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产业结构优化的金融作用分析
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主要内容,金融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金融因素渗透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成为产业结构转换的重要实现机制,进而引导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的调整过程。因此,研究金融对产业结构转换的作用机理,有助于使我们加深对金融与经济发展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3.1 产业及其金融需求的一般分析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本质是在储蓄者与投资者之间建立桥梁,提供资金由盈余部门向短缺部门转化的渠道,金融资源的配置会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微观企业的运行效果产生重大影响。一个国家产业的形成、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3.1.1 产业分类及金融需求
产业的分类方法有两大部类分类法、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分类法、农轻重分类法,以及三次产业分类法等。我国通常把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称为重工业,把生产消费品的工业部门称为轻工业。但在现实生活中,一种产品的使用价值是多种多样的,就一个工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来说,既有生产资料,又有用于生活消费的,因而这种按照产品的主要使用价值划分的轻重工业,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般说来,“农业—轻工业—重化工业—高技术工业—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变的常规方式。产业的金融需求主要与产业的特性相关,我们可以从产业的要素密集度来探讨产业的特性。不同产业有着不同的生产函数,依据生产中各要素投入的相对比例,将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一般而言,轻工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例如纺织业;重化工业属资本密集型行业,例如钢铁、汽车和造船业等;高技术行业属技术密集型行业。这里对产业的分类选择了农轻重分类法和要素密集度分类法相结合的观点。
具体而言,轻工业往往以农产品为生产资料,不需要过于复杂的技术和雄厚的资本积累,因而一国的工业化过程往往从轻工业起步。轻工业以简单劳动投入为主,生产周期短,资金投入不多,并能较快地流转收回,且企业多以小而散的形式存在,因而资金需求的主要特性是少而灵活,主要采取借贷形式。重化工业相对轻工业而言,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它建立在一定资本积累的基础上,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因而通过轻工业的高度发展来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是重化工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重化工业的资本密集型特征要求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内源融资难以满足需求,因此,企业会转向大规模的外源融资。此外,重工业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大型机器设备投资要在以后的生产周期中通过折旧的形式逐渐收回,因而资金投入的期限延长,资金收回的风险也相应增大。同时,由于这种工业往往以稳定扩大的规模来获取竞争优势,所以大规模稳定的资金投入成为重工业资金需求的突出特征。
知识经济时代,高技术产业的兴起把轻重工业列入传统工业之列。高技术产业是由新的科技成果在生产、建设、推广和应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产业部门,例如,信息工业、新材料、新能源工业以及生物工程和海洋新科技等。相对于传统工业部门来说,高科技产业的特征是知识技术要素投入大,生产增长率高,产品的附加价值高。高科技产业的技术密集型特征要求高的科研经费投入,这就使注入企业的资金要承担技术风险,即由于技术的前景和效果,技术能否产品化以及技术寿命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而导致技术失败的可能性。同时,在高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高科技产业的资金投入还有来自于市场竞争的市场风险。因而,高科技产业资金需求的突出特征就是风险性,即可以承受投资失败风险的资金。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网络浪潮,更是使金融需求从单一的资金需求转变成为全方位服务的系统需求。
当然,以上对轻工业、重工业和高科技产业的要素密集型的划分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三者之间很难找到一个绝对的界限。特别是随着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实施,传统产业由“长、大、厚、重”向“短、小、轻、薄”转换,以及人力资本要素日益突出的趋势使得从要素投入的相对比例来划分产业的界限更加模糊。
