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著汉语文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实词转化的类别与格式

实词转化,在文言里是一种比较普遍而又复杂的语言现象。为了便于掌握,下面分类论述。

一、 名词、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形容词在一定的语言结构里表示动作的意义,获得了一般动词的功能,就转化为一般动词了。这里说的一般动词,是同后面要说的使动词、意动词相对待、相区别而言的。

实词的转化,都是在一定的结构关系中显示出来的。因此要从结构着眼,重点介绍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几种格局。其他几种转化现象可以依此类推而加以识别。

1. 某个名词位于代词、另一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构成述宾关系时,这个名词转化为动词。例如:

① 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二年》)

② 父老曰:“履我。”(《史记·留侯世家》)

③ 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④ 骐骥之衰也,驽马先之。(《战国策·齐策》)

前二例名词“肘”“履”位于代词之前,次一例名词“目”位于另一名词之前,后一例方位名词“先”位于代词之前,相互间都构成述宾关系。“肘之”意为“用肘撞他”,“履我”意为“给我穿鞋”,“目项王”是“注视项王”,“先之”是“跑在它前面”。

2. 某个名词处于助动词或副词之后,受助动词或副词修饰,这个名词转化为动词。例如:

①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② 今京不度,非制也。(《左传·隐公元年》)

③ 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 江水又东。(《水经注·江水》)

前一例“水”处于助动词之后,中二例名词“度”“甲”处于副词之后,后一例方位名词处于副词之后,分别受助动词或副词修饰,这正是动词所处的地位和应有的语法功能。“能水”意为“能游泳”,“不度”即“不合法度”,“悉甲”意为“都穿上铠甲”,“又东”即“又向东流去”。

3. 某个名词位于介宾词组之前,构成述补关系,这个名词转化为动词。例如:

① 孟子馆于上宫。(《孟子·滕文公下》)

② 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商君列传》)

③ 勇士入其大门,则无人门焉者。(《公羊传·宣公六年》)

例①名词“馆”用于介宾词组之前,例②方位名词“前”用在“于席”之前,这是动词所处的地位和应有的语法功能,因而“馆”即“下榻”,“前”即“往前移动”。例③名词“门”用在“焉”字之前,而“焉”在此用作兼词,即“于之”,相当于介宾词组,因而“门”转化为动词,意为“守门”。

4. 某个名词前面或后面有连词“而”字,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连接,这个名词转化为动词。例如:

① 夫子式而听之。(《礼记·檀弓下》)

②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燕策》)

③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子列传》)

例①名词“式”(即“轼”)与述宾词组“听之”连接,转化为动词,意为“扶着车轼”。例②名词性词组“白衣冠”与述宾词组“送之”连接,中间用连词“以”,转化为“穿白衣戴白帽”。例③方位名词“西”与动词“过”连接,意为“向西前进”。这是因为“而”或“以”一般连接两个动词或两个形容词,既然被“而、以”连接的一项是动词或动词性词组,那么另一项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自然就转化为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了。

5. 某个名词处于助词“者”字之前或“所”字之后,这个名词转化为动词。例如:

①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

②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③ 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苏洵《易论》)

例①名词“侯”用于“者”字前,后二例名词“罾”“蚕”用于“所”字后,这一般都是动词所处的位置,因而应作为动词解释:“侯”意即“封侯”,“罾”即“以罾捕捉”。“蚕”字比较复杂,并非只是“养蚕”之意,而是由养蚕到抽丝、到纺织、到制衣的整个过程,如此方能与前面用作动词的“衣”相称。正是由于类似的原因,我们才不采用“活用”这个概念,而采纳“功能义转换”的说法。对此,下一节将有详论。

6. 在叙述句中,某个名词处于另一名词之后而构成主谓关系,或者单独处于谓语的位置上,这个名词转化为动词。例如:

① 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战国策·秦策》)

② 五年冬十月,雷。桃李华。枣实。(《汉书·惠帝纪》)

③ 欲与楚者右,欲与吴者左!(《左传·哀公元年》)

④ 晋师三日馆,谷。(《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前二例名词“帝”“王”“华”“实”,处于另一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桃李”)之后,构成叙述句的主谓关系,因而应当解释为动词,即分别是“称帝”“称王”“开花”“结实”的意思。例③方位名词“右”“左”处于谓语的位置,分别是“立于右”“立于左”之意。例②名词“雷”单独处于叙述句的谓语位置,前面有时间名词做状语,因而当作动词来解释,意为“击雷”。例④“馆、谷”两个名词并列,很不容易觉察,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前面不仅有“晋师”做它的主语,还有表时间的“三日”做它的状语,它们自然转化为动词,意思是“住馆、食谷”。

