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天子传(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辛丑,天子西征,至于䣙人。䣙,国名。音叵肯切。河宗之子孙䣙栢絮伯,爵。絮,名。古“伯”字多从木且逆天子于智之□,先豹皮十、良马二六古者为礼,皆有以先之。传曰:“先进乘韦。”天子使井利受之井利,穆王之嬖臣

癸卯,天子舍于漆𣼦一宿为舍。乃西钓于河,以观□智之□

甲辰,天子猎于渗泽。于是得白狐、玄狢焉,以祭于河宗以将有事于河。奇此获,故用之。汉武帝郊祀得一角白鹿,以为祥瑞,亦将燎祭之类

丙午,天子饮于河水之阿阿,水崖也。天子属六师之人于䣙邦之南,渗泽之上。属,犹会也。

戊申,天子西征。鹜行至于阳纡之山鹜,犹驰也。纡,音呕河伯无夷之所都居无夷,冯夷也。《山海经》云“冰夷”是惟河宗氏河,四渎之宗。主河者因以为氏河宗伯夭逆天子燕然之山伯夭,字也。劳用束帛加璧劳,郊劳也,五两为一束。两,今之二丈。先白□。天子使𨝋父受之。𨝋父,𨝋公谋父。作《祈招》之诗者

【注释】

①辛丑:丁谦《干支表》:“距前二日,至于䣙人。”天海案:顾实作“三月初四日”,亦距前二日。

②䣙(pěng)人:古部族名、邦国国名。异体字为“剻”。洪颐煊云:《汉书》“䣙成侯周緤”,《史记》作“剻”,索隐云:“音苦怀反,一音裴。”小颜“音普肯反”,“剻”即“䣙”字之讹。丁谦云:䣙人,为河宗氏分封之国,地在渗泽以北。小川琢治云:句下当脱“之邦”二字。顾实云:䣙国当在今绥远之归化以西地,南跨图尔根河,而西际博托河。郑杰文云:《穆传》之䣙邦当在今河套东北之土默川平原一带。王贻樑云:于省吾说䣙人即冯夷(之族),䣙人为冯夷之后,其说甚是。推其地望,自平鲁、井坪间西行两日,则大致当在今内蒙黑城至托克托间。

③河宗:古人称黄河为四渎之宗。此指主祭黄河的河宗氏,即河伯冯夷。陆德明《庄子释文》:“河伯姓冯名夷,一名冰夷。”檀萃云:“河宗”者,犹六宗之宗,祭名也。其裔主河之祭,国在河源。䣙栢絮:䣙邦部族首领之名。䣙,为国名;栢,同“伯”,爵名;絮,人名。洪颐煊云:《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作“剻伯綮”。陈逢衡云:吴琯本作“伯”,《路史·国名纪》六引亦作“剻伯綮”,下注云:“《姓纂》作䣙伯綮。”《穆传》今本作“䣙伯絮”,误。陈逢衡又云:下文河宗伯夭,伯是爵。盖其嫡派子孙承河伯冯夷之后者,故袭其爵,称“河宗伯夭”。此䣙伯絮是其别派子孙,不得与河宗伯夭同。疑“伯絮”是二字连名。刘师培云:䣙伯、伯夭,同为河宗氏。伯夭在西,为河宗氏嫡裔,䣙伯另分工于东。(《穆天子传补释》,见《刘申叔先生遗书》。下所引皆同此)常征认为:兰州地区之河伯氏,周初尚为西北大邦,据有黄河两岸。(《〈穆天子传〉是伪书吗?》,《河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下所引皆同此)王贻樑云:下文“栢夭”之“栢”(伯)表行次,长子是也,故可承其父祖之位而称河宗伯夭。䣙栢(伯)为其别封。郭侃云:依《穆天子传》正文,“伯”当应作“栢”,盖“伯”“柏”“栢”三字形近,“伯”亦可与“柏”通,“栢”又为“柏”异体,故此处诸本多误。

