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和合文化的当代价值开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中华和合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中华和合文化对民众思想道德教化和社会人心秩序的重视,对统一社会思想、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努力,以及自身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值得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吸收和借鉴。

中华和合文化蕴含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推崇多元与和谐的价值观、重视伦理与审美的实践论等。有学者从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角度探讨中华和合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合本体论“把事物的存在看成一个各种因素冲突、融合或聚合的过程,因此,认识事物时必然要求我们对其作全面的、整体的、动态的认知与把握,是一种从上至下的认识方法”[5]。和合认识论承袭了中国传统认识论的特点,即坚持整体性。同时用“从上至下、从下至上两种认识渠道,并以前者为主”[6]。把握事物的本质,还有利于认识事物的整体功能与作用。和合认识论把“对事物的认识看成是体悟‘天道’、修身养性的途径,因此,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与更高和更大的‘道’相联系,与人的生存状况相挂钩。和合认识论的系统性特征有利于合理定位知识的地位,防止把人的认识绝对化,从而避免西方国家绝对化的知识论带来的环境破坏与生态失衡的不良后果”[7]。和合实践论“以‘至诚’之心,秉‘中和’之美,顺应‘天道’(自然规律)与‘人道’(社会规律),实现‘成物’与‘成人’的双重理想,最终成就人的诗意的生存”[8]。中华和合文化是和合本体论、和合认识论、和合实践论有机统一的整体,在从认识论向实践论转化的过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用一源的特征。“和合实践论具有理想化的和合生存目标,这种实践论有着内在的审美特质——中和为美”[9]。在和合实践论中人的生存即是人与社会的和合过程,人的理想、价值与审美主要体现为人的实践与社会境遇的社会的历史的统一,“因时而中”的品格在其中得到现实的体现。

中华和合文化通过和合的道德教化、和合的艺术熏陶、和合的制度设计、和合的民俗约化等一系列从外至内、从上到下的实现机制将这种以和为贵、崇尚和谐的价值观念体系内化为中华民族自身的价值体系,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对维护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直到现在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依然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中华和合文化生成和发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因而其自身具有不可避免的阶级局限性、历史局限性和认识局限性。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我们要立足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10]。因此,以科学的态度审视中华和合文化,根据新时代中国社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和合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发掘中华和合文化的当代价值并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