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佛学评论(第5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问题之所在

为了讲授佛说的含意,佛教中常常使用比喻,如为了阐释教理经常使用“镜子”“波涛”“梦”“曲艺师”“画师”等比喻。本文所考察的“报心”一词,就是为了说明存在的成立根据和缘起法,与慧远在《大乘义章》中常用的“梦”的比喻密切相关。《华严经问答》中吸收了慧远使用的“报心”这一概念及其作用等,还创造出了“无我报心”这样的新词,将“无我”与“报心”合在一起使用,第一次出现在义湘的讲义录《华严经问答》中,后成为义湘学派的特有词汇。

《大乘义章》中,在主张凭借真心而建立存在的事实时,使用了与梦相关的比喻——“报心”;《华严经问答》使用的“无我报心”或许是“报心”的一种变形,从而被使用在梦的比喻中。那么,如果使用已经存在的“报心”一词来说明此类存在的成立根据与意义已经足够的话,义湘为何还要坚持创造“无我报心”一词呢?笔者以为,义湘在那时并没有注意到“报心”之体,甚至对“无我报心”的内容亦未进行讨论。[1]

在此问题意识下,本文将对义湘所使用的“报心”这一普遍用语及其创造并使用的“无我报心”思想意图进行考察,旨在发掘“无我报心”的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