上面所介绍的名词转化为一般动词的六种格局,能够帮助我们去识别一个名词在句子里是否用为动词。我们分项介绍是为了便于说明,其实在具体的句子里,往往是几种情况错综出现的。譬如第一种格式中例①“肘”字,前有副词“皆”,后有代词“之”;第二种格式中例③“甲”字,前有副词“悉”,后有连词“而”;第四种格式例②“白衣冠”,前有副词“皆”,后有连词“以”。可见,根据名词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的词跟它构成的句法关系,识别某个词是否转化,一般说来是不怎么困难的。

形容词转化为一般动词并不多见。例如:

①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列传》)——短屈原,说屈原的坏话。

② 山多石,少土。(姚鼐《登泰山记》)

③ 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孟子·万章下》)——宽,变得宽博。敦,变得敦厚。

以上三例用作谓语的形容词,都不是用来描写主语,而是用来陈述主语所表示的事物的存在和变化的,应该做动词解释才贴切。如例②的“多”是“有很多”,“少”是“缺少”“很少有”的意思。

二、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里有一种含有使令意义的使动词,如“使、致、令、命”等。这种动词带上宾语,表示使得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所行动或变化,如“夫差使人立于庭”(《左传》)、“臣能令君胜”(《史记》)。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兼语式”句子。这一节论述的使动用法,不是指使令动词,而是指用一般的动词、形容词、名词来表示使令意义。由使动用法形成的述宾结构都可以改成兼语结构。如果用“某”代表使动用法的词语,用“宾”代表宾语,那么:

某+宾=使+宾+某

可见,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实际上是以述宾结构来表达兼语式的内容。

1. 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得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例如:

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隐公元年》)——惊姜氏=使姜氏惊。

②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亡郑=使郑国亡。

③ 然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史记·魏公子列传》)——立公子车骑市中=使公子车骑立市中。

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汉书·苏武传》)——降之=使之降。

⑤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止,使之留下。食之,使之食。见,使之见。

上举五例,前三例的“惊、亡、立”和例⑤的“止”属于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后二例的“降、食、见”属于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我们都可以仿照前面的公式,把它们改成兼语结构以帮助理解。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们以使动用法出现在句中的时候,也就能带宾语了。反过来说,不及物动词在句中带有宾语,就很有可能是使动用法。因此,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比较容易识别。不过,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有时它的宾语省略了,我们就要从上下文的意思来识别。试比较下列句子:

⑥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⑦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同上)

⑧ 公子率五国之兵。……走蒙骜。(《史记·魏公子列传》)

⑨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治通鉴·汉纪·建安十三年》)

上例“来”和“走”都是不及物动词。例⑥、⑧带有宾语,不难看出是使动用法。“来之”即“使之来”;“走蒙骜”即“把蒙骜赶走”。而例⑦、⑨未带宾语,就容易引起误会,这种地方需要根据上下文意仔细辨析。例⑦前面说“远人不服”,后面说“不能来”当然是“不能来之”,即“不能使远人来”的意思。例⑨及物动词“烧”和不及物动词“走”连用,可见后面省略了代词宾语,这一宾语既是前一行为“烧”的受事者,又是后一动作“走”的施事者,“烧而走”即“烧之而使之走”,“之”代指“操军”。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带有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什么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一般用法的及物动词,它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施行的,是宾语所承受的;而使动用法的及物动词,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施行的,也不是宾语所承受的,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使宾语施行这种动作。如上引例④“降”,不是主语“单于”“降”,而是“单于”要“他(苏武)”“降”。又例⑤“食”,不是主语“丈人”(句中省略了)“食”,而是“丈人”让“他(子路)”“食”。再比较下列句子:

① 未尝君之羹。(《左传·隐公元年》)

② 尝人,人死;尝狗,狗死。(《吕氏春秋》)

③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 其巫,老女子也,从弟子女十人所。(《史记·滑稽列传》)

