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别做被逃避裹挟的逃兵
你不解决逃避,逃避就会解决你
在生活中,你是否有过逃避行为?
比如,在公共场合刻意逃避发言,导致错失许多表达自我的机会,最后被身边的人忽略。
在人际交往中害怕与他人起冲突,不敢拒绝他人,总是一边委屈自己,一边习惯性地讨好他人。
制定目标后会习惯性地拖延,一边焦虑地看着时间流逝,一边拖延到最后一刻才开始行动,甚至直接放弃。
在权威人物面前会紧张到语无伦次,不敢表达自己,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功劳被别人抢走。
面对老板的提拔,第一反应是拒绝,白白错失晋升机会。
跟喜欢的人相处时会非常紧张,害怕对方看见自己的缺点,逃避亲密关系。
遇到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就想放弃,从而导致自己能力平平。
如果你有过此类的逃避行为,那么你一定存在鸵鸟心态,会习惯性地用逃避思维来面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问题。或许逃避会换来一时的舒适,但难题却并没有消失,你的逃避还会带来更多的烦恼和压力,甚至会让你出现自责和懊悔的心理,一方面责备自己不合群、没有能力,一方面后悔自己没努力,不然早就取得不小的成就了。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出现这些逃避行为呢?我们都在逃避些什么?
研究发现,人们习惯性逃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心理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提出了一个心理学名词,叫作“心理防御机制”,它是指个体的想法或行为在遇到障碍或者无法实现时,其心理活动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摆脱烦恼、减轻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而逃避就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一种,其核心在于人们根据主观分析或者以自身经验判断,认为接下来要面对的事情十分困难或注定失败,会带来各种负面的情绪。头脑为了逃避这种痛苦,自发地启动防御机制,刻意回避事件,才使得人们“不得不”逃避。
2.缺乏自信
习惯性逃避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很低,没有信心解决困难,或者失败了一次后就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做好,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会下意识逃避。这样就会错失许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逐渐变成真的能力不足,越发没有自信。
3.原生家庭的影响
很多父母在小孩犯错或者做得不够好时,会采取批评、挖苦甚至责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会产生一种错误观念——如果失败事情会变得更加糟糕,因此为了避免受到责罚,他们会直接放弃尝试。这些孩子长大后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害怕自己做得不好,会被人批评或者嘲笑,从而选择逃避。
4.完美主义
习惯性逃避的人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希望自己能够快速且完美地完成任务,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认可。一旦发现自己短时间内做不到足够完美时,就会产生退缩心理。
生活中,逃避无处不在。与其说我们逃避的是具体事件,不如说我们逃避的是这些事件带给我们的畏难、挫败、恐惧、焦虑、自卑等情绪。
当我们被这些情绪裹挟,一次次地选择逃避,其实也是在一次次地跟理想中的人生拉开距离。
卡夫卡曾说:“你唯一能逃避的,只是逃避本身。”
事实证明,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但是反逃避可以。
“反逃避”是在逃避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一个新概念,它不仅代表直面问题,更代表我们可以在直面问题时从中收获经验与成长。当我们主动面对困难、修正逃避的行为模式,我们的内心会变得更加自信和强大。
大量的研究表明:只要我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就能有效地解决习惯性逃避的问题,建立起反逃避机制,勇敢地面对人生。
小贴士
虽然人有趋乐避苦的本能,但是很多时候,人们逃避了痛苦的同时,也逃避了成长,最后画地为牢,将自己困在新的痛苦中。既然如此,不如换个方式,利用反逃避来直面生活中的问题,一步步打破固有模式,增强能力和自信,迎接豁然开朗的人生。
回避型人格,我该拿你怎么办
