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章 铁甲重骑:西夏战马的生物学改造
在宋、辽、西夏鼎立的时代,西夏虽偏居西北,国土面积与人口数量远不及宋、辽,却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夹缝中顽强生存,甚至屡屡在战场上给予宋、辽沉重打击。其王牌部队“铁鹞子”重骑兵,更是令敌人闻风丧胆。西夏战马作为“铁鹞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过程中巧妙运用了生物学原理,尤其是马匹饲料配比公式,从而打造出适应西北边防作战的耐力型战马。
西夏拥有得天独厚的养马条件。唐代的诸多优质马场,在安史之乱后,随着党项诸部的迁徙,很大一部分落入西夏手中。公元1004年,李德明“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精兵”,之后李元昊又占据瓜、沙、肃三州,将河西走廊全境纳入版图,焉支山麓的山丹牧也归西夏所有,这使得西夏几乎拥有了唐代近半的养马地。同时,西夏北邻辽国,在长期的对峙与交流中,能够获得适应力强、能经受恶劣气候及粗放饲养条件的蒙古马;由于占据河西走廊,也有机会引入西域地区的优质马种大宛马。再加上当地原有的甘青马,三种优良马种在黄河九曲之地繁衍、选育,最终培育出闻名遐迩的西夏良马。
然而,仅仅依靠优良的马种还不足以打造出适应西北边防复杂地形和高强度作战的战马。西夏人深知,合理的饲料配比对于提升战马的耐力和战斗力至关重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马的饲料需要包含多种营养成分,以满足其不同的生长和工作需求。植物秸秆富含纤维素,能够提供饱腹感和一定的能量;甜菜粕含有丰富的糖分和膳食纤维,有助于提高马匹的耐力;玉米是优质的能量来源,能为马匹提供快速的能量补充;麦麸和米糠富含维生素B族和矿物质,对马匹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发育有益;磷酸三钙、磷酸氢钙等提供钙、磷等矿物质,有助于骨骼和牙齿的健康;微量元素和蛋白质粉则满足马匹在生长和高强度运动过程中对各种营养的特殊需求;氯化钠和盐则维持马匹体内的电解质平衡。
虽然目前尚未有确凿的历史文献记载西夏时期具体的马匹饲料配比公式,但从现代养马的科学原理以及当时的实际情况可以推测,西夏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很可能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西夏战马的饲料配比方法。例如,他们可能会根据季节、马匹的生长阶段和训练强度,灵活调整饲料中各种成分的比例。在春季和夏季,青草丰富,马匹可以食用大量的新鲜青草,同时搭配适量的干草和精饲料,如玉米、麦麸等。而在冬季,青草匮乏,干草成为主要的粗饲料来源,此时可能会增加玉米、甜菜粕等能量饲料的比例,以帮助马匹抵御严寒和保持体力。对于处于发育期的小马驹,会适当增加蛋白质粉和微量元素的摄入,以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对于即将参加战斗或高强度训练的战马,则会提高能量饲料和耐力饲料(如甜菜粕)的比例,以提升其耐力和爆发力。
为了保证战马的品质和战斗力,西夏还设立了专门的官牧场、马院等机构培育军马,并在法典《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对于官牧场育马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些措施确保了西夏战马在饲养、训练等方面都有科学的管理和规范。
在宋夏战争中,西夏战马的耐力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西夏军队常常利用骑兵的机动性,采用“诱敌深入,设伏聚歼”的战术。他们能够长途奔袭,迅速集结,在局部地区形成优势兵力。例如在好水川之战中,西夏国主李元昊充分利用西夏骑兵的机动优势诈败,引宋将任福在好水川入伏。西夏战马凭借良好的耐力,在长途追击和设伏过程中始终保持充沛的体力,待宋军人困马乏之际,先是以当地生羌部队与宋军接战,最后再纵铁骑驰突,最终宋军在惊惧和疲惫的双重打击下全军覆没。
西夏通过巧妙的生物学改造,尤其是合理运用马匹饲料配比公式,成功培育出适应西北边防作战的耐力型战马。这些战马与西夏的军事战略、战术相结合,成为西夏在宋、辽两大强国夹缝中生存并发展的重要保障,也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世研究古代军事和动物饲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