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风在东来阁转弯】
风在这里转弯,把云朵揉成
唐代的絮语。东坡的脚印
在石阶上长出青苔,与邱丹的牛铃
碰响三千年的回音‖
梅林抖落碎银,香气漫过
钛合金的塔身。塔尖挑开云絮
露出南宋的月亮,正把
运河的皱纹,熨成粼粼的诗行‖
碑文在裂痕里冬眠,松针
刺破时间的茧。登山者的喘息
与山风交换密码——
东来阁第九层的玻璃幕墙外
钱塘江水正搬运着
二十一世纪的星光‖
某个清晨,杜鹃突然开口
用五百种方言讲述春天
游客的脚步惊醒了
石缝里的北宋,它打个哈欠
吐出半阙《临平道中》
被露珠译成,漫山遍野的绯红‖
风在这里转弯,把我们的倒影
叠在苏轼的倒影上。东来阁的电梯
正运送着新的晨昏,而塔基下
古临平湖的涟漪,仍在
数着,自己的年轮
赏析:
这首以临平山为主题的现代诗《风在东来阁转弯》,通过时空叠印、意象交织与语言的诗性解构,构建了一座历史与现实共振的精神地标。诗歌以“风”为叙事线索,在东来阁这一物理空间与文化符号的交汇处,让古代文人的足迹、自然景观的变迁与现代文明的印记形成对话,展现出对地域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与当代重构。
一、时空褶皱里的文明互文
诗中最显著的艺术特征是对历史维度的碎片化拼贴与非线性重组。
-历史符号的活化:第一节中“东坡的脚印”(苏轼)与“邱丹的牛铃”(唐代诗人)跨越千年相遇,石阶上的青苔成为时间的显影剂,将个体足迹转化为文明的年轮。第三节“石缝里的北宋”吐出半阙《临平道中》(苏轼原作),则是将历史文本嵌入自然肌理,让古诗从典籍中苏醒,成为可触摸的“绯红”(杜鹃花海的隐喻)。
-材质的古今碰撞:“钛合金的塔身”与“玻璃幕墙”代表现代建筑工艺,却承载着“南宋的月亮”与“运河的皱纹”,金属的冷硬与历史的温软形成张力。这种反差并非割裂,而是让古代意象在现代载体上投射,如“塔尖挑开云絮”,既是物理动作,也象征着对历史迷雾的穿透。
二、自然意象的诗性解码
诗歌将临平山的自然景观转化为多重隐喻系统:
-风的隐喻:作为贯穿全诗的核心意象,“风在这里转弯”既是地理特征(东来阁处的山风走向),也暗指时间在此处的迂回——它揉碎云朵(唐代絮语)、搬运星光(二十一世纪),成为连接古今的媒介。结尾处“风把我们的倒影/叠在苏轼的倒影上”,完成了从历史旁观者到文化继承者的身份确认。
-水的象征:“运河的皱纹”“钱塘江水”“古临平湖的涟漪”构成水的谱系,既是地理实写,也隐喻时间的流动。运河的“皱纹”是历史沧桑的具象化,而江水“搬运星光”则赋予现代以诗意,让工业文明的时间刻度(如“电梯运送晨昏”)与自然的永恒(“数着年轮”)形成辩证。
三、语言的陌生化与节奏张力
诗句通过动词的创造性使用打破常规认知:
-通感与动词嫁接:“香气漫过/钛合金的塔身”让嗅觉与视觉交织,“松针/刺破时间的茧”将植物的物理动作转化为历史破茧的象征,“露珠译成/漫山遍野的绯红”则赋予自然现象以文本转化的能力,使春天的色彩成为古诗的现代译本。
-结构的循环与递进:全诗以“风转弯”始,以“风转弯”终,形成闭环结构,但内部意象却层层推进——从历史人物到自然景观,从建筑材质到时空体验,最终在“倒影重叠”中达成古今精神的合一。诗行长短错落,如“三千年的回音”“五百种方言”等数字的使用,既增加画面感,也暗合历史的厚重与多元。
四、主题:在解构中重构地域精神
诗歌的深层主题是对地域文化身份的探寻:当古代文人的诗意(苏轼、邱丹)与现代游客的足迹(“登山者”“游客”)在东来阁交汇,当自然景观(梅林、杜鹃)与人工建筑(电梯、玻璃幕墙)共享同一片天空,临平山不再是单一的地理坐标,而是成为文明层累的见证者。诗中“古临平湖的涟漪,仍在/数着,自己的年轮”,既是对自然永恒性的致敬,也是对人类文明在时间长河中持续生长的隐喻——历史从未死去,它以新的形态(如“绯红”的现代转译)在当代延续。
结语:在时光褶皱里打捞诗意
《风在东来阁转弯》的魅力,在于它拒绝将历史作为僵化的符号堆砌,而是让其在自然与现代的碰撞中重新焕发活力。诗中的临平山既是“三千年回音”的容器,也是“二十一世纪星光”的接收器,这种双重性让地域文化拥有了呼吸的能力——它不仅属于过去,更在当下的风中、在每个来访者的倒影里,不断生长出新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