在现代心理学中,面对挑战或困境,个体习惯性逃避的行为常被归为“逃避型人格”的一种表现。“逃避型人格”也叫“回避型人格”,它是一种严重缺乏自信,对外界评价十分敏感,遇到困难和压力就会下意识逃避的心理行为模式。逃避型人格不仅严重阻碍个体的发展,还会产生许多负面的心理问题,如自卑、自责、忧郁等。
人类是群居动物,有社交和情感归属的需求。回避型人格意味着人们抑制了这类需求,蜷缩在自我设限的孤岛里。他们的人际交往模式通常让人们捉摸不透甚至不喜欢,以致他们经常被人们忽略或嫌弃;他们面对问题时往往采取回避的处理方式,导致问题始终跟着他们,个人发展受限。
有的人可能只是回避生活中的某个方面,比如人际交往;有的人回避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工作、亲密关系、个人目标、人生的重大事件等。对他们而言,任何让自己感到压力的地方都会习惯性逃避。
但是外界很难区分哪些人是回避型人格,哪些人是安静、内敛的性格。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更好地理解何为回避型人格。
在工作方面,小雯的原则是能线上联系的就线上联系。遇到必须参加的公司团建类活动,小雯总是硬着头皮、内心煎熬地去参加。
这次团建的项目是烧烤,小雯被分到一个全是陌生同事的团队,她看到大家共同协作,有搭烧烤架子的,有准备食材的,有准备调料的,她很想帮忙做点儿什么,但一想到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和他人接触,于是她就尴尬地站在原地,宁愿承受不做事的压力,也不愿意承受与他人接触的压力。这导致同事们都对她有意见,吃饭都不愿意喊她,这让小雯更加沮丧,更加嫌弃自己。
小雯极力地想将自己藏匿在人群中,生怕别人关注到自己,然而正是这样怪异的举动,反而让她成了人群中的异类,被别人议论和嫌弃。
研究表明,回避型人格若不及时纠正,有很大可能性会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案例中的小雯明明很想在团队中做点儿事情,但却被内心的恐惧、担忧裹挟着,成了一个连自己都嫌弃的“多余”的人。
那么,回避型人格都有哪些表现呢?
第一,自我评价过低,且认为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也很低。他们不喜欢惹人注意,比起外出交际,宁愿将自己“缩在套子里”,他们认为不与他人接触,就不会被他人关注和评判。但越封闭自己,就越得不到关于自己的客观评价。
第二,内心敏感脆弱,逃避现实,很容易被外界的声音影响和伤害。为了避免受伤,他们逃避社交、放弃事业,以此来维持内心虚假的平静,却又常常因此而陷入孤独、沮丧的情绪中不能自拔。
第三,经常感觉自己能力不足,且没有成长的勇气。他们在面对机遇和挑战时会产生畏难、退缩的心理,认为既然自己不能做好这件事情,那不如直接放弃。这样的行为模式,不仅会使他们错失很多机会,还会强化自己“无能”的认知。
由此可以看出,具有回避型人格的人,他们的内心期待与行为往往背道而驰,这样不仅会阻碍他们的发展,还会令他们滋生挫败感、自卑、焦虑、麻木、抑郁等情绪,失去对生活的希望。
不过,回避型人格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你如果是回避型人格的人,只要分析经常回避的场景、回避时的心理,就能找准方法,突破自我。
小贴士
克里斯托夫·安德烈在《面对的勇气:做无惧无畏的自己》一书中说:“回避行为可以暂时缓解焦虑,但它也会让患者逐渐成瘾,不能自拔。”可见,如果我们对逃避上瘾,遇到压力和不适就习惯性逃避,那么我们即使在不想逃避的时候,也会被已形成的惯性模式“绑架”,让自己陷入“不得不”逃避的境地。
逃避不能解决问题,但是反逃避可以
我们在经验不足、内心不够强大的时候,遇到问题非常容易产生逃避心理。一时的逃避会让人轻松,长久的逃避却会带来更大的隐患。因为逃避的问题不会消失,还会连同逃避一起成为工作和生活中难以治愈的“顽疾”。
只有直面问题,建立起反逃避机制,才能让我们变得勇敢积极,从而正确有效地处理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并不断积累成功处理问题的经验,让自己变得强大。
在生活中,面对同样的问题,习惯性逃避的人与想要建立起反逃避机制的人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是截然相反的。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看看这两种类型的人是如何面对亟待解决的问题的。
对社交存在恐惧感的人在公共场合讲话时会面红耳赤,紧张到语无伦次,从而闹出一些笑话,这让他们内心的自卑感和羞耻感更甚。面对这种糟糕的状态,A的应对方式是回避社交,在他必须讲话的场合敷衍应对或者落荒而逃。久而久之,人们便不再主动跟他来往,就连领导也不愿意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他。他感到十分苦恼,但又不知道怎么解决,只能一次次经历糟糕的体验,强化负面的自我暗示,最后变得越来越自卑、越来越孤僻。
而B则运用了反逃避机制,他刻意创造社交机会,一开始他会与楼下的水果店老板聊天,后来又在人多的场合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经过多次的交流练习,他在公共场合讲话越来越镇定,也越来越受人欢迎,在职场还获得了晋升机会。这大大增强了他的自信心,促使他运用反逃避机制处理其他问题。这样,不仅问题被顺利解决,他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他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成功的体验,也变得更加自信。一段时间后,他的人生迎来了质的改变。
