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研究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为了更全面且充分地对债务特性这一核心议题展开论述,并能最大限度地结合中国现实与借鉴国际经验,笔者对研究思路做了如下四个方面的安排。第一,将债务的顺周期性、可持续性与证券化这三大主要特性作为切入点,分别以银行信贷、政府债务与影子银行体系作为具体载体进行相应的分析阐述。第二,在整体论述的过程中,以结合中国现实为中心,以解决中国问题为基本点,并辅以国际经验,尤其是强调目前中国的金融体系正处于“新兴加转轨”的发展阶段,其相应的实体和金融因素(Fundamental and Financial Factor)都将会影响到债务特性的发展变化。第三,在分析方法的选取上,理论建模与经验实证的运用都各有侧重点,其中,理论建模方法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描述债务这三大特性分别是通过何种途径来影响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而经验实证方法则更多的是从中国现实和国际经验的视角来阐述这些债务特性所具有的表现特征和宏观经济效应。第四,在全文逻辑的结构上,笔者主要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先从“债”的概念论及“债务”的概念及其所具有的三大特性,再分别从债务的顺周期性、可持续性与证券化这三大特性方面依次展开详细的论述,并就经济体在短期和中长期如何解决债务积压以及更好应对债务危机给出针对性的对策。最后是归结各部分理论与经验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和建议。
因此,本书的整体框架结构以及各核心章节的论证过程均可归纳为“提出问题、界定概念、数量分析、理论建模、实证检验、政策建议”的模式。其中,本书的核心框架可详见图1-1。

图1-1 研究框架
二 主要内容
正是基于前面的研究思路与核心框架,本书共有七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导论。本章先从国内外现状的角度来介绍选题背景,并提出相应的研究问题;然后,简要阐述本书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最后,概括本书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为理论概述。本章的主题主要涉及“债”和“债务”的概念以及“债务”所具备的三大特性,可以说,是之后各章节的前提和基础。首先,从历史的视角来揭示“债”的起源和“债”的演变过程,以及“债务”的概念和“债务”所具有的三大特性;其次,结合债务的概念和特性,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回顾,其中,特别是对有关债务的顺周期性、可持续性与证券化这三大特性分别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两者的作用机理与影响机制方面的文献进行总结性评述,以此来揭示目前的研究现状以及本书可以做出改进的地方。
第三章为债务的顺周期性。从本章开始正式进入全书的核心论述部分。首先,给出债务顺周期性的定义(以银行信贷为载体),分别从放大机制(或金融加速器)和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两个维度来阐述债务顺周期性的概念;接着,利用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来考察信贷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数量性关系;然后,通过构建理论模型,从债务顺周期性的视角来研究债务的动态变化轨迹;最后,在一个自然实验的框架内,以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第四季度至2011年第三季度的货币政策调控为研究对象,从而给出债务顺周期性的微观证据。
第四章为债务的可持续性。首先,给出债务可持续性的定义(以政府债务为载体),具体是从跨期预算约束和宏观经济效应两个层面来界定债务可持续性的概念;接着,按国外和国内两个维度来依次回顾政府债务的历史演变过程;然后,基于中国现实,在跨期预算约束下分别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现状进行经验和实证上的考察;最后,借鉴国际经验,利用理论建模和计量方法,研究政府债务可持续性所具有的宏观经济效应。
第五章为债务的证券化。首先,给出债务证券化的定义(以影子银行体系为载体),详细阐述其具体的运作模式以及影响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接着,介绍国际经验,考察全球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状况,特别是美国的证券化市场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的发展变化所带来的启示;然后,构建融入债务证券化的理论模型并阐述其作用机理,尤其是从债务证券化的视角研究“发起与证券化”(Originate-to-Distribute,OTD)模式如何导致部分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甚至是那些稳健经营的银行也会因缺少流动性而发生倒闭的整个过程;最后,结合中国现实,实证分析影子银行体系所具有的宏观经济效应,尤其是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宏观效应,并剖析产生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第六章为如何应对债务危机。首先,剖析以货币和财政政策为代表的宏观稳定政策的作用机制与各国政府的相关实践,以寻求宏观稳定政策未能有效地应对债务危机与削减债务水平的深层原因;其次,从短期对策角度,分析公私分担型的债务重组方式能有效将积压的债务迅速降至可持续水平,以规避破产和违约潮对宏观经济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再次,基于跨国数据,运用理论建模和计量方法,研究在中长期通过积极改善宏观基本面来有效地控制经济体的总债务水平并逐步削减;最后,详细提出在中长期还需要重塑金融体系(包括监管体系、融资方式等)的对策建议。
第七章为全文的结尾。一方面是对前面章节论述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尤其是有关中国在债务特性方面的研究结论;另一方面基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就如何应对主要结论中所表现出的诸多问题给出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启示。
三 研究方法
结合前面的研究框架与内容,笔者将综合运用多种前沿、全面且实用的方法来展开研究,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方法。
一是文献与历史研究。笔者将搜集和整理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金融经济学与转型经济学理论等领域的经典文献,系统总结前人关于债务理论,尤其是关于债务顺周期性、可持续性与证券化等议题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本书的研究新思路。此外,对于债与债务的概念,通过追溯历史,探求其本质和源泉,以此来深刻揭示出债务及其三大特性的真实作用与实际价值。
二是国别比较研究。鉴于中国无论是在市场经济的建立还是在金融市场的培育上均滞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现实,笔者通过国别比较研究,总结这些发达国家在有关债务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深入研究债务三大特性在这些国家的宏观经济效应,以此来归纳出对我国而言可借鉴、可复制以及可推广的启示与对策。
三是理论建模。笔者拟采用理论建模方法来研究债务的特性,构建具有凯恩斯主义特征的宏观动态模型。以债务顺周期性的研究为例,将债务率的动态变化融入宏观模型,从债务顺周期性的视角考察其导致金融体系从稳定状态到不稳定状态的整个过程,以此来发现债务顺周期性的内在动力和机理,最终为本研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四是经验和计量研究。针对债务三大特性的具体问题,笔者还将利用多种计量模型和分析方法来展开定性与定量方面的研究。其中,主要有结构方程模型、宏观经济时间序列分析、跨国面板数据分析等估计和检验方法。通过上述方法来验证问题假设是否成立以及成立的条件,分析债务这一核心变量的一般特征以及与其他主要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衡量与检验有关债务假说、观点和理论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