④从:天海案:郭注原文作“以”,唐本、檀本、陈本、吕本皆作“从”,此据诸本径改。“伯”“柏”二字可通,故“伯”字可从“木”。

⑤且:陈逢衡云:“且”字有误。顾实云:且,将也。逆:迎。智之□:邦国名。檀萃云:智,国名,即智氏也。陈逢衡云:“以观□智之□”,上空方是“于”字,“之”下空方则不知是何字,必强为解之则凿矣。“智”下脱“氏”字,空方当是“邦”字。翟云升云:以下文“□智”证之,“智”上似有脱文。顾实云:据上文云“逆天子于智之□”,疑此“智”字上,不当有缺文。“智之□”当为地名,在今托克托城西。卫挺生云:“智”字上之□当作“禺”字,“禺智”即“禺知”。“智之□”当作“智之境”。“智”当即“禺知”,犹“吴”之又作“句吴”,“越”之又作“於越”也。且,“徂”字,古文省彳。徂逆,往迎也。天海案:卫说可从,译文且作“禺智之境”。

⑥先:古代送礼,以轻礼在先,重礼在后,称为“先”。二六:即十二。常征云:此种计数法,东周以后已不多用。如《左传》即罕见,后世即令用之,亦止为典雅用辞,如“三五明月满”“年方二九”“二八佳人”之类,与作为计数恒语不同。传文多此,亦为其书不出于汉后之证。王贻樑云:“良马二六”当是十二匹马。《穆传》赠马,凡食马、野马,概以百、十计;凡良马、骏马(用于驾车乘者)皆为“四”之倍数。故卷四有“四马之乘”“良马十驷”,卷五则直言“骏马十六”,皆可证此必为“十二”,而绝非“二十六”。

⑦传曰:“先进乘韦”:传,此指《左传》。乘韦,即四张熟制兽皮。乘,此代指四;韦,此指去毛熟制的兽皮。陈逢衡云:郭注引传曰“先进乘韦”,检僖公三十三年传“以乘韦先”,杜注:“古者将献遗于人,必有以先之。”无所谓“先进乘韦”也。郭注盖约其旨以成文。天海案:《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师)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杜预注:“乘﹐四;韦,先韦乃入牛。古者将献遗于人﹐必有以先之。”孔颖达疏:“遗人之物﹐必以轻先重后﹐故先韦乃入牛。”乘,古时称四匹马拉的车为一乘,故“乘”又可作数词“四”的代称。先,后用以比喻先送的薄礼。范本“乘韦”作“采韦”,误,此据《道藏》本径改。

⑧井利:人名。周穆王时大夫。《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作“井公利”。檀萃云:井利,《纪年》作“共公利”,盖“井”字之讹耳。陈逢衡云:《广韵·四十静》:“井氏,姜子牙之后,周有井利、井伯。”于省吾云:井利,即“邢利”,金文邢国之“邢”均作“井”。王贻樑云:《穆传》“井利”与“邢侯”有别甚明,与金文、典籍完全相合……据金文,该族在穆王至孝王四朝显赫一时,历居高位。可知《穆传》确有西周史料保存。

⑨嬖臣:受宠幸的近臣。檀萃云:嬖,亲狎也。

⑩癸卯:陈逢衡云:旧作“癸酉”,误,洪本同,今从檀本。丁谦《干支表》:“距前三十二日,舍漆泽,西钓于河。翟本作癸卯。”顾实作“三月初六日”,距前辛丑仅二日。王贻樑云:以上下日期核计,当作“卯”是,故校改之。天海案:范本原文作“癸酉”,檀本改作“癸卯”,陈逢衡、翟云升皆从之。顾实亦校作“癸卯”,故距前仅二日。王贻樑《集释》本亦校改作“癸卯”。今从诸本改作“癸卯”。

