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实词转化的类别与格式
实词转化,在文言里是一种比较普遍而又复杂的语言现象。为了便于掌握,下面分类论述。
一、 名词、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形容词在一定的语言结构里表示动作的意义,获得了一般动词的功能,就转化为一般动词了。这里说的一般动词,是同后面要说的使动词、意动词相对待、相区别而言的。
实词的转化,都是在一定的结构关系中显示出来的。因此要从结构着眼,重点介绍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几种格局。其他几种转化现象可以依此类推而加以识别。
1. 某个名词位于代词、另一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构成述宾关系时,这个名词转化为动词。例如:
① 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二年》)
② 父老曰:“履我。”(《史记·留侯世家》)
③ 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④ 骐骥之衰也,驽马先之。(《战国策·齐策》)
2. 某个名词处于助动词或副词之后,受助动词或副词修饰,这个名词转化为动词。例如:
①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② 今京不度,非制也。(《左传·隐公元年》)
③ 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 江水又东。(《水经注·江水》)
3. 某个名词位于介宾词组之前,构成述补关系,这个名词转化为动词。例如:
① 孟子馆于上宫。(《孟子·滕文公下》)
② 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商君列传》)
③ 勇士入其大门,则无人门焉者。(《公羊传·宣公六年》)
4. 某个名词前面或后面有连词“而”字,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连接,这个名词转化为动词。例如:
① 夫子式而听之。(《礼记·檀弓下》)
②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燕策》)
③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子列传》)
5. 某个名词处于助词“者”字之前或“所”字之后,这个名词转化为动词。例如:
①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
②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③ 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苏洵《易论》)
6. 在叙述句中,某个名词处于另一名词之后而构成主谓关系,或者单独处于谓语的位置上,这个名词转化为动词。例如:
① 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战国策·秦策》)
② 五年冬十月,雷。桃李华。枣实。(《汉书·惠帝纪》)
③ 欲与楚者右,欲与吴者左!(《左传·哀公元年》)
④ 晋师三日馆,谷。(《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上面所介绍的名词转化为一般动词的六种格局,能够帮助我们去识别一个名词在句子里是否用为动词。我们分项介绍是为了便于说明,其实在具体的句子里,往往是几种情况错综出现的。譬如第一种格式中例①“肘”字,前有副词“皆”,后有代词“之”;第二种格式中例③“甲”字,前有副词“悉”,后有连词“而”;第四种格式例②“白衣冠”,前有副词“皆”,后有连词“以”。可见,根据名词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的词跟它构成的句法关系,识别某个词是否转化,一般说来是不怎么困难的。
形容词转化为一般动词并不多见。例如:
①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列传》)——短屈原,说屈原的坏话。
② 山多石,少土。(姚鼐《登泰山记》)
③ 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孟子·万章下》)——宽,变得宽博。敦,变得敦厚。
以上三例用作谓语的形容词,都不是用来描写主语,而是用来陈述主语所表示的事物的存在和变化的,应该做动词解释才贴切。如例②的“多”是“有很多”,“少”是“缺少”“很少有”的意思。
二、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里有一种含有使令意义的使动词,如“使、致、令、命”等。这种动词带上宾语,表示使得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所行动或变化,如“夫差使人立于庭”(《左传》)、“臣能令君胜”(《史记》)。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兼语式”句子。这一节论述的使动用法,不是指使令动词,而是指用一般的动词、形容词、名词来表示使令意义。由使动用法形成的述宾结构都可以改成兼语结构。如果用“某”代表使动用法的词语,用“宾”代表宾语,那么:
某+宾=使+宾+某
1. 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得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例如:
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隐公元年》)——惊姜氏=使姜氏惊。
②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亡郑=使郑国亡。
③ 然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史记·魏公子列传》)——立公子车骑市中=使公子车骑立市中。
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汉书·苏武传》)——降之=使之降。
⑤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止,使之留下。食之,使之食。见,使之见。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们以使动用法出现在句中的时候,也就能带宾语了。反过来说,不及物动词在句中带有宾语,就很有可能是使动用法。因此,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比较容易识别。不过,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有时它的宾语省略了,我们就要从上下文的意思来识别。试比较下列句子:
⑥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⑦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同上)
⑧ 公子率五国之兵。……走蒙骜。(《史记·魏公子列传》)
⑨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治通鉴·汉纪·建安十三年》)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带有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什么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一般用法的及物动词,它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施行的,是宾语所承受的;而使动用法的及物动词,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施行的,也不是宾语所承受的,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使宾语施行这种动作。如上引例④“降”,不是主语“单于”“降”,而是“单于”要“他(苏武)”“降”。又例⑤“食”,不是主语“丈人”(句中省略了)“食”,而是“丈人”让“他(子路)”“食”。再比较下列句子:
① 未尝君之羹。(《左传·隐公元年》)
② 尝人,人死;尝狗,狗死。(《吕氏春秋》)
③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 其巫,老女子也,从弟子女十人所。(《史记·滑稽列传》)
使动用法的动词,有时还带两个宾语。例如:
①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左传·隐公元年》)
② 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宣公二年》)
