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地区开发进程
由于荒漠化地区地处内陆,地势偏高,自然环境条件较差,除局部地段外,主体上为草原、荒漠草原或荒漠,大部分地区不适合农业耕作,只宜于放牧。所以,长期以来,我国北方主要是游牧民族活动区域,开发进程缓慢。
事实上,荒漠化地区的开发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每当中原地区强大王朝建立之后,因巩固边防的需要,“移民实边”就成为必然选择。秦统一六国后,加强了对北部边境地区的开发活动,开发的重点是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黄土高原北部和陇西地区。西汉完成了对北方及西域的统一,开发地域也大规模推进到河湟、河西走廊及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带。通过军队屯戍、移民实边、兴修水利等措施,西北许多地区被改造成为一个个重要的农业区,并为以后历代开发奠定了基础。唐代加强了对西域及丝绸之路的直接管辖,并在西突厥和其他民族聚居地区推行羁縻政策,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军政管理机构,使得开发活动进一步高涨,同时也将以河西走廊为重心的西北开发推向巅峰。明代屯田九边,尤以北方为主,开发重点集中在延绥、固原、宁夏和甘肃四镇。清朝前期主要开发河西和新疆。进入近代,由于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尤其是沙俄对我国北部边境地区的威胁日益加重,清政府不得不实行移民新疆和“放垦蒙地”政策,从而加快了北方地区开发进程。特别是以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在新疆、甘肃等地积极引进近代工业,建设交通设施,促使北方地区不仅垦殖业突飞猛进,工商业及城镇建设也有了初步发展。
民国时期,荒漠化地区开发进程进一步加快。尤其是自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日本全面侵华,我国东部半壁江山沦陷,迫使民国政府将大西北作为抗日的后方基地。这样,开发和建设大西北掀起了新的高潮,并将开发活动扩展到青藏高原上。从沿海沦陷省份迁来的大批工厂企业,也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力量,推动了工业快速成长,纺织、面粉、火柴、制革、造纸等很快出现了繁荣局面,兰州、银川、西宁、迪化(即乌鲁木齐)等遂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玉门还是当时全国唯一的石油工业城镇。为抗战而修建的贯通西北各地的区域性公路网,不仅促进了西北地区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也密切了西北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得以将全国各个区域联为一体。总之,经过民国时期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活动,初步奠定了西北地区近现代经济基础,同时也促进了西北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促进全国生产力的均衡发展,以及缓解快速增长人口的吃饭压力,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发荒漠化地区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与以往不同的是,荒漠化地区是在全国一盘棋背景下进行开发的,力度大、速度快、一体化程度高,而且是综合性开发,不仅工矿业迅猛发展,农业、牧业、商业、交通、水利、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均进展顺利。尤其是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包头、银川、兰州、格尔木、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等成为新兴的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荒漠化地区丰富的资源得到了更大规模的开发,经济更加高涨,社会进一步繁荣。步入21世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业化进程显著加快,城镇面貌焕然一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一地区不仅与内地经济社会全面融为一体,而且加快了国际化进程,通过对接“一带一路”和沿边开放,与中亚及全球经济体系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