⑪舍:住了一夜。漆𣼦:漆泽,水名。即今内蒙古托克托之山黛湖。檀萃云:𣼦,古“泽”字。洪颐煊云:孙同元云“漆𣼦”疑即下“渗泽”之讹。翟云升云:诸本“泽”皆作“𣼦”,盖传写之讹,非古文也,今改正。小川琢治云:“癸卯”舍于漆泽,次于渗泽,及归途所经之澡泽,均系指一沼泽地而言,恐为同一地名,因字形相似误为三耳。其中“渗”字当为本字,他均转误。顾实云:“漆”为“渗”之形讹字,卷四又讹作“澡”。今归化城南之图尔根河,亦曰大黑河,流径萨拉齐之南境,又西南而汇为泽,曰山黛湖者,即渗泽也。渗、山音近;泽,古音如萚,亦与黛音近。则山黛即渗泽,不过古今语音之变也。王贻樑云:漆𣼦,即下文“渗泽”,亦即卷四之“澡泽”,此皆后世传钞所致。……其地望盖以山黛湖近是。天海案:“𣼦”字,字书不载,考《史记·天官书》有“滜”字,齐《李琮墓志》又有“”字,皆“泽”字之异体,故“𣼦”字亦为形近异写之“泽”字。洪颐煊校引孙同元说,疑此为下文“渗泽”之讹,又案引《初学记》所引下文“天子猎于漆泽”,认为渗、漆二字相近,故以孙说为是。译文亦从此说,作“渗泽”。

⑫乃西钓于河,以观□智之□:河,此指河套一段的黄河。靳生禾云:《穆传》的“河”,则指河套一带的黄河。以观□智之□,陈逢衡云:上空方是“于”字。“智”下亦当脱“氏”字。天海案:前一阙文或是“于”字,后一阙文或是“境”字,可参见本节上文注⑤,见卫挺生之说,译文且作“以观于智氏之境”。

⑬甲辰,天子猎于渗泽:甲辰,丁谦《干支表》:“距前三十一日,猎于渗泽。”顾实作“三月初七日”距前仅一日,顾说近是。渗泽,湖泊名。即上文所称“漆泽”,参见上文注⑪“漆𣼦”。翟云升云:诸本及它书所引皆作“渗泽”,惟《北堂书钞》作“漆泽”,似是。王贻樑云:穆王此时在䣙邦盘桓游乐,自可纵横驰骋,多次往来于渗泽,非如他处在征程中,往而不返也。更何况渗泽较大,此与上未见得为同一地。

⑭玄狢:黑色貉。狢,同“貉”,哺乳动物,似狸,锐头尖鼻,昼伏夜出,皮毛极为珍贵。天海案:洪颐煊校改“狢”字作“貈”,似无必要;其又疑“白狐、玄貈为两部落”,显与上下文不符。

⑮河宗:此指河神,亦即河宗氏远祖河伯冯夷。陈逢衡云:河宗,即指河伯冯夷,盖河宗氏之远祖,为夏时河伯能治水者。顾实云:猎祭以崇德报功也。狐、狢皆天然产物,而用以祭,则为华夏之礼。

⑯“汉武帝郊祀得一角白鹿”几句:郊祀,古代君王在一年中某些重要的时日,带领三公九卿等诸大臣依据礼法于国都郊外祭祀天地,为百姓和国家祈福的祭祀活动。南郊祭天,北郊祭地。郊谓大祀,祀为群祀。燎祭,古代祭祀仪式之一。把玉帛、牺牲放在柴堆上,焚烧祭天。洪颐煊云:郭氏《尔雅·释兽》注:“汉武帝郊雍得一角兽若麃然,谓之麟。”检《史记》《汉书》原文俱同,此注云“白鹿”,约言之耳。郝懿行云:“鹿”疑当为“麟”,见《汉书》。(《穆天子传注补》,光绪金蓉镜刻本。下所引皆同此)

⑰丙午:丁谦《干支表》改作“丙子”,并云:距前三十二日,饮于河水之阿,属六师于渗泽之上。考《竹书纪年》“十三年春,祭公帅师从王西征”,此则前在犬戎境时所增调者,及是方至,乃足六师之数。留屯渗泽者,因祭河宗后,须还经此地,乃赴西域,且不欲烦扰河宗国人也。翟本作“丙午”。顾实作“三月初九日”,距前三日。天海案:顾说是。