由此可以看出:习惯性逃避的人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让问题恶化;而运用了反逃避机制的人不仅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还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成长,增强了自信。
因此,建立反逃避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它不仅能够让我们解决很多困难,还能够让我们获得能力的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勇气
人人都有逃避心理,只要学会正确的反逃避方法,就有更多的勇气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2.可以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每个人心中都有想要实现的目标和理想,但是实现目标的过程并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如果能解决好实现目标路途中的障碍,就能拥有更多的成长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拥有更丰富多彩的人生
习惯性逃避的人会轻易被困难打倒,还自我安慰地说自己喜欢“摆烂”“躺平”,将自己“缩在套子里”,以致错失许多人生经历。
正如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所写的:“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如果学会反逃避的方法,就能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事实证明,不管是刻意逃避还是因为找不到办法而不得不逃避,问题都不会消失,并且回避本身也会成为新的问题。但是直面问题,并从中获得新的经验和认知时,我们逃避的问题和逃避本身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建立反逃避机制,可以让我们系统地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小贴士
正如毛姆所说:“改变好习惯比改掉坏习惯容易得多,这是人生的一大悲哀。”养成逃避的习惯很容易,建立反逃避机制却很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建立反逃避机制不仅需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还需要日积月累的坚持。
如何提升反逃避能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过:“如果你有意地避重就轻,去做比你尽力所能做到的更小的事情,那么,我警告你,在你今后的日子里,你将是很不幸的。因为你总是要逃避那些和你的能力相联系的各种机会和可能性。”
遇事逃避的人容易陷入“努力和忙碌”的误区,这一类人会避重就轻,做一些相对容易的事情。这就会给人造成一种假象:努力和忙碌。但这里的“努力和忙碌”只是自我安慰的假象,于实际解决难题毫无益处,反而浪费时间和精力。
只有勇敢面对,并建立反逃避机制,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需要反复练习、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可以试着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改变思维模式,做好认知重建
在心理学中,认知重建是通过重新建构人们的思维模式,来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的认知行为疗法。
(1)在面对困难时积极转变观念,将“我不行”转换成“我可以”。如果任务比较艰巨,还可以告诉自己:“就算我不能从1直接到10,也可以从1到2,只要一直努力,就会一直进步。”
(2)改变看待事物的角度,缓解心理压力。将“我又遇到了问题”转变成“我又有了新的学习机会”,并将焦点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3)正确看待过去的经验,变怀疑为信任。如果参加比赛的选手经历过一次失败就怀疑自己,认为自己不行,那么他在以后的比赛中很难取得成功。如果他不甘心于过去的失败,清晰地知道一次失败并不代表什么,那么他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比赛之路也会顺畅许多。
习惯性逃避的人可以重建自己的认知,正确看待困难和压力,培养积极的心态,方能有勇气解决问题。
2.暴露疗法,从紧张到放松
暴露疗法是使患者暴露于使他恐慌、焦虑的情境中,来矫正患者的错误认知,以消除焦虑反应的行为疗法。
(1)害怕什么,就去面对什么。比如,害怕上台演讲,可以提前背诵演讲稿,并对着镜子或者朋友练习;与人交往紧张时,刻意创造社交机会,在一次次的练习中总结经验,从陌生到熟悉,从紧张到放松。