③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使动,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文言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例如:
①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②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公孙丑下》)
③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告子下》)
④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赵策》)
⑤ 人洁己以进。(《论语·述而》)
⑥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论》)
形容词一般用作描写句的谓语,而且是不能带宾语的。当形容词带上了宾语,就不再起描写作用,而是用来陈述主语的变化,并且有可能是使动用法。因此,形容词后边是否带有宾语,能帮助我们判断这个形容词是否转化。不过,形容词用作使动,它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这就要根据上下文意来识别了。如例⑥“贫”,后面没有带宾语,根据文意,尤其是与下文“不能使之富”对比,就可以肯定“不能贫”即“不能使之贫”。
3. 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是使得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或者使宾语施行这个名词临时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名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中偶或见到。例如:
① 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
②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晋世家》)
③ 楚将宗觚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韩非子·问田》)
④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⑤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织而衣之也。(晁错《论贵粟疏》)
⑥ 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史记·苏秦列传》)
⑦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名词用作使动,一般带有宾语。不过有时宾语可以省略,这就要凭靠上下文意加以识别。例如:
⑧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论》)
⑨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新序·节士》)
三、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文言里有一种含有“认为”意义的动词,如“以……为”“以为”等。这种动词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在主观上对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所认定,如“广数自请行,上以为老,不许”(《汉书·李广传》),“仲尼以文王为智也,不亦过乎”(《韩非子·难一》)。本节所说的意动用法,不是指这种意动词,而是指用一般的形容词、名词来表示“以为”意义。由意动用法形成的述宾结构也可以改成兼语结构。假定用“某”代表意动用法的词语,用“宾”代表宾语,那么
某+宾=以+宾+为+某
1.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②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后汉书·张衡传》)
③ 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新序·杂事》)
④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左传·成公二年》)
形容词用作意动,也有宾语省略的情况。例如:
⑤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柳宗元《捕蛇者说》)
形容词的转化,既有使动用法,又有意动用法,当如何识别呢?试比较下列两组例句:
①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劝学》)
②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
③ 古之为治者,将以愚民。(《老子》)
④ 人主自智而愚人。(《吕氏春秋·知度》)
2. 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句中主语所代表的人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
① 子产曰:“不如闻而药之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② 友风而子雨。(《荀子·云赋》)
③ 今公子乃自骄而功之。(《史记·信陵君列传》)
④ 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⑤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
这里应该指出,名词既可以转化为一般动词,也可以转化为使动和意动,转化后往往都带有宾语,在形式上没有什么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我们就得根据上下文意仔细辨认。例如:
① 大王当王关中。(《史记·淮阴侯列传》)
②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史记·项羽本纪》)
③ 君放不归,人将君之。(《新序·杂事》)
④ 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曾国藩《原才》)
⑤ 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四、 数词用作动词
数词一般用来表示事物的数量或动作行为的数量。表示事物数量的数词,在句中修饰名词或陈述主语;表示动作行为数量的数词,在句中修饰动词。数词在一定的语境里也常转化为动词,表示某种行为。数词用作动词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作一般动词,二是用作使动。前者例如:
① 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左传·昭公三年》)
②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③ 昔桀杀关龙逢,而纣杀王子比干,今君虽杀臣之身以三之,可也。(《韩非子·十过》)
④ 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数词用为使动的,例如:
①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卫风·氓》)
②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诗·秦风·黄鸟》)
③ 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宋史·文天祥传》)
五、 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
在句子里,动词、形容词经常用作谓语以陈述主语。不过在一定的语境中,动词、形容词也转化用作名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地位。这时,动词不再表示动作行为,形容词不再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而是分别表示与其行为有关的或具有那种性状的人或事物。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也有几种格式可以帮助我们识别。
1. 动词、形容词位于名词、数词、代词或形容词之后,受其修饰或限制时,这个动词和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例如:
① 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左传·昭公三年》)