⑱河水之阿:黄河拐弯处。阿,郭注“水峯也”。峯即峰之异体。檀萃云:水之腾起如峯(峰)。翟云升云:诸本“崖”皆讹作“峯”,今改正。陈逢衡云:“崖”旧作“峯”,檀本同,今从洪本。顾实云:“河水之阿”当在山黛湖之西北,当黄河东南流之屈曲处。阿,曲隅也。山水通称曰阿,则凡黄河之曲流成隅处,皆可曰阿也。王贻樑云:作“崖”是,吕本作“崕”为俗体。洪、翟、顾改“崖”未知据何本。天海案:郭注原文作“阿,水峯也”,误,此从洪颐煊校本改作“水崖”。

⑲属六师:属,聚会。陈逢衡云:属,兼聚合、存恤二义。六师,同“六军”。穆天子西征随行军队。周天子所统六军之师,亦泛指全部军队。《尚书·康王之诰》:“张皇六师,无坏我高祖寡命。”曾运乾云:六师,天子六军。周制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师。(《尚书正读》)黄以周《礼书通故》曰:“天子国制六军,及出征,只用六师。”顾实云:二千五百人曰师,六师则万五千人也。若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天子六军,则凡七万五千人也。王贻樑云:据西周金文与文献,周初有二支主力大军:西六师(即“六师”)与成周八师(即“殷八师”,或以殷八师为另一支大军)。西六师为周人本土的嫡系部队。西周中期以后,当殷遗民已不再是西周统治者的重要威胁时,金文与文献中就只见“六师”(即西六师)而不见成周八师(殷八师)了。天海案:此“六师”泛指穆天子随行军队,不一定以编制人数计。

⑳戊申:檀本改“寅”作“申”。陈逢衡云:戊申,旧作“戊寅”,误。洪本同,今从檀本。……戊申,“丙午”后二日,洪本作“戊寅”,则上距“丙午”三十二日,误。陈逢衡、翟云升、吕调阳、顾实等俱从之。丁谦《干支表》:距前六日,鹜行至阳纡山。翟本作“戊申”。顾实作“三月十一日”,距前二日。常征云:“戊申”误为“戊寅”(“寅”字古文为“臾”,与“申”字古文形似)。通学之士如荀勖等不识误译之字且如是其多,等而下者,晋人堪能造此古文《穆天子传》乎?王贻樑云:计以时日,当作“申”为是。天海案:戊申,郭注原文作“戊寅”,误。此从诸本改。

㉑鹜行:飞驰而行。郑杰文云:“鹜”“骛”古通。《淮南子·主术训》“鱼得水而鹜”,高诱注:“鹜,疾也。”《文选·射雉赋》“咸乘危以驰骛”,徐注:“骛,疾也。”义同,故可通。天海案:鹜,通“骛”,飞驰之义。郑说是。阳纡(yū)之山:山名。又称阳山,即今河套之阴山。小川琢治云:当在穆王渔猎之渗泽附近地方,阳纡即阴山南麓之别名。顾颉刚云:就“绝隃关隥”以至河宗的道路来看,似乎即是现在的大青山。赵俪生云:在叫做阳纡的河和湖的北面有山,这就是现在内蒙的大青山,文献中又名之曰阳山。(《〈穆天子传〉中一些部落的方位考实》,《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十辑。下所引皆同此)王贻樑云:小川、顾实说为今内蒙阴山,是。顾颉刚、赵俪生说为大青山,则更具体。古以其在河之北而名阳山,后则以遮蔽阳光而名阴山。

㉒纡,音呕:天海案:郭注“纡,音呕”。见《集韵》:“乌侯切,音讴。”又《类篇》:“阳纡,山名也。”