另外,企业是构成产业的细胞,产业金融需求的不同特性从不同行业内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需求中可见一斑。轻工业企业以投资小、上马快见长,因而资金需求较为灵活,发展资金也易于取得。重工业企业有较大规模的设备投资需求,存在一个一次性投入、逐步收回的现金流。因而在企业初创期需要一定规模的长期资金投入,其资金需求的特性是规模和稳定性。高技术企业由于其高风险特征,以及从一个“创意”起步的特殊性,对金融提出了系统性全方位支持的需求。高技术时代的创业,从一个富有创意的设想到一个企业的发展成熟,大致要经历种子阶段、创业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除了在成熟阶段,企业的风险性相对较小,可以通过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来进行融资外,前三个阶段都因为风险较大存在资金缺口。同时,由于创业者往往是技术骨干,缺乏市场经营和管理的知识和经验,缺乏资金运营的能力,因而新创企业需要的金融支持系统不但要能够提供足够的资金,还要能承担巨大的风险和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最后,产业的金融需求还会受产业发展阶段的影响。产业结构的变迁是各个产业发展从基础到成熟、再到衰退的动态过程的集合。产业在各个阶段因为发展基础、发展目标的不同,会有不同的金融需求。例如,在产业成长期,生产规模的扩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自身积累的缺乏以及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大量企业难以通过抵押、担保等方式来取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而在产业成熟期,趋于稳定的经营、良好的资信状况和大量可以用于抵押的资产使得较少的资金需求易于得到满足。步入衰退期,企业收缩投资规模,转投入其他产业,又进入新一轮的产业循环。产业循环实际上是企业群体发展的一个综合表现。
3.1.2 金融供给特性
虽然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已经完全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来发展,但金融作为资金中介的职能对现实经济却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抽象掉其他外界因素的条件下,从最一般意义而言,金融的供给特性将由资金来源、金融机构、投资方式三个方面来决定。
首先,资金的来源决定了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规模,资金对风险的规避程度也限制了金融机构投资方式的选择。例如,商业银行,单就其资金中介的职能来看,它广泛吸收居民储蓄,集聚社会闲散资金,并将其转化为债券或股权投资。在同等准备金率的条件下,吸纳资金的能力越强,可用于投资的资金规模也就越大。同时,储蓄动机决定的风险偏好,通过可能的“挤兑”传递给银行,并决定了银行投资可以承担风险的大小。
其次,金融机构的形式本身也决定了金融供给的特性。这里,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金融机构的行业特性,目前,世界上诸多国家都存在严格的行业管制,因而金融机构所处行业的不同,本身就限制了其资金的来源以及投资业务的领域;二是同一行业的金融机构,是金融产业中的企业细胞,同从事其他行业的企业一样,有各种各样的所有权结构和组织形式,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投资偏好都会对金融机构的运作方式产生影响。
最后,投资方式也决定了金融的供给特性。对投资方式的分类可以最粗略地分为债券和股权两种形式。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债券投资要求按固定的利率还本付息,并常常附带有提供抵押、担保和对资金运用的限制性条款,债券投资的风险相对较小;股权投资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根据企业的经营业绩获取报酬,股权投资的风险相对较大。两种投资方式的差别在重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有较好的体现,资本市场聚集了大量的个人、机构投资者,实现股权的自由流动,既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大规模的资金,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条规避风险的途径。日本资本市场不发达,采用银行对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的方式也成功地实现了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
仅从金融作为资金中介的角度出发,在最一般意义上的简单分析中可以看出,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金融的供给特性。值得一提的是,金融的供给特性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历史、文化背景和制度因素的影响。正如戈德·史密斯所认为的,虽然金融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但各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历史、文化的背景决定了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发展战略的选择,而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者,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处于一个特殊的中心地位,只是这种地位的体现不是作为经济增长直接提供者,而是作为合作者、催化剂和促进者而体现出来的。一国的基本制度和经济发展道路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决定的,各国由于市场发育程度存在极大的差异。为了实现特定的战略目标,政府往往对经济有不同程度的介入。在金融领域,除表现为公营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不同地位外,还表现为政府在税收、法律等政策措施上对投资者保护程度的不同,以及对部分金融机构的倾斜。由此,也就形成了各国各具特色的金融体制。
3.1.3 产业需求与金融供给的相互适应性
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需求,金融在支持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获得自身的发展。产业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向金融提出更高、更复杂的要求。金融机构、金融工具的创新不断更新金融供给的特性,使其与产业的金融需求相适应,因而金融发展的背后是产业结构的变迁。而每一次金融创新都是一种新的产融结合途径的实现。同时,也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反过来,产业变迁后,产融结合改革的滞后也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障碍。产业需求与金融供给的均衡状态也是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大致平行状态,也是产融结合与产业发展相互适应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