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佛学评论(第5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无我报心”的思想渊源与含意

1.《华严经问答》中“报心”的用例

《华严经问答》中,“报心”被使用了两次,与“报心”相关联的梦的比喻被使用了4次。首先,对《华严经问答》中“报心”的用例进行探讨。

譬如无我报心,以睡眠因缘故,成虎之义,为缘修因果。即其虎无我报心作故,虽作虎而无其心之量过之义,名为性起因果也。(卷2,T45,609c20-22)

从《华严经问答》可以看出作者使用的并非“报心”,而是“无我报心”这一特殊情况。将上述引文与慧远的用语进行对比,可知“报心”等于“无我报心”,“睡眠”等于“无明”。观察表3的例子,“心之量”相当于“唯心量”“觉心量”,也可以看出与慧远的用语“报心觉知性”的对应。特别是存在着“报心”成为“无我报心”,“觉知性”表现“觉心量”的理由。《华严经问答》中与梦相关联的比喻如表3所示。

表3 《华严经问答》与“报心”相关联的梦的比喻

首先,表3中的序号1突出了“觉心量”与“梦计”之间的差异。“觉心量”慧远用作“觉知性”,“梦计”慧远用作“梦心”。因为“觉知性”的结果是朝着觉悟的方向,“梦计”的结果是朝着错误见解的方向。像慧远在《大乘义章》中,通过“觉知性”与“不觉之心”,对“妄知”与“正知”分开的构造进行不同地说明一样,《华严经问答》也认为,“觉心量”与“梦计”是可以产生不同结果的构造,带有吸收慧远思想的痕迹。

序号2讨论了与“法相唯识”的差异点。“唯心量”即“只有心测量的事物”,就像“唯识门”一样,所有“法”可以视作通过一个“识”的产物。但“唯心量”中的事物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依靠“心”产生出的“结果诸法”,其目的是说明“因缘无住义”的观点。由此可见,“唯心量”与“唯识门”是不一样的。这显示出义湘在讲授《华严经》时,华严宗教理与新罗法相唯识宗教理之间的差异。

通过观察上述引文与表3,除“报心”一词有共通性外,并没有证明义湘借用慧远的用语,再者其表述与智俨也不一样。

具体来说,《华严经问答》中使用的“无我报心”“觉心量”“唯心量”“睡眠因缘”等词都是在慧远和智俨的表达中未见的用语。而且,老虎的比喻也并未在智俨和慧远的著述中出现。那么,义湘为什么使用“无我报心”“觉心量”“唯心量”和老虎的比喻呢?

2.慧远、吉藏、《大乘止观法门》的影响

(1)慧远的影响

通过考察《华严经问答》中使用的与梦相关的用语,可以看出其中慧远的“报心”思想的影响。但是,在此却无法看到“无我报心”的概念。因此,有必要更为具体地寻找其与慧远的关联性。

关于《华严经问答》中使用的“无我报心”一词的渊源,可在表1序号10中找到“报心”与“无我”的关联性。[2]但是,正如表1序号10所示,“五阴”是“无我无人”,是在说明现实的时候所使用的。《华严经问答》通过以梦中的比喻来使用“无我报心”,这一点与慧远的意图是不同的。紧接着,表1序号10最后文字出现的如下《大乘义章》的文字值得注意。

七、观众生体是真实如来藏性,缘起法界,无我无人。如是观察,名修法缘。(《大乘义章》卷11,T44,690b3-5)

四、观五阴真法所集,穷其本性,体是真如。(《大乘义章》卷11,T44,690b9-10)

即,众生的“体”是“如来藏性”,以缘起的法界而“无我无人”,作为“无我无人”的“五阴”依靠“真法”而产生。穷究“五阴”之体,就会成为“真如”。“无我”也是与此相类似的含意。“五阴”等于“无我”,再等于“真如”的等式对于重视自我身体的义湘有着重要的意义,即为了强调作为“无我”的自我身体的穷极状态的“报心”,而在梦中使用了“无我报心”。《道身章》中记载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这样的推测。

道身章云:如一夜中,梦已过父及未生子,各三有九。觉时见之,但在一念心中,非此心中片分为父,片分为我,片分为子。总在一心,随举即摄。九人无所相知,而非绝无九人之别。又非一念之外,立三为有,立六为无。有无同处一念,而非有无之别(已上)。是故但其无我报心。(《法界图记丛髓录》卷1,T45,725c5-11)

如上所述,记录义湘讲义的《道身章》中,探讨了时间领域中的自我存在性问题,并且主张这个“我”在三世中的区别,即有无的区别都可以收摄于一念之中,因而得到了“无我报心”结论。与此相似,《道身章》中呈现出的义湘的“无我报心”的意图,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自我的身体相关联的,进而归结为“无我”这一点。

通过慧远的《大乘义章》与《道身章》的内容来看,“无我报心”是在慧远所使用的“报心”以及与其相关用语的影响下出现的,更进一步说,是义湘为了强调重视身体的自身哲学而创造的词语。