㉓河伯无夷:即河伯冯夷,参见本卷前文注。《山海经》云“冰夷”。陈逢衡云:《竹书》作“冯夷”。丁谦云:盖河宗伯夭之远祖,祀为水神者也。顾实云:无夷,盖为䣙伯綮、河宗伯夭之祖先也。于省吾云:冯夷谓夷之国名也。死为河伯,固其为冯夷之国君,沿习既久,遂以冯夷为河伯之名也。王贻樑云: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五“河伯”条云:“是河伯者,国居河上而命之为伯,如文王之为西伯,而冯夷者,其名尔。”此说极为简明扼要。都居:国都所定居之处。王贻樑云:“都居”者,台湾中华学术院编《中文大字典》(1979年修订版)释为“奠都而居之也”,较他说为佳。

㉔《山海经》云“冰夷”:天海案:郭注“冰夷”,又叫冯夷或者无夷,他的名字最早出现是在《山海经·海内北经》之中:“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

㉕河宗氏:黄河上游邦国名。洪颐煊校云:《初学记》六引《穆天子传》云:“河与江、淮、济三水为四渎,河曰河宗,四渎之所宗也。”疑此注文。《史记·赵世家》正义:“河宗在龙门,河之上流,岚、胜二州之地。”

㉖主河者因以为氏:因,郭注原作“目”。郭侃云:目,当为“因”之讹误,郭注意在指出河宗氏命名的缘由,此处作“目”,文意不通。天海案:因,郭注原文作“目”,形近而误。此从郭侃说径改。

㉗柏夭:伯爵,名夭。燕然之山:山名。刘师培云:此燕然山在今甘肃境。非《汉书·匈奴传》之燕然也。王贻樑案:依传文,燕然山显然为今阴山山脉中一山,具体当今何山,尚难确定。

㉘劳:慰劳。檀萃云:郊劳,天子待诸侯来朝之礼也。此之郊劳则诸侯以待天子,王侯迭为宾主。郑杰文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齐国庄子来聘,自郊劳至于赠贿,礼成而加之以敏。”杜注:“迎来曰郊劳,君亲拜迎于大门之内。”此迎上邦之君,故柏夭亲出郊迎。束帛加璧:五匹一束的帛再加上玉璧。古代贵重的礼物。天海案:《礼记·郊特牲》:“束帛加璧,往德也。”

㉙先白□:“白”下阙文檀本填作“马”。卫挺生云:当作“圭”字。圭,天子所执。天海案:译文且从卫说,作“白圭”。白圭,是白玉做成的圭形礼器,上尖下方。

㉚𨝋(zhài)父:人名。周穆王卿士。

㉛“𨝋父”几句:𨝋公谋父,又作祭公谋父。陈逢衡云:韦昭注《国语》云:“祭,畿内之国,周公之后也,为王卿士。谋父,字也。”《祈招》诗见《左传·昭公十二年》子革曰:“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没于祗宫。”杜注:“谋父,周卿士;祈父,周司马。招,其名。”天海案:《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十一年,王命卿士祭公谋父。”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云:“祭公谋父者,周公之孙。其父武公与昭王同没于汉。谋父,其名也。”(修绠堂书店1939年版)此又一说。

【译文】

辛丑这一天,穆天子西行,到达了䣙人国。河宗氏的子孙䣙国伯爵絮,前往迎接穆天子于禺智境内,先送上豹皮十张、骏马十二匹作为见面礼。穆天子命大臣井利收下了这批礼物。

癸卯这一天,穆天子在渗泽住了一夜,又西行到黄河边钓鱼,并巡视了智氏境内的风物人情。

甲辰这一天,穆天子到渗泽打猎,在那里捕得白狐和黑貉,就用来祭祀河伯。

丙午这一天,穆天子在黄河岸边宴饮,并命他的随行军队在䣙国南面的渗泽上聚会。

戊申这一天,穆天子西行。快马飞驰前进,到达了阳纡山,这里是河伯冯夷建都居住的地方,也就是河宗氏。河宗氏国君伯夭在燕然山迎接穆天子,用五匹束帛加玉璧进行慰劳,并先以白圭作见面之礼。穆天子命祭公谋父收下了伯夭献上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