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俄藏黑水城出土Инв.No.8085历书,现藏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迄今尚未刊布。该部历书年代跨度,起于夏崇宗元德二年(1120年)庚子,终于夏襄宗应天二年(1207年)丁卯,历经西夏崇宗、仁宗、桓宗、襄宗四朝,共计88年。这是目前所知中国保存至今历时最长的古历书。因其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装帧形式特殊、夏汉文字杂用、残损漫漶之处比比皆是,整理过程十分艰难。
本书首次指出Инв.No.8085历书装帧形式不是蝴蝶装,而是缝缋装。在完成全书年代考订工作后,根据历书中少数完整的单页纸,对残缺部分进行了配补,对20个错页做了调整,恢复了该书原来的缝缋装结构,并以示意图的形式把176个页面的位置清楚地再现出来,为全书的整理研究工作扫清了巨大障碍。
Инв.No.8085历书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涉及朔日、闰月、月大小、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宿注历、九曜运行周期等天文历法知识,还涉及纳音五行、八卦游年、男女九宫等术数知识。本书首次向学界披露西夏历日文献中有长期观察行星运行的记录。Инв.No.8085历书是以表格的形式逐年撰写的,表格中多为数字与地支的组合,是以十二次为背景记载九曜运行情况的。以往学界把十二地支误作纪时系统,亦未注意到其间夹杂着的一些关于描述行星运行的术语“顺”“退”“伏”“见”等,与这一发现失之交臂。Инв.No.8085历书为我们研究古代天文观测方法乃至今天的行星运行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观察资料,希望能够引起天文历法学界的充分重视。Инв.No.8085历日文献所记男女九宫的推算方法,与敦煌历日文献相同,与清《钦定协纪辨方书》引《三元经》中的记载不大一致,女宫推算方法相同,男宫则整个提前了一个甲子。本书利用男九宫与年九宫一样同纪年地支有相同的对应关系这一原则,把男女九宫用来验证残历定年,是对残历定年方法的又一拓展。Инв.No.8085历日文献中的二十八宿注历有两种方式,一加注于每月朔日干支之下,一加注于年干支之下,与“演禽术”有关。二十八宿无论是直日还是直年,都与干支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对残历考订大有帮助。八卦配年,位于纪年干支之下,一年一卦,以后天八卦卦序“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为准,与“推人八卦游年法”有关。西夏历日文献中六十甲子纳音,仅简单注明“金、木、水、火、土”。如“金”,不再区分为“海中金”“刀刃金”“白蜡金”“沙中金”“金箔金”“钗钏金”等。西夏的二十四气显然来自中原地区,只是有几个节气、中气的名称小有区别,如西夏人把小满称作“草稠”,把芒种称作“土耕”等,应该是西夏人根据自己对自然界物候的观察而作出的改动。
西夏历日承袭宋历而又有所不同。从夏历与宋历对比上来看,夏历的朔日与宋历或同,或前后相差一日,没有相差两日或两日以上者。夏历的闰月与宋历或同,或前后相差一月,没有与宋历相差两月或两月以上者。夏历的二十四节气之日与宋历或同,或前后相差一两日。北宋姚舜辅编制的著名的《纪元历》,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因二者在年代上有重叠,Инв.No.8085西夏历日文献极有可能是因北宋《纪元历》而增损之。
本书依据历注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大量带有明确的西夏文或非西夏文的干支纪年、属相纪年或年号纪年,对Инв.No.8085历书中的年代、朔日、闰月、月大小、二十四节气等做了最大程度的复原。在年号纪年方面,根据西夏首领官印题记,纠正了《宋史·夏国传》元德有八年的记载,指出元德九年与正德元年共用丁未年(1127年)。并制作“西夏历与宋历朔闰对照表(1120—1207年)”,为全部复原西夏近200年的历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举可以极大地提高西夏纪年的精确性,对西夏历史的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夏历日文献研究表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西夏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西夏在多元一体的华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做出过重要贡献。西夏历日承袭宋历而来,是西夏对汉族传统文化认同的一种体现。此类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在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