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章 孔子和公元前6世纪的重要历史人物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今河南省夏邑县)。父叔梁纥,母颜氏。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父亲名为“叔梁纥”,是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孔子三岁丧父,之后孔子母亲颜徵在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这位单亲妈妈带着孔子的哥哥孟皮与孔子,到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孔子早年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他“少好礼”,自幼熟悉传统礼制,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于鲁,从事儒者之业,以办理丧祭之礼为生。中年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年五十,曾一度担任鲁国的司寇,摄行相职,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久因与当政者政见不合而弃官去鲁,偕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终未见用。晚年回到鲁国,致力教育事业,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以传述六艺为终身志业。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修订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他所倡导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的根本理念与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准则;其“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打破了阶层的壁垒,让知识得以在更广泛的人群中传播,成为华夏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关键动力;孔子还对古代文献进行系统整理,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内涵。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孔子的仁厚可见一斑。
公元前496年开始,孔子开始了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孔子的弟子子路对孔子见南子这件事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郑国的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慈惠的人。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因此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卫国。
此后的10余年,孔子周游吴国、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叶国等,中间也曾回到鲁国。
公元前484年,齐国派师讨伐鲁国,孔子弟子冉求率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求(又名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求说是向孔子学来的。68岁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国。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至此结束。孔子仍有心从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此后,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便是“七十二贤士”,比如颜回、闵子骞、冉耕、冉雍、冉求、宰予、仲由等。
公元前479年,孔子终年七十三岁。
孔子所处的年代在中国是东周的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这个时期周王室衰微,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能力,各诸侯国势力崛起,互相争霸。先后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春秋五霸。同时,一些小诸侯国逐渐被大国兼并,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
在经济方面,铁制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并逐渐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手工业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商业活动日益活跃,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商人。
文化方面,这是一个思想文化极为活跃的时期,出现了孔子、老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争鸣,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大地广袤无垠,春秋时期,众多诸侯国如繁星般林立。孔子怀揣着政治理想与治世主张,踏上周游列国之路,其足迹虽遍至诸多邦国,却皆在中国境内。与此同时,地球之上的其他文明亦在蓬勃发展。在遥远的异域,涌现出一批对当地乃至世界文明进程影响深远的人物。他们与孔子处于同一时代,却在不同的地域,以各自独特的思想与行动,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
#释迦摩尼
释迦摩尼无疑就是一位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人。释迦摩尼比孔子年长14岁。孔子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称为“孔圣人”或“文圣”;而在佛教以及众多神话故事中,释迦摩尼被称为“佛祖”。
-释迦摩尼生平经历
-出生王族:约公元前565年,释迦牟尼出生于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属刹帝利种姓,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在他出生7天后去世,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养长大。
-出家修行:悉达多少年时接受婆罗门教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29岁时,他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的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先后跟随阿逻逻·迦罗摩和郁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后又在尼连禅河附近独自苦行6年。
-悟道成佛:35岁时,悉达多在伽耶的菩提树下静坐思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战胜了魔王波旬的诱惑,最终悟道成佛,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弘法传道:释迦牟尼开悟后,在波罗奈城鹿野苑向侍从阿若憍陈如等5人首次说法,此后45年间,他带领弟子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传教,度化了众多弟子,如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等,建立了佛教僧团。
-涅槃离世:约公元前486年,80岁的释迦牟尼在拘尸那迦城附近的娑罗树下入灭,遗体火化后,舍利子被分到各地建塔供奉。
-历史影响
-宗教方面:创立了佛教,为无数信徒提供了精神寄托和修行指引,佛教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亚洲乃至全球广泛传播。
-哲学思想:其教义中的诸多思想,如无常、无我、慈悲、因果报应等,对哲学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启发了众多哲学家的思考和探索。
-文化艺术:对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佛教故事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佛教艺术作品在世界各地大量涌现。