仔细斟酌文意可以看出:例①“尝”和例③“从”是及物动词的一般用法,而例②的“尝”和例④的“从”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尝人”讲不通,自然是“使人尝”;“从弟子女”不合原意,应是“使女徒弟跟从”之意。二者的辨别方法,主要是看动词所表示的行为是主语发出的,还是由主语使宾语发出的。如果是后者,便是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的动词,有时还带两个宾语。例如:

①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左传·隐公元年》)

② 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宣公二年》)

③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上三例中的“生”“饮”“负”是三个使动用法的动词,前一个宾语“民”“赵盾”“秦”是行为的发出者;后一个宾语“心”“酒”“曲”则是行为的对象。三句的意思分别是:“不要使百姓生出异心”,“让赵盾饮酒”,“使秦国背上理曲(的罪名)”。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使动,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文言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例如:

①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②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公孙丑下》)

③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告子下》)

④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赵策》)

⑤ 人洁己以进。(《论语·述而》)

⑥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论》)

前四例的形容词“弱”“固”“苦”“劳”“尊”,后面都带有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做宾语;例⑤形容词“洁”,不仅后面有代词宾语,而且靠连词“以”与动词“进”连接;例⑥形容词“贫”位于助动词之后。它们都转化为动词,但又不是陈述主语的,而是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我们可以按照前面所说的公式,把它们改成兼语结构来理解:“弱秦”即“使秦弱”,“苦其心志”即“使其心志忧苦”,“劳其筋骨”即“使其筋骨劳倦”,“洁己”即“使自己洁净”。当然,翻译成白话不必拘泥,可以适当灵活些。譬如“弱秦”可译为“削弱秦国”,“固国”可译为“巩固国家”,“强本”可译为“加强农业生产”。

形容词一般用作描写句的谓语,而且是不能带宾语的。当形容词带上了宾语,就不再起描写作用,而是用来陈述主语的变化,并且有可能是使动用法。因此,形容词后边是否带有宾语,能帮助我们判断这个形容词是否转化。不过,形容词用作使动,它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这就要根据上下文意来识别了。如例⑥“贫”,后面没有带宾语,根据文意,尤其是与下文“不能使之富”对比,就可以肯定“不能贫”即“不能使之贫”。

3. 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是使得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或者使宾语施行这个名词临时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名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中偶或见到。例如:

① 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

②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晋世家》)

③ 楚将宗觚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韩非子·问田》)

④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⑤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织而衣之也。(晁错《论贵粟疏》)

⑥ 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史记·苏秦列传》)

⑦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前三例的名词“吴王”“国”“将”“相”用作使动,是使后面的宾语变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意思分别是:“使我做吴王”“使异姓成为国家”“使宗觚为将”“使冯离为相”。例④、⑤名词“肉”“衣”用作使动,是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临时所表示的变化结果,意思分别是:“使骨头长肉”“让他们穿衣”。后二例方位名词“东”“先”“后”用作使动,是使得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东苏子”即“使苏子往东去”,“先国家之急”即“把国家之急放在前面”,“后私仇”即“把私仇放在后面”。

名词用作使动,一般带有宾语。不过有时宾语可以省略,这就要凭靠上下文意加以识别。例如:

⑧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论》)

⑨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新序·节士》)

以上句中的“病”“臣”“友”之后没有出现宾语,但它们前面都有助动词,再仔细体会文意,就知道已转化为动词,并且不是表示主语的行为。例⑧“天不能病”,与下文“天不能使之全”对比,意即“天不能使之患病”。例⑨“臣”即“臣之”,“友”即“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他为臣”和“不能使他为友”。

三、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文言里有一种含有“认为”意义的动词,如“以……为”“以为”等。这种动词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在主观上对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所认定,如“广数自请行,上以为老,不许”(《汉书·李广传》),“仲尼以文王为智也,不亦过乎”(《韩非子·难一》)。本节所说的意动用法,不是指这种意动词,而是指用一般的形容词、名词来表示“以为”意义。由意动用法形成的述宾结构也可以改成兼语结构。假定用“某”代表意动用法的词语,用“宾”代表宾语,那么

某+宾=以+宾+为+某

可见,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实际上也是以述宾结构的形式来表达兼语式的内容。翻译成白话,可以按“认为什么(谁)怎么样”,“认为什么(谁)是什么”或“把什么(谁)当作什么”的格式来对译。

1.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②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后汉书·张衡传》)

③ 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新序·杂事》)

④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左传·成公二年》)

