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2021年第26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主题研讨:经济与社会

反思改革未有穷期

刘林平[1]

如果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在历史的长河里,这只是一瞬间,在人的生命历程里,却可能是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大部分岁月。我经常感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大学生活,留给了我们青春激扬的记忆,但当时,对这段时光的历史意义,我们却是知之甚少乃至懵懵懂懂的。

现在,40年后,我们再来回顾,就会觉得幸之又幸:倒不是为了改革开放让我们避免在田间地头或车间工厂劳动的个体命运,而更多的是为了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走出了一条新路。套用一句人们熟悉的话,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中国人还会在计划经济体制的道路上摸索。

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举世皆知的勤劳刻苦最终会通过改革开放来释放、来展示,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总是会到来的。而它确实到来了,并且在40年前就到来了。

现在我们再来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情感的因素慢慢消退,理性的反思缓缓走来。之所以如此说,至少就我而言,思考改革开放的成败得失已经有多年了。

在这种思考中,我研读了科斯的《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一书。我对这位伟大的学者深怀敬意。但我从来都认为,对学者的敬意应该通过批判来表达。我为科斯很多深刻的见解所折服,但作为一个经历了改革开放历程的中国人,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伟大如科斯者也不是无可挑剔的。

进一步说,我们之所以要写下这一组主要是与科斯商榷的文章,并不是为了挑剔。我们要表达的是,对这一段伟大的历史进程,我们也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我们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局外人,我们也许没有科斯的高度和国际视野,但我们有自己的切身体会乃至切肤之痛。

我们文章观点的对与错、逻辑和证据是否缜密与扎实,读者与学术界同人自会评判。但我们是用心了的,并且不满足于一般流行话语的认知。我们尤其期待的是,得到学术界人士乃至社会公众的批评。因为对我们来说,改革开放未有穷期,对它的反思亦是如此。

刘林平

2019年12月21日夜于南京仙林


[1] 刘林平,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linping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