②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徐宏祖《游黄山记》)
④ 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白居易《重赋》)
⑤ 四美具,二难并。(王勃《滕王阁序》)
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2. 动词、形容词位于代词“其”和助词“之”的后面,跟前边的词语构成偏正词组,这个动词和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例如:
①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
②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说》)
④ 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
⑤ 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孟子·告子上》)
3. 动词、形容词位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构成述宾关系或介宾词组时,这个动词、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例如:
① 赵氏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②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晁错《论贵粟疏》)
③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④ 义不杀少而杀众。(《墨子·公输》)
⑤ 公子自知以毁废。(《史记·魏公子列传》)
⑥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4. 动词、形容词位于另一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在句子里做主语时,这个动词、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例如:
①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② 正恐一旦变作,祸且不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③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④ 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孟子·梁惠王上》)
六、 名词、动词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直接用在动词前面做状语。而在文言里,名词的用法比较灵活,往往可以直接修饰动词,在句子里做状语。名词用作状语有四种情况,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1. 表示比喻。这是用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例如:
①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② 其后秦稍蚕食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③ 天下云集而响应。(贾谊《过秦论》)
2. 表示对待人或物的态度。这是用对待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来对待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①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②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③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荀子·天论》)
3. 表示处所。表示处所的名词,一般要借助介词“于”,并同它构成介宾词组放在动词的后边。如果表示处所的名词直接处于动词之前,那就是名词的灵活运用。例如:
①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资治通鉴·汉纪·建安十三年》)
③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4. 表示工具或依据。表示工具、方式或依据的名词,一般要借助介词“以”,并同它构成介宾词组放在动词的前面或后边。如果这种用法的名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那也是名词用作状语。例如:
①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史记·魏公子列传》)
②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
③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④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前面说的是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情况,下面说一说时间名词“岁”“月”“日”“时”用作状语的特定意义,即不同于平时的意义。
第一,“岁”“月”“日”位于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面,有“岁岁”(每年)、“月月”(每月)、“日日”(每天)的意思,即表示行动的频数或经常。例如:
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② 汉皆已入彭城,日置酒高会。(《史记·项羽本纪》)
第二,“日”位于表示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当“逐日”(“一天天地”)讲,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例如:
① 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史记·田单列传》)
② 日割月削,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日,逐日。月,逐月。
第三,“日”用在句首主语的前边,当“往日”讲,用来追溯过去。例如:
① 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田。(《左传·昭公七年》)——君,指晋平公。州,地名。
② 日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左传·昭公十六年》)——起,韩起。环,玉环。
第四,“时”用于句首或动词之前,有时表示“当时”,有时表示“按时”。例如:
① 时大风雪,旌旗裂。(《资治通鉴·唐纪·元和十二年》)
② 谨食之,时而献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至于动词做状语,这个动词就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行动的方式。在文言里,动词直接做状语的情况不多见,一般限于不及物动词。翻译时,要在用作状语的动词后加上助词“着”。例如:
①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虞常生得。(《汉书·苏武传》)
② 永之人争奔走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 儿惧,啼告母。(《聊斋志异·促织》)
可是,在做状语的动词之后用连词“而”或“以”同谓语动词相连接的情况,却比较多。例如:
① 子路拱而立。(《论语·微子》)
②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史记·项羽本纪》)
③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战国策·燕策》)
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出师表》)
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做状语,在形式上与连动式一样,但意义不同。连动式是表示一先一后相继发生的动作行为,不分主次;而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做状语,则是修饰谓语动词的,有主次之分。这需要读者细玩文意,加以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