前三例的形容词“老”“奇”“远”,后面有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做宾语,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都用作意动。我们可以根据前面所列的公式,把它们改成兼语结构来解释:“老之”即“以他为老”,“奇其才”即“以其才为奇”,“不远千里之外”即“不以千里之外为远”。至于例④,“难”的宾语“以死免其君”是一个复杂的词组,说的是一件事,全句是说“人家不把用死来使其国君免祸看成难事”。

形容词用作意动,也有宾语省略的情况。例如:

⑤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柳宗元《捕蛇者说》)

形容词“毒”后面没有出现宾语,但从结构形式与上下文意上可以分析出,“毒”之后省略了代词宾语,“安敢毒”即“安敢以之为毒”。如果再联系上文“若毒之乎”的问句,就更清楚了。

形容词的转化,既有使动用法,又有意动用法,当如何识别呢?试比较下列两组例句:

①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劝学》)

②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

③ 古之为治者,将以愚民。(《老子》)

④ 人主自智而愚人。(《吕氏春秋·知度》)

以上两组例句各有一个同样的形容词,究竟属于哪一种用法,形式上没有什么标志,只有根据上下文意的分析来判定。例①的“美其身”和例③的“愚民”,说的是主语使宾语怎样的客观行动,是使动用法;例②的“美我”和例④的“愚人”,说的是主语认为宾语如何的主观看法,是意动用法。

2. 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句中主语所代表的人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

① 子产曰:“不如闻而药之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② 友风而子雨。(《荀子·云赋》)

③ 今公子乃自骄而功之。(《史记·信陵君列传》)

④ 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⑤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

以上例句的名词“药”“友”“子”“功”“师”“宾客”,都处于述语的位置,后面带有代词或名词做宾语,在意义上都是表示当事人认为宾语就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药之”即“以之为良药”,“友风而子雨”即“以风为友,而以雨为子”,“功之”即“以之为己功”,“师之”即“以之为师”,“宾客其父”即“以其父为宾客”。

这里应该指出,名词既可以转化为一般动词,也可以转化为使动和意动,转化后往往都带有宾语,在形式上没有什么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我们就得根据上下文意仔细辨认。例如:

① 大王当王关中。(《史记·淮阴侯列传》)

②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史记·项羽本纪》)

③ 君放不归,人将君之。(《新序·杂事》)

④ 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曾国藩《原才》)

⑤ 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以上前两例中的“王”和后三例中的“君”,都与它们后面的名词或代词构成述宾关系,因而转化为动词。它们在形式上看不出有何区别,但是含义不同:例①、③是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王关中”是“在关中称王”,“君之”是“为之君”;例②、④是名词的使动用法,“王我”即“使我为王”,“君之”即“使我为君”;例⑤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君君”则是“以君为君”。显然,只要通过上下文意的仔细分析,是不难辨别的。

四、 数词用作动词

数词一般用来表示事物的数量或动作行为的数量。表示事物数量的数词,在句中修饰名词或陈述主语;表示动作行为数量的数词,在句中修饰动词。数词在一定的语境里也常转化为动词,表示某种行为。数词用作动词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作一般动词,二是用作使动。前者例如:

① 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左传·昭公三年》)

②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③ 昔桀杀关龙逢,而纣杀王子比干,今君虽杀臣之身以三之,可也。(《韩非子·十过》)

④ 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例①“参”即“三”,后面带有“其力”做宾语,“参”便转化为动词,意思是“分其力为三等份”。例②“四”之前有副词“将”,用作动词是“并列为四”的意思。例③“三”,后有代词“之”与它构成述宾关系,前有连词“以”与述宾词组“杀臣之身”连接,因而转化为动词,意思是“与他们并列为三”。例④前一分句“六王毕”是动词做谓语的陈述句,后一分句中的数词“一”用作谓语,自然不是表示主语的数量的,而是用作动词,表达“统一”的意思。

数词用为使动的,例如:

①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卫风·氓》)

②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诗·秦风·黄鸟》)

③ 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宋史·文天祥传》)

以上各例中的数词,与后面的名词性词组构成述宾关系,因而转化为动词;但是与前面四例不同,它们用作动词,不是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施行这个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使宾语施行这个动作行为。所谓“二三其德”,即“使其德忽二忽三”,意思是“使其心意变化不定”;所谓“人百其身”,联系前几句,意思是“人人使其身死一百次”;所谓“二其心”,意即“使其心不专一”。