#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年—约前500年或前490年),比孔子年长约29岁。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勾股定理,他是一名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
毕达哥拉斯出生于希腊东部小岛,他的父亲是一个富商,九岁时毕达哥拉斯被父亲送到提尔(今属黎巴嫩),在闪族叙利亚学者那里学习,在这里他接触了东方的宗教和文化。以后他又多次随父亲作商务旅行到小亚细亚。
公元前551年,29岁毕达哥拉斯来到米利都、得洛斯等地,拜访了数学家、天文学家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菲尔库德斯,并成为了他们的学生。在此之前,他已经在萨摩斯的诗人克莱非洛斯那里学习了诗歌和音乐。(哦,这一年孔子出生。)
公元前550年,30岁的毕达哥拉斯因宣传理性神学,穿东方人服装,蓄上头发从而引起当地人的反感,从此萨摩斯人一直对毕达哥拉斯有成见,认为他标新立异,鼓吹邪说。毕达哥拉斯被迫于公元前535年离家前往埃及,途中他在腓尼基各沿海城市停留,学习当地神话和宗教,并在提尔一神庙中静修。
抵达埃及后,国王阿马西斯推荐他入神庙学习。从公元前535年到公元前525年这十年中,毕达哥拉斯学习了象形文字和埃及神话、历史和宗教,并宣传希腊哲学,受到许多希腊人尊敬,有不少人投到他的门下求学。
毕达哥拉斯在49岁时返回家乡萨摩斯,开始讲学并开办学校,但是没有达到他预期的成效。
公元前520年左右,为了摆脱当时君主的暴政,毕达哥拉斯移居到西西里岛,后来定居在克罗托内。在那里他广收门徒,建立了一个宗教、政治、学术合一的团体。
毕达哥拉斯还把自然数划分为奇数、偶数、三角数和五角数等几种不同类型的数。
据说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发现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毕达哥拉斯到一位朋友家做客,大家都在无聊地等待开饭,而毕达哥拉斯利用这段时间仔细观察朋友家美丽方形的瓷地板砖,在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思想的驱动下,必然想到了它们和“数”之间有什么联系。于是他拿出一支笔蹲在地上,以其中一块瓷砖的对角线为边画正方形,发现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恰好等于两块瓷砖的面积之和。
虽然在毕达哥拉斯之前,已有很多人在探究它,但是,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把勾股定理普遍化的人(由适用于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把反映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进行量化进行抽象、进行较为严格的逻辑证明。
在意大利画家拉斐尔创作于16世纪初的著名画作《雅典学院》中,毕达哥拉斯位于画面左下方的阶梯下平台左侧群组中。他被描绘成一个秃顶的老者,正坐在那里专注地演算着有关宇宙和谐的数学比率,面前放着一本大书,一个小孩为他支着一个琴板,琴板上的结构图表对他的数学演算有着重要的参照意义,在他背后,包白头巾的是阿拉伯的伊斯兰学者伊本·路西德·阿维洛依,旁边还有一个老人在侧面偷偷地抄着他的公式,而站在他前面手指一本大书的是修辞学家圣诺克利特斯。
#大流士一世
孔子出生的第2年(公元前550年),在距离曲阜4000多公里的中亚诞生了一位对波斯帝国影响巨大的人,大流士一世。
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50年-公元前486年10月),波斯帝国第三位皇帝,出身于阿契美尼德家族支系。
公元前522年,28岁的的大流士一世登基为王,当时的波斯帝国疆域已经包括了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埃及以及中亚的部分地区。大致来说,西起埃及、利比亚和小亚细亚半岛,东至印度河流域,北抵里海、咸海一带,南达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北部。
公元前517年,大流士一世攻占印度河平原;公元前513年,他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击败马其顿王国,攻占色雷斯,使波斯帝国最终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洲、非洲和欧洲三大洲的大帝国。其疆域西起色雷斯、小亚细亚和尼罗河流域,东到帕米尔高原和印度河平原,北抵黑海、高加索山脉、里海、咸海和锡尔河。包括了现今的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埃及、利比亚、希腊的部分地区、保加利亚的部分地区、俄罗斯的部分地区、中亚的部分地区以及印度的部分地区等。据估计,大流士一世去世时波斯帝国的领土面积约为600万平方公里。
大流士一世在位时铸造和发行了金币“大流克”。一枚黄金大流克重约8.4克,含金量约为98%。金币正面:通常是大流士一世手持弓箭、英姿飒爽的侧身像,展现出他作为统治者的威严和军事才能。金币背面:多为一个弓箭手的图案,也有一些是简单的戳记。大流士一世通过发行“大流克”金币,统一了波斯帝国的货币,结束了此前各地货币混乱的局面,促进了帝国内部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发展。“大流克”金币因其稳定的重量和纯度,成为当时欧亚各地广泛接受的货币,推动了波斯帝国与周边地区,乃至远至欧洲、非洲等地的贸易往来,骆驼商队驮着“大流克”金币穿梭在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上。金币的铸造和广泛流通,展示了波斯帝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象征着帝国的繁荣和昌盛。
以下列举其他数位和孔子同时代的对历史影响重大的人物。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前471年,道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其思想核心是“道”,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著有《道德经》,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老子将在下一章单独回顾。
-孙武: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孙武比孔子年轻5岁,齐国人,是中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尊为“兵圣”。孙武出身齐国公卿之家,其先祖为陈国王族。因齐国内乱,他前往吴国,在隐居期间写成《孙子兵法》十三篇。后经伍子胥引荐给吴王阖闾,通过训练宫女展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得到吴王赏识,被任命为将军。
孙武任吴将后,指挥吴军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战绩。在吴楚之战中,他采用弱楚疲楚之策,不断削弱楚国的力量。公元前506年,吴楚大战爆发,孙武在柏举之战中指挥吴国军队以三万之师,千里远袭,深入大国,五战五捷,直捣楚都,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为吴国立下了卓著战功。在他的智谋辅佐下,阖闾时期的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于越”,一时成为霸主。
孙武的军事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他把政治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强调战争胜负与多种因素相关,而非取决于鬼神。他还认为世界事物不断运动变化,战争中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促成形势向有利方向转化。其军事思想核心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强调以智取胜。
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军事学著作,全书共13篇,内容涵盖战争策略、战术运用、军队管理、情报搜集等多个方面,逻辑严谨,语言简练。这部兵书不仅在中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还蜚声海外,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军事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摩诃毗罗:约公元前599年至公元前527年,耆那教的创始人。他强调非暴力、不杀生、平等与苦行,其教义对古代印度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居鲁士大帝:约公元前590年至公元前529年,波斯帝国的建立者。他通过一系列战争统一了波斯各部落,并征服了米底、吕底亚、巴比伦等王国,建立了庞大的波斯帝国,对古代世界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约公元前599年至公元前534年,罗马王政时代的第六位国王。他改革了罗马的军队组织和户籍制度,引入了罗马公民按财产划分等级的制度,为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