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洞朗事件的缘起与印度的考量
印度对华最具挑衅性的举动其实是从最薄弱的力量环节中发出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回顾2017年中印双方的互动过程,就能有所体会。
2017年2月,印度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要将巴基斯坦极端组织“穆罕默德军”的头目马苏德·阿兹哈尔列入联合国安理会1267号决议委员会制裁名单。这是在现行国际规则下,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新兴大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维护者的要求。中国做出了技术性搁置的动议,表示希望印度和巴基斯坦首先能够达成共识。如果印巴两国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中就会一路“开绿灯”。这件事情本身并不涉及中国的利益,而是涉及中国如何看待国家间关系和地区事务。
2017年4月,印度在首尔的核供应国集团会议上又提出了希望在不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情况下能够成为核供应国集团的正式成员。前文已经谈到,中国以“这个国际规则是一个普遍性规则,不可能为某一个国家开绿灯”为由,没有支持印度的主张。这两件事情都是印度在国际体系下向中国提出要求的案例,印度的要求均没有得到满足。
在国际事务层面,印度向中国提出要求,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印度并没有太有效的反制手段。而印度如果想在这一层面拒绝中国的要求,反制或者报复中国,中国首先得向印度提出相关要求,而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改革与重塑方面并不会有什么方案必须得到印度的支持。中国的方案有印度的支持很好,没有印度的支持其实也并不是一个多么严重的问题。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双方并没有一个对等的讨价还价的空间。印度的失望之情也因此表现得比较明显。
当印度在国际事务上无法制衡中国的时候,中印两国的竞技场就转移到了地区事务层面,具体体现在两国关于中巴经济走廊的分歧上。作为中国向南亚拓展战略和经济利益的既定方略,中巴经济走廊被中国确定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一定会向前推进。这是毫无疑问的。无论印度说什么甚至做什么,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都在继续推进。对此,印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没有能力阻挠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日渐深入。
由于在国际事务层面和地区事务层面对中国都没有太好的制衡手段,印度又希望建立一种与中国对等的大国关系,其注意力就自然转移到了双边层面。在双边层面,印度在2016年、2017年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印度在对中巴经济走廊提出争议却没有得到中国的妥协之后,就开始在国内掀起了一轮针对中国产品进行报复的浪潮。但是,这种抵制不会有任何效果。虽然印度自莫迪上台以来就力推“印度创造”,但在许多工业产品,特别是涉及民生的产品方面,印度除了从中国进口之外并没有多少替代选项。在经济上,印度对中国进行反制,但条件并不成熟,效果也不明显。
打经济牌的效果不好,印度对华还剩下两张非常重要的牌可打,一个是西藏牌,另一个是边界牌。从2016年底开始,印度在西藏问题上采取了新一轮的小动作。印度邀请美国驻印度大使到访达旺,并把十四世达赖喇嘛请到印度总统府,由印度总统慕克吉会见。以往印度认为这些小动作能够伤害到中国,20世纪80年代,印度采取类似的一些动作会让中国西藏的社会稳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过去之后,这种手段的效果基本上被评估为零。印度的举动并没有影响西藏人民生活的安宁和秩序,考虑到当前达赖喇嘛的分裂活动在整个国际事务层面日渐式微的情况,在国际事务层面这些动作的信号也放大不到哪里去。
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手中唯一的一张牌就越发显得有价值了,那就是边界问题。2017年6月,印度在洞朗打出了这张牌。印度敢打这张牌,并不是说印度在边界地区的军事实力形成了对中国的压倒性优势。实际上,在边界问题上中印两国的实力对比印方虽然占优,但也仅仅是前沿优势。印度真正的底气来自新德里对中印两国战略态势的分析对比结果。前文已讨论过,中国在中印方向上投入力量的决心无法与印度相比,因为中国有更多的安全焦虑要去考虑,有更多的地缘政治问题要去处理,西南方向不是中国唯一的战略方向,虽然中国实力明显占优,却不会集中全部力量针对印度。不仅如此,在印度看来,在边界问题上挑衅中国还可以得到美国的支持,而中国如果在边界问题上采取严厉的反制措施则很可能会被美国用来在国际社会上掀起一轮反华浪潮。印度由此判定,借助有利的国际形势,在边界问题上对中国进行挑战,遭遇强力反制的可能性不大。因此,2017年6月,印度在洞朗地区制造了洞朗事件,希望用洞朗事件扭转一段时间以来中印关系发展不利于印度的态势。
在洞朗问题上,印度的冒险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前的中印关系发展做了一个方向性的调整。此前,不管中印之间有什么矛盾,但两国关系还是在正常向前发展的,在某些点可能慢一些,在另外一些点可能稍微快一点。但是,在洞朗事件之后,中印双边关系迅速陷入低谷,双边关系到现在也没有得到充分的修补。
通过洞朗事件可以看出印度的思维方式。第一,印度敢于在边界问题上对中国挑战,是因为印度觉得,中国受制于当前的国际形势,不太可能对其采取强有力的反制措施。第二,印度并不愿意在边界问题上与中国陷入长期的争端。对于这一点,人们在洞朗事件的过程中看得非常清楚。印度在入侵中国领土时反复强调愿意和中国谈。实际上,这个“谈”是无从谈起的,在印军还留在中国领土上的情况下,中国和印度不可能像印度所设想的那样“谈”。恰恰是这一点,使人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印度更希望用边界问题向中国施压,以换取在其他领域中中国的让步。印度很清楚不可能长期赖在洞朗,洞朗不是印度领土,这是印度自己承认的。以往的边界对峙,双方会各自指控对方入侵了本国领土。而在洞朗事件中,印度所使用的理由不是中国入侵了印度领土,而是中国在洞朗的行动影响了印度的“保护国”——不丹的利益。这种策略意味着,如果中国能够满足印度在其他领域的要求,印度在洞朗问题上是可以妥协的。这个策略更深层次地反映出了印度对中国的真实心态:边界问题在印度看来并不是希望马上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更多的是把边界问题作为唯一能够打疼中国的一张牌来用。这就是印度在洞朗制造这样一种冲突,并且坚持下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