(2)化难为易,逐个攻破。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难题时,也要学会将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再逐个突破。这样做的好处是:压力变小,行动力变强;即使解决不了全部的难题,也能解决一部分难题;建立自信心,未来更有勇气面对困难和压力。
对于习惯性逃避的人来说,使用暴露疗法可以让自己循序渐进地学会如何面对问题,以做到遇事不再逃避。
3.自我提升,构建强大的内心力量
习惯性逃避的人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容易产生退缩心理,因此可以使用以下方法来提升自己外在的能力和内在的力量。
(1)提升专业技能。俗话说“一技在手,天下我有”。当人的专业能力足够强时,内心就会自发地升起笃定感、力量感和价值感,从而更有勇气面对问题。
(2)读书,拓宽自己的视野。可以养成每个月看一本书的习惯,当知识面拓宽、精神世界丰富后,就不会局限在当下的负面认知里。
(3)学习榜样的力量。不管是现代的名人,还是古代的圣贤,学习和借鉴榜样的优秀思维、处事经验,可以给人带来很大的触动,激发自己解决困难的决心。
(4)坚持运动。研究表明,长时间不运动会滋生负面情绪。适当运动则可以促进多巴胺的分泌,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
当我们由内而外地提升自我,拥有面对问题的力量和勇气时,逃避就会成为过去式。
4.真诚地坦露情绪,做轻松自在的自己
习惯性逃避的人害怕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更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负面情绪。人们普遍认为,将自己内心最脆弱的一面坦露在人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这样也加剧了人们的逃避行为。
如果改变策略,直面内心的负面情绪,又会有什么结果呢?
现在可以找出最近的压力事件,并分辨出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然后不带批判地告诉它:“我看见你了,我接纳你了,这一切都不是你的错。”做到真心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内心反而会安定下来。
又如,真诚地向他人坦露自己的负面情绪后,反而大概率会获得理解与接纳。最常见的是在上台演讲感到紧张时,坦率地告诉大家自己有点儿紧张,台下的听众不但不会嘲笑你,还会为你的真诚鼓掌。
不过,我们需要有意识地觉察自己是否真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这样做,防止将接纳变为另一种逃避。
反逃避是一套系统的应对机制,我们当然可以使用其中的一个方法来应对生活中的问题,但是建议四种方法同时使用,这样才能保证在一定的范围内困难、压力越大,从中学到的经验和获得的成长就越多。
一旦我们学会熟练地运用反逃避机制,未来的发展就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小贴士
改变并不轻松,还会经历一些痛苦,但这种痛苦意味着提升,是化茧成蝶的必经之路。在建立反逃避机制时,为了不让我们的整个人生都被逃避毁掉,我们必须忍受一小部分的压力和不适来改掉自己逃避的习惯。
心理学课堂——什么是鸵鸟心态
鸵鸟心态是由美国心理学家Elliot Weiner(艾略特·韦纳)提出的,它是指遇到危险时鸵鸟会把头埋进沙子里,以为自己看不见了就是安全的,用来讽刺人逃避现实、自欺欺人的消极心态。
其实,鸵鸟的奔跑速度快,时速高达72千米每小时,一般的野兽根本跑不过它。在遇到危险时,鸵鸟完全可以全力奔跑,躲避敌人的攻击。正如每个人都拥有无限潜能,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就可以应对生活中的难题。
那么,如果我们有鸵鸟心态,会带来哪些后果呢?
(1)拥有鸵鸟心态的人会使自己的社交圈缩小,工作能力得不到锻炼。我们在学习或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最先想到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逃避,这样很难在学习或工作中取得成绩,个人发展会受到影响。
(2)拥有鸵鸟心态的人会让身边的亲人、朋友失望。因为他们逃避的不仅仅是自己认为的“危险”,还有他们身上应该承担的责任。
(3)拥有鸵鸟心态的人对社会的贡献有限。他们很难在社会上找到认同感和价值感,比较容易出现极端心理或行为。
鸵鸟心态只会让我们错失成长的机会,使人生变得乏味、平庸。因此,我们必须克服鸵鸟心态,正视存在的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方案。
克服鸵鸟心态,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时间。但只要我们勇于面对挑战,不断学习和成长,保持乐观心态,就一定能够挣脱逃避的桎梏,走出伪舒适区,迎接更加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