五、 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

在句子里,动词、形容词经常用作谓语以陈述主语。不过在一定的语境中,动词、形容词也转化用作名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地位。这时,动词不再表示动作行为,形容词不再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而是分别表示与其行为有关的或具有那种性状的人或事物。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也有几种格式可以帮助我们识别。

1. 动词、形容词位于名词、数词、代词或形容词之后,受其修饰或限制时,这个动词和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例如:

① 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左传·昭公三年》)

②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徐宏祖《游黄山记》)

④ 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白居易《重赋》)

⑤ 四美具,二难并。(王勃《滕王阁序》)

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例①动词“聚”处于名词之后,跟它构成偏正词组,在句中做主语,“聚”即指“聚敛的财物”。例②动词“废”处于数词之后,跟它构成偏正词组,在句中做主语,意指“废弛的事业”。例③动词“览”处于形容词之后,跟前边的词语构成偏正词组,做动词“当”的宾语,即转化为“景观”。例④形容词“暖”位于方位词组“身上”之后,构成偏正词组,做动词“夺”的宾语,“暖”即转化为抽象名词“温暖”。例⑤形容词“美”和“难”都位于数词之后,构成偏正词组,在句中做主语,“美”指“美好的事物”,“难”指“难遇的事情”。例⑥第二个形容词“老”位于代词之后,构成偏正词组,做第一个意动用法的“老”的宾语,“吾老”意指“我的老人(父母)”

2. 动词、形容词位于代词“其”和助词“之”的后面,跟前边的词语构成偏正词组,这个动词和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例如:

①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

②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说》)

④ 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

⑤ 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孟子·告子上》)

例①动词“继”与代词“其”构成偏正词组,在句中做主语,“继”指“继承人”;例②动词“观”处于“之”后,跟前边的三个形容词构成偏正词组,在句子里做主语,“观”即“景观”;例③动词“出”和“入”,分别跟“其地”“其庐”构成偏正词组,处于动词之后做宾语,“出”指“出产的物品”,“入”指“收入的东西”;例④形容词“愚”处于“其”之后,构成偏正词组,在句子里做主语,“愚”是指“愚蠢的一面”;例⑤两个形容词“白”,分别与“白马”和“白人”构成偏正词组,前者做主语,后者做介词“于”的宾语,“白”指“白色”。

3. 动词、形容词位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构成述宾关系或介宾词组时,这个动词、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例如:

① 赵氏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②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晁错《论贵粟疏》)

③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④ 义不杀少而杀众。(《墨子·公输》)

⑤ 公子自知以毁废。(《史记·魏公子列传》)

⑥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以上前二例的动词“救”“往”“来”“死”分别处于另一动词之后,相互间构成述宾关系,在句子里做谓语,“救”指“救兵”,“往”“来”指“往来的客人”,“死”指“死者”。例③、④的形容词“坚”“锐”“少”“众”都处于动词之后,相互间也构成述宾关系,在句子里做谓语,“坚”指“坚甲”,“锐”指“锐器”,“少”指“少数人”,“众”指“多数人”。例⑤动词“毁”位于介词“以”字之后,构成介宾词组,“毁”指“谤言”。例⑥形容词“勤”位于介词“于”之后,也构成介宾词组,“勤”即指“勤奋的行为”。

4. 动词、形容词位于另一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在句子里做主语时,这个动词、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例如:

①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② 正恐一旦变作,祸且不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③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④ 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孟子·梁惠王上》)

例①动词“学”位于动词性词组之前,用作主语,表示“学习”这件事。例②“变”位于动词“作”之前,用作主语,指“变乱”。例③形容词“小”和“大”都处于动词之前,用作主语,分别指“小问题”和“大问题”。例④“寡”和“弱”处于动词性词组之前,也都用作主语,分别表示“人口少的国家”和“力量弱的国家”。

六、 名词、动词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直接用在动词前面做状语。而在文言里,名词的用法比较灵活,往往可以直接修饰动词,在句子里做状语。名词用作状语有四种情况,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1. 表示比喻。这是用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例如:

①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② 其后秦稍蚕食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③ 天下云集而响应。(贾谊《过秦论》)

上举三例的名词“人”“蚕”“云”“响”,都直接放在动词之前,是用比喻的方式来修饰其后边的动词。这种情况,可以在用作状语的名词之前加个“如”来理解,一般可以翻译为“像……一样地”。如例③,即可翻译作“像云彩一样地聚集”和“像回声一样地呼应”。

