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6章 提督太监
朱由菘雷厉风行,派出的锦衣卫在江浙一带监督招募新兵效果很好,听到如此好的待遇,几乎所有符合条件的青壮都积极报名,家人也支持。
来的人很多,锦衣卫认真挑选,背景调查,不敢有丝毫马虎。
负责这次协助和监督招募的是锦衣卫佥事林峰,这是朱由菘亲自命令。
林峰是个聪明人明白皇帝为什么把这件事交给他,知道自己破茧而出的机会已经来了。
林峰默默跪在地上,目光坚定,眺望北方,似乎那里有他难忘的事情。
朱由菘在安排好招募新兵同时,准备巡视下一站——兵仗局。
兵仗局隶属于二十四衙门,是明朝宦官伺奉皇族的机构,内设十二监、四司、八局,其中兵仗局就属于八局之一。
兵仗局主要负责制造和保管军事装备,最高领导是提督太监雷阳,正四品,可以直接对皇帝负责,算是比较有实权的提督太监。
得知皇帝要来巡视,雷阳早早就在大门口恭迎圣驾。
在一队锦衣卫的护送下,一辆马车来到兵仗局门口,车帘拉开,身穿常服的朱由菘走下马车。
看到朱由菘下车,雷阳立刻上前,直接行跪拜礼。
“下官雷阳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兵仗局的众人看见主官雷阳跪下,纷纷跪下行礼。
“起来吧!”
雷阳起身后,陪在朱由菘身边,向着兵仗局走去。
除了雷阳这位主官之外,还有一名兵仗局大使和两副使陪同。
“现在兵仗局盔甲多少副?”朱由菘随口问道。
“铁盔1300个,皮盔800,锁子甲310副,板甲240副。”雷阳立刻回道。
闻言,朱由菘眉头一皱又问道:“火炮和火枪呢?”
“各类火炮大约80门,各类火枪1200支。”
“这么少?”兵仗局可不仅仅是制造,还有储备功能,正常情况下,兵仗局储备铠甲至少上万副。
“陛下,昨天刚给江北四镇紧急调拨了铠甲13000副,火炮300门,火绳枪300支。”
江北四镇仗着拥立之功,经常向朝廷要钱要粮要武器,朝廷也尽力满足。
“小卓子!”
高大的卓明立刻走了出来,跪在朱由菘身边。
“你亲自带人给我追回来!”朱由菘立刻吩咐道。
“遵命!”卓明没有废话,转身就向着外面冲去。
为了增强掌控力,朱由菘让卓明担任锦衣卫同知,曾林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两人都是福王府老人,忠诚这一点不用怀疑,而现在朱由菘最需要就是忠诚。
尤其是卓明这种四肢发达,做事从不问原因的性格,让朱由菘十分喜欢。
陪同的众人虽然有些疑惑,不过看到皇帝有些严肃的表情都识趣闭上嘴巴。
明朝没有现在厂房,装备生产都在一个个房间里面完成,这些房间有大有小,给朱由菘的感觉就是小作坊。
朱由菘来到一个房间里面,看见几名上了年纪的老工匠正在用各种工具小心的打磨。
从动作来看,这些老工匠动作娴熟,虽然头发有些花白,但是动作却很灵活。
“陛下,这是制造火绳枪。”雷阳解释道。
不用雷阳解释,朱由菘已经看到了,一个约莫五十岁的老者已经快组装完一支火绳枪。
“一个月能够制造多少支火绳枪?”朱由菘问道。
雷阳思考片刻回道:“全力以赴约莫900支!”
“制造火绳枪的工匠有多少人?”
“大约一千人!”
“也就是一人一个月连一支火绳枪都造不出来?”朱由菘有些不悦,这种速度,装备三万人的新军要等到猴年马月。
雷阳一下子跪在地上,焦急的解释道:“陛下,火绳枪构造精密,需要五年以上工匠小心打磨才一个月才能制造一支,而且十把就有一把是报废品。”
“朕又没怪你,起来吧!”
“谢陛下!”
“以后别动不动就跪下!”
自从穿越成皇帝,朱由菘对于身边人动不动就跪下有些不习惯,这样严重影响了沟通效率。
朱由菘仔细的看着老工匠打磨,在另一个时空他可是理工科的高材生,对于机械工艺是很了解。
看了一会儿,朱由菘就发现不对劲,一支火绳枪几乎所有的零件打磨和组装都是一个人完成,这样效率就非常慢。
“为什么不把火绳枪的部件拆开,一个只负责生产一个零件,统一组装,这样速度就快了?”
深刻了解现代工业的朱由菘明白,任何东西只要一上流水线,立刻就会泛滥,因为流水线效率太高了。
“陛下,每个工匠的手法都不一样,打磨的部件也有差异,组装起来,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啊!”
雷阳能够成为兵仗局提督太监,而且一干就是十几年,对武器制造已经很是了解,并非那种一窍不通的提督太监。
闻言,朱由菘恍然,因为没有量具,华夏古代没有直尺、卡尺等量具,丈量一般就是手掌、步宽等等,最主要还是准绳。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
平直还包括距离,所谓准绳就是一根麻绳,每隔一段打一个结,作为量具。丈量土地就是用这个。
相比于一掌宽,一步之距这些测量,准绳无疑比身体器官准确,但是只能量大面积的不需要精度的东西,量火绳枪的零件自然不行。
没有准确的量具就无法统一标准,没有统一标准,自然无法上流水线。
流水线的核心就是统一标准。
类似于的事情还有标点符号,以前古代写文章这些是没有标点符号,在表达上受到极大限制,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直到1868年才引进中国。
我们现在看到的文言文有标点符号,比如兰亭集序,其实都是后来加上去。
“拿笔墨纸砚!”朱由菘说道。
雷阳有些不明白,不过还是立刻让人拿来了笔墨纸砚。
朱由菘开始在宣纸上画起来,画功一般,不过能看清楚,加上朱由菘画的足够大。
十几分钟后,一副简单的卡尺图标出现。
“你把这些工匠都叫过来!”朱由菘吩咐道。
“陛下,这不妥吧!”曾林一脸警惕的看了看那些工匠,意思不言而喻。
朱由菘身边虽然带了不少锦衣卫,但是这些工匠一旦靠近发难,锦衣卫不一定能够挡下来。
雷阳也觉得不妥,皇帝万金之躯,万一有什么闪失,他这个兵仗局提督太监就当到头,说不定还要脑袋搬家。
明朝可没有大国工匠一说,朱元璋是户籍制度的集大成者,把天下所有人都归籍,工匠就匠籍,或者叫匠户,类似于军户。
以为这样天下所有人各司其职,人上人永远都是人上人,底层永远底层,这样朱家的铁桶江山万年永垂。
一生为匠,子子孙孙也是匠人,虽然朝廷给匠户包分配工作,但是社会地位很低,待遇非常之差,就像眼前几名头花略白的老工匠,在兵仗局至少干了三十年以上,但是衣服破烂,一脸沧桑。
作为底层的匠户,不少对目前现状不满,即使雷阳教导皇恩浩荡,感恩皇帝,感恩朝廷,感恩兵仗局,也没什么用。
“朕让你们叫就叫!”朱由菘面露不悦。
原本还想再劝一下的曾林,看到皇帝有些不开心,立刻闭嘴,最近给曾林最大的感觉就是皇帝有些不一样,不再像以前那般软弱,变得独断专行,说一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