(2)吉藏的影响

正如前文所述,“无我报心”中所出现的梦虎的比喻,未见于慧远与智俨的论述,[3]但却和《三论玄义》和《二谛义》中的如下内容的主旨非常类似。

难曰:非是非非,还堕二非,何由免非?答:二是生乎梦虎,两非还见空华,则知本无所是,今亦无非。(《三论玄义》卷1,T45,7a3-5)

上述《三论玄义》中,老虎是通过梦的比喻来使用的。当然,老虎通过梦的比喻来使用的情况并非只局限于《三论玄义》。但是在比喻梦与现实的时候,同时讨论两者相似性的方式只在吉藏的《三论玄义》中出现。为了进一步论证这个推测,我们可以看《二谛义》中的例子。

大论云:譬如人梦中度河,作诸修筏,运手动足,而去此觉都无所有。七地菩萨亦尔,生死已来,至六地已还,如梦所见。七地菩萨,豁然而悟也。师为此义。故云迷故有悟,则不有有。作此语,正为对梦虎空华义,彼悟时都无所见。今对彼故,云见不有有也。(《二谛义》卷3,T45,111b7-12)

上述《二谛义》中也将梦虎与现实进行了对比说明,此处所提及的“觉悟的话就什么都没有(觉都无)”的表达方式,在《华严经问答》关于梦的比喻的说明中也可以看到。

为答:此疑如梦,梦法都无。而梦中皆能受用,世时亦尔,实无而妄想梦故为受用耳。又疑云:梦法觉都无。世法不尔,觉时得有,云何无乎?为答:此疑故如响,响法都无得物,而犹现可闻,世法亦尔,都不得而因缘现有。(《华严经问答》卷2,T45,608c7-12)

上述《华严经问答》的问答形式与《三论玄义》中接二连三的问答方式类似。梦的对象为一切都不存在的表达方式与对《二谛义》中关于梦的说明方式是一致的。从这点上看,可推定《华严经问答》中梦虎的比喻是通过吉藏的《三论玄义》与《二谛义》的影响而构成的。

(3)《大乘止观法门》的影响

《华严经问答》梦的比喻,各使用了一次“睡眠因缘”这样的表达,旨在考察“睡眠”相当于“无明”的说法。但“睡眠因缘”的表达通过梦的比喻来说明的情况,只见于《大乘止观法门》。

又彼梦心即是本时觉心,但由睡眠因缘故,名为梦心。梦心之外,无别觉心可得。真实性法,亦复如是,平等无二。(《大乘止观法门》卷3,T46,658c20-22)

为了说明“觉心”与“梦心”的平等无二,把“睡眠因缘”作为了媒介。但是在《华严经问答》中,并不只强调平等,也强调其他。这是因为把焦点放在了结构性地说明存在的形成过程中。但无论如何,“睡眠因缘”是借用慧远的用语,也是“无明”希望的程度。虽然,阐释的目的不同,但《华严经问答》中有一部分则借用了《大乘止观法门》的用语来进行阐释。

3.导入“无我报心”比喻的理由

目前为止,已经对《华严经问答》中使用的“无我报心”以及相关用语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对导入“无我报心”比喻的背景进行了综合性的探讨,在“报心”用语已经存在的情况下,为何坚持创造“无我报心”这样的新词?

《华严经问答》中对梦的比喻的意义进行了如下阐释。

问:此因缘无住,即是所喻之缘起法。云何为能喻法乎?答:即是因缘,非别喻然。而迷人此梦因缘法,随分可解故,取喻诸因缘法耳。(《华严经问答》卷1,T45,602a13-15)

上述问答是延续表3序号2的质问。作为梦的用语“睡眠因缘”是“能有”,“因缘无住”是其出现的理由,是质问者所见的东西。对此在《华严经问答》中并不是把梦的比喻看作“能有”与“所有”不同的事务,只是通过这一梦的比喻,按照各自的理解阐释,即梦的比喻是根据听法人根基的深浅而说的,所以带有方便的意义。

义湘重视现在的自我身体,并导入了“五尺”这样的用词。[4]“无我报心”像表3序号2中一样,虽然“因缘法”阐释为“无住无我”,这可能是受了慧远在表1序号10中“五阴”是“无我无人”表达的影响,而使用了重视身体的用语。就像上文提及的一样,借助慧远的用语,认为身体的本质是真理的同时,“无我”则是为强调作为梦的用语的“报心”而创造的用词。

“无我报心”的含意到这里还未结束。在其他处,通过对吉藏使用的梦虎比喻以及《大乘止观法门》中“睡眠因缘”的受容,从梦与现实的对应关系来阐释存在法。这样,在慧远、吉藏、《大乘止观法门》所探究的梦与现实的对应结构及思想的关系中,义湘重视身体的哲学更加证明了“无我报心”这一用词被创造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