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大仓村卷:凝心聚力决胜脱贫攻坚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本调研报告是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特大项目(全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子课题的研究成果。

众所周知,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艰巨任务和最突出短板,已经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对脱贫攻坚做出了全面部署,明确要求“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后扶贫发展的路径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进一步完善现有扶贫机制和建立扶贫长效机制,在巩固现有精准扶贫成效的基础上,继续发挥我国制度优势,为世界贫困地区减贫做积极贡献。

按照2011年的扶贫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年),截至2013年底,我国仍有8200多万贫困人口。以我国现行扶贫标准,2012~2016年我国在不利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实现了贫困人口的较大规模持续减少,4年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5564万人,每年减少1391万人。此外,我国贫困人口脱贫率不断提升:2013~2016年,全国脱贫率为56.12%,分年度为16.7%、14.9%、20.6%和22.2%。此外,贫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2016年,我国首次实现了贫困县退出零的突破。总体来看,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国家战略以来,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工作,为实现2020年全国人民一同迈进小康社会而努力。

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虽然我国整体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但仍面临着防止脱贫后返贫、深度贫困区按期脱贫等艰巨任务。因此,评估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成效,总结在扶贫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找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是我国未来脱贫攻坚战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深入实际,开展国情调研是其肩负的重要科研任务。国情调研项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接地气、最具特色的“品牌”,得到了历届院党组的高度重视,其产出成果多次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部分成果直接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2015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领导小组办公室启动特大项目“全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正式立项子课题“云南省祥云县精准扶贫机制研究:以大仓村为例”。

祥云县素有“云南之源、彩云之乡”的美誉,全县土地面积2425平方公里,设8镇2乡139个村(居)委会1191个村(居)民小组,居住有汉、白、彝、苗、回、傈僳等多个世居民族,2015年末总人口达47万,其中贫困户12320户、贫困人口33445人。祥云县作为省级贫困县,2017年9月30日,经过全县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正式退出贫困县行列,已经初步形成精准脱贫后贫困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大仓村是下庄镇的两个贫困村之一,2015年以来,全村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近1亿元,实施了2000多亩的土地整理及水利配套设施项目;进行了环村公路、幼儿园、综合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劳动力转移和种植培训,特别是按国家政策,大力实施易地搬迁扶贫。2016年栽种1200亩冬桃、300亩红梨,套种辣椒1500亩,增收700万元。因此,本课题选择祥云县大仓村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本项调研课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终调研成果能够直接为国家制定科学的帮扶机制,特别是祥云县未来扶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课题立项后,课题组开展了多轮次的小型讨论会,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学者们的宝贵意见。

课题调研期间,得到了祥云县委县政府、扶贫办以及大仓村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农户问卷调查过程中,西南林业大学经管学院的同学们参与了农户访谈工作。本课题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特大项目的子课题,课题组先后两次赴祥云县政府及大仓村深入调研,通过座谈会以及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了较为翔实的资料及数据,全体成员辛苦付出形成的最终调研报告,一定能为祥云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提供有益帮助。

本调研报告即将出版之际,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给予的大力支持;向匿名审稿人及本书编辑提出的中肯修改意见表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