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群众史观
科学使用群众概念,要研究群众是历史概念还是阶级概念。作为历史概念的“群众”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历史任务的不同可以有不同所指;作为阶级概念的群众却是一个具有确定性的概念,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指不掌握社会财富的阶级。这一历史概念要上升到阶级概念,需要群众具有自觉的阶级意识和阶级立场。站在割裂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理解“群众”概念,就会无视群众的历史作用,尤其是基于物质生产活动的作用,导致把人等同于马基雅维利的政治人。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自我意识哲学,首次系统地阐发了群众史观。“批判”用“自我意识”取代群众,否定群众是生活主体,不承认群众的物质利益,看不到群众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在生活中真正成其为人”[1]“‘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3]等论断,揭示出对“群众”从精神世界到物质世界,再到人本身,最后聚焦作为“现实的个体的人”的认识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与思辨唯心主义论战时提出群众史观。它作为世界观,通过指出群众与意识、群众与物质、群众与实现人的解放的关系,揭示无产阶级的社会历史规定性和资产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方法论,通过指导无产阶级解放人的具体路径、斗争方法和相应手段,揭示了理论掌握群众的重要性,以及群众需要被无产阶级政党组织起来的必要性。群众史观作为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能对英雄史观展开系统批判,是因为它是“由一整块钢铸成”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作为“伟大的认识工具”与“活的行动指南”的统一来指导无产阶级运动的,因而是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起到了思想先声和理论支撑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群众史观是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理论源泉,不仅批判了把党性、阶级性、人民主体性对立起来的观点,使党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体现作为无产阶级执政党的理论自觉;还防止西方民粹主义思潮的冲击,走出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