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序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在有中医这个词以前,人们把这种医学技术称为“岐黄之术”。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和岐伯之间的问答完成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阐述。岐伯是博学多才的智者,黄帝作为整个族群的领袖,向他详细咨询了关于养生、防病、治病的知识,相当于现在的政府就某个专门问题征询专家的意见。
那么为什么黄帝没有咨询其他问题,而单单抓住医学问题来个打破砂锅问到底呢?说明在那个时代,医学太重要了,它不仅是一门关乎生命的技术,而且还能指导人们找到一种适合的生活方式,以这种方式生活,就可以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可以不生病或少生病,从而达到得享天年的理想结局。所以,中医不同于现代医学,它不是以研究疾病为主的学问,它的重点在于人,人怎样做才能不得病,得了病怎样调整自己才能重获健康。对抗病邪的主力军是我们每个人,而不是医生。
这样说来,《黄帝内经》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地地道道的科普著作。在古代,只要是读书人,对中医学的思想都是心领神会的,所以说“秀才学医,笼中抓鸡”。现在的人,由于语言的变迁和知识结构的变化,看《黄帝内经》就相当困难了,即使是学中医的人也未必全能看懂,更不要说老百姓了。所以,要在今天普及《黄帝内经》,就需要另辟蹊径。
看到漫画版的《黄帝内经》,不禁眼前一亮,令人望而生畏的经典一下子活跃起来,读经典变成了轻松的消遣。全书分为“养生卷”和“治疗卷”两部分,而“养生卷”在前,延续了《黄帝内经》注重预防的思想。每一卷又分门别类,条分缕析,把讲述同一问题的经文从原书各篇中抽出来归纳到一起,让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攻克一个命题。
以如此生活化的方式来演绎《黄帝内经》,是对经典阅读的最好延展,这样的写法把科普的身份还给了《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就应该这样写、这样读。

中日友好医院
中医学博士 祝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