2. 表示对待人或物的态度。这是用对待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来对待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①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②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③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荀子·天论》)

上举三例里的名词“虏”“兄”“物”,都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表示按照什么态度来对待宾语。前二例表示对人的态度,后一例表示对物(“天”)的态度。这种格式可以有两种翻译法,如例①,既可翻译为“像对待俘虏那样使用它的人民”,也可翻译为“把它的人民当作俘虏来使唤”。

3. 表示处所。表示处所的名词,一般要借助介词“于”,并同它构成介宾词组放在动词的后边。如果表示处所的名词直接处于动词之前,那就是名词的灵活运用。例如:

①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资治通鉴·汉纪·建安十三年》)

③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上举三例的名词“廷”“水陆”“外”,都是直接用来表示行为发生的处所的,可以在这种用法的名词前加介词“于”来理解,但不能认为是省略了介词。在文言里,由“于”组成的表示处所的介宾词组一般只放在动词之后,如例①只能说成“见相如于廷”,不能说成“于廷见相如”。这种用法,例①可翻译为“在朝廷上”,例②可翻译为“从水路和陆路”,例③可翻译为“到外地”。

4. 表示工具或依据。表示工具、方式或依据的名词,一般要借助介词“以”,并同它构成介宾词组放在动词的前面或后边。如果这种用法的名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那也是名词用作状语。例如:

①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史记·魏公子列传》)

②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

③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④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举前二例里的名词“椎”“船”是直接用来表示行为的工具,可加“用”来理解和翻译;后二例的名词“法”“其势”是表示行为的依据,可加“根据”或“按照”来翻译。尤其是后二例,句子的主语承前省略,不可误把名词“法”和“其势”当作主语。例③的主语是“(陈涉)他们”,例④的主语是“两虎”,“法”和“其势”在句中只做状语。

前面说的是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情况,下面说一说时间名词“岁”“月”“日”“时”用作状语的特定意义,即不同于平时的意义。

第一,“岁”“月”“日”位于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面,有“岁岁”(每年)、“月月”(每月)、“日日”(每天)的意思,即表示行动的频数或经常。例如:

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② 汉皆已入彭城,日置酒高会。(《史记·项羽本纪》)

第二,“日”位于表示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当“逐日”(“一天天地”)讲,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例如:

① 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史记·田单列传》)

② 日割月削,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日,逐日。月,逐月。

第三,“日”用在句首主语的前边,当“往日”讲,用来追溯过去。例如:

① 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田。(《左传·昭公七年》)——君,指晋平公。州,地名。

② 日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左传·昭公十六年》)——起,韩起。环,玉环。

第四,“时”用于句首或动词之前,有时表示“当时”,有时表示“按时”。例如:

① 时大风雪,旌旗裂。(《资治通鉴·唐纪·元和十二年》)

② 谨食之,时而献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上说的四种用法的含义,都不是现代汉语单个的时间名词“年”“月”“日”“时”所能有的,阅读文言文时应该注意。

至于动词做状语,这个动词就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行动的方式。在文言里,动词直接做状语的情况不多见,一般限于不及物动词。翻译时,要在用作状语的动词后加上助词“着”。例如:

①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虞常生得。(《汉书·苏武传》)

② 永之人争奔走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 儿惧,啼告母。(《聊斋志异·促织》)

“生得”即“活着抓获”,“争奔走”即“争着奔走”,“啼告”即“哭着告诉”。

可是,在做状语的动词之后用连词“而”或“以”同谓语动词相连接的情况,却比较多。例如:

① 子路拱而立。(《论语·微子》)

②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史记·项羽本纪》)

③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战国策·燕策》)

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出师表》)

前二例都是动词做状语,后面用连词“而”,“拱”即“拱着手”,“立”即“站着”。例③是动词性词组做状语,后面有连词“而”和“以”,“倚柱”即“靠着柱子”,“箕踞”即“像簸箕似的盘腿坐着”。这四个动词状语都是表示行动的方式。而例④是表示行为发生的时间,“临崩”即“临死之时”。

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做状语,在形式上与连动式一样,但意义不同。连动式是表示一先一后相继发生的动作行为,不分主次;而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做状语,则是修饰谓语动词的,有主次之分。这需要读者细玩文意,加以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