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路遥小说的传播和接受
更新时间:2025-04-25 19:38:45
最新章节:作者简介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路遥小说是被传播数据和接受实例一再证实的温暖励志的传世之作。路遥的作品数量有限,创作也有一定局限,但在传播和接受层面却超越当代许多作家,形成数量庞大的“路遥族群”和言说不尽的“路遥现象”。本书以路遥的生平研究和史料辫析为基础,通过考察大众传媒(纸媒、广播、影视等)对路遥小说的传播、编辑工作与路遥文学创作的双向互动、读者对路遥小说接受的数据和实例,再结合路遥小说的文本细读,侧重于在读者层面考察、思考1980年至今四十年来路遥小说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情况。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0-09-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路遥小说的传播和接受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作者简介
-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路遥70周年诞辰大事记
- 附录一 路遥研究著作统计(38种)
- 第五节 《爱在何方》与路遥小说的比较阅读
- 第四节 《人生》文本的多重含义
- 第三节 路遥小说的雨雪意象
- 第二节 路遥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
- 第一节 从都市叙事反观路遥的精神世界
最新上架
- 会员
《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学术批评研究
本书以《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学术批评的方式、特征、内容及意义为研究对象。从传统目录学思想与清代政教意图两方面,基于文献价值区分与书目控制理论分析《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学术批评的纂修情况、观念形态、知识谱系、运行机制与价值归宿,探讨《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学术批评的阅读史价值及历史意义。文学25.7万字 - 会员
小说九家
本书采取知人论世与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讨论了九位当代小说家近年来的重要作品,同时对其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做了定位性分析。附录部分是对作家与读者、作家与批评家、作家与文学史等关系的敞开式评点,是一种朋友之间闲谈的叙述风格。文学20.3万字 - 会员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学论著精选
本书所选篇目大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比较文学复兴以来的著述,其中既包含了德高望重的学界前辈的经典名作,又纳入了当代中青年学者的优秀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时期汉语学界在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的进展和达到的水平。凭借此书,读者可在有限篇幅内较为集中地了解比较文学的问题领域与研究路径,学习前辈学者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经典范式。编者在选文时还充分考虑到论著的生动性、鲜明性与趣味性,读者可由此文学41万字 - 会员
明清小说评点中的阅读美学
明清小说评点的兴盛标志着小说阅读的自觉,小说阅读与传统经史的阅读不同,小说本身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小说阅读在本质上可称之为是一种审美活动。本书对明清小说评点的研究围绕阅读审美经验展开,认为对阅读审美经验的探讨构成了明清小说评点中最具有核心意义和价值的理论。评点者在对文本的阅读过程中,以阅读审美经验为核心,一方面从读者的角度分析了阅读过程中审美经验的生成机制,并试图建立一种理想的阅读范式;另一方面则探文学19.7万字 - 会员
社会·心智·模仿:草原史诗文化语法的两种人文诠释
史诗世界既是社会—行动的联合或组合现象,又是文化即心智—思维或性格的聚合结构系统,两系的构成法是经验现实背后——源于本体重复·循环等数理统计逻辑的模仿原则。正如书名所示,史诗类型学和史诗诗学指以草原史诗文化语法探索的两种人文主义诠释为具体内容的史诗理论范例,而“社会·心智+模仿”则指以社会行动、文化心智的本体模仿(重复或循环等)和语法逻辑为基础的总体理论视角和阐释框架,即从文化语法的对应关系出发,文学19.9万字 - 会员
湖南文学的本土经验与世界性
本书探讨当代湖南作家作品的精神构成及其地方性特征,对周立波、韩少功、残雪、黄永玉、王跃文、阎真、张枣、沈念等十多位当代湖南重要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进行诗学和阐释的双重解读。整体结构以文学的地方性遗传、认知叙事与湖南作家的自我进化、不断变化的文学样态等为基本构架,试图探讨如何以不同方式、多维视角把握文本的思想脉络和艺术构成。文学24.5万字 - 会员
《东方杂志》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
本书以《东方杂志》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为切入点,详细考察了该杂志从创刊到20世纪20年代自身在办刊宗旨、文化追求、精神启蒙方面的转型,以及它在中西文化论争、现代文化建设、新文学发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转型轨迹和风貌。本书通过对《东方杂志》所呈现的中国文化从20世纪初至五四时期的演变历程和原生态风貌考察,深入探究了中国文化在政治变革与新旧文化思想冲突中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轨迹及经验启示。本书将《东方文学19.2万字 - 会员
空间视阈下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学研究
本书在现代空间理论视阈之下全面考察盎格鲁一撒克逊时期的文学作品,以空间的不同层次: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和精神信仰空间为经,以英雄史诗、抒情诗歌、圣徒传记、智慧文学等不同类型的文本为纬,探讨了重点文本所阐发的空间概念及地景特征。研究聚焦不同人物群体与居住地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出了盎格鲁一撒克逊作家们积极致力于将空间这一抽象而广泛的概念转化为能够体验和感知的地点、景观、区域、边界等具体的空间表文学16.1万字 - 会员
耶律楚材家族及其文学研究
本书对耶律楚材家族世系、婚娶、教育、家风、地位及心态等情况进行梳理和考辨,考察其祖上汉语文学创作的演进情况,理出契丹文学发展的线索,对其家族在不同地域的活动及文学创作进行考辨,从一个侧面揭示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特征。本书结合族群、教育、地域、音韵、文献、官制等方面的研究,力图发现此前契丹文学研究中所未发现的问题,开拓前人所未涉足的领域,补充史书记载的不足,在诸多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文学21.9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