地区投资流量统计

续表

表1-13 2009~2013年中国对非洲各次区域投资存量统计

表1-14 2009~2013年中国对非洲各次区域投资流量统计

3.我国对非工程总承包情况
近年来,我国在非洲的工程承包市场发展迅速。第一,非洲已成为我国第二大对外工程承包市场。我国在非洲工程承包营业额由2009年的280.99亿美元上升至2013年的478.91亿美元,占我国对外工程承包总营业额的35%,仅次于亚洲,远高于拉美、欧洲、大洋洲和北美市场(见表1-15)。第二,南部非洲成为发展重点,“安哥拉模式”影响巨大,利比亚政局不稳带来重大影响。我国在南部非洲工程承包市场营业额由2009年的68亿美元上升至2013年的135.28亿美元,占我国在非工程承包营业额的28.25%(见表1-16);我国在非洲工程承包营业额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分别为安哥拉、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苏丹、埃塞俄比亚、赤道几内亚、加纳、肯尼亚、赞比亚和坦桑尼亚,其中我国在安哥拉完成的营业额占全非洲营业额的18.5%,我国实施“安哥拉模式”对工程承包市场影响巨大;同时由于利比亚近年来政局持续动荡,我国在北部非洲地区工程承包营业额急剧下降。
表1-15 2009~2013年中国在全球各地区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统计

表1-16 2009~2013年中国在非洲各次区域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