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软实力与国家形象的相互作用
(一)国家形象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软实力要发挥作用,国家本身需要具备相对强大和丰富的资源,具有吸引别国、赢得别国认同和支持的基础。国家资源越丰富,拥有的软实力才有可能越强大,国家形象就是重要的资源之一。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家形象是国家实力的综合反映,它反映的是国内和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的领土、政权、制度、文化、价值、利益、身份和权力等的认同和信任程度。信任度越高,国家可能获得的支持就越大,国家的吸引力、动员力——即软实力就越强,国家的政策、意志就越容易实现,并有利于国家利益的维护,反之则不利于国家意志和政策的实现及国家利益的维护。
国家形象是衡量一国软实力大小的重要指标,表现为一个国家的国际信誉、国际威望、国际吸引力和动员力等,因而是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所以发展软实力的关键是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如果一个国家的形象没有被受众国认知和喜爱,那它产生吸引力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国家形象一旦相对稳定,国家就获得了一种信誉资源或声望资本,在媒体渠道推广国家的正面形象,国家的国际吸引力和动员力也会增强,是软实力的重要实现手段。
(二)国家形象需要借助软实力进行传播
运用软实力可以改善国家形象,为国家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国家形象体现的是一种国际声誉和国际认同,是一个国家与国际社会互动的结果,而不是一种仅仅发自于国家主观的塑造。一个国家自我认知的国家形象与国际社会所认知的国家形象有时存在较大差异,这时就需要运用软实力,在国际社会的交往和互动过程中通过沟通、交流、对话、劝说、引导等方式,了解和认清相互间在对方眼中的形象与身份,及时调整对本国和其他国家的评价、看法,纠正错误的认识和判断,缩小与国际社会间的认知差异。摩根索指出,“一个国家的威望很像是银行的信用。一间银行拥有大量可靠资本及许多成功的记录,就能承受小的和屡屡失败的银行所不能承受的东西。它的为人所知的实力令其在失利时依然保持它的地位。”[28]运用软实力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各种资源的软运用来传播国家形象、展开魅力攻势,提高本国的国际威望,树立符合本国利益的国家形象,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防止出现决策失误,使国家利益免遭重大损失。
软实力资源包括文化、政治、体育、旅游等诸多因素,这些方面彼此联系,相互作用,都不同程度地对一国的国家形象产生影响。政治和文化对国家形象的影响尤其明显。“权力的内容和对权力的运用方式取决于政治和文化环境”[29],一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观从根本上决定着国家的政治形象和软实力的导向,而文化则是一国形象能否产生吸引力的首要因素。各种资源在软实力的框架下充分整合,国家形象才能在此基础上得到有效的塑造和广泛的传播。
(三)软实力的广度超过了国家形象
软实力那种“能让其他人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的能力,并不仅仅来自良好的国家形象所产生的吸引力,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世界里,软实力需要频繁密切的交流沟通、理解信任、互利合作等才能加强,可以说,软实力的广度超过了国家形象。国家形象良好,只是表明其具备了能否形成软实力的必要条件,并不代表必然形成软实力。国家形象是吸引力的静态展现,而软实力是争取控制权的主动的方式。如果主体本身并不积极追求那种“让其他人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的能力,那么良好的形象就不能发展为一种国家实力。例如瑞士、丹麦、瑞典等国,虽然它们的国家形象美誉度位居世界前列,但对地区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影响不大,因此在世界上的软实力相对较小,而美国、法国、英国等大国则在国际事务中具有相对较大的影响力和发言权。
按照约瑟夫·奈的观点,软实力还可以通过国家形象推广以外的方式得到加强,最直接的层面是日常沟通,包括解释内政外交决策的背景情况以及危机处理,这一层面的实施者主要是国家的政府官员,其内容涉及一些日常的、具体的事件。第二层面是战略沟通,这一层面突出的是主题活动,在一段时间内规划具有象征意义的活动,以强化中心主题或者推行政府的特定政策。第三层面是通过奖学金、交流、培训、研讨会、会议和媒体渠道来与关键人物发展多年持久的关系。
[1] 〔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李晖等译,海南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2] 〔美〕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军事谊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25页。
[3] 〔美〕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7、107页。
[4] 〔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李晖等译,海南出版社2008年版,第106页。
[5] 〔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郑志国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6] 〔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7] 〔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李晖等译,海南出版社2008年版,第139页。
[8] 黄硕风:《综合国力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3—64页。
[9] 阎学通:《从和谐世界看中国软实力》,《环球时报》2005年12月16日。
[10] 《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9月18日第7版。阮宗泽:《软实力与硬实力》,《人民日报》2004年2月13日,第7版。硕风:《综合国力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165页。
[11] 阎学通:《软实力的核心是政治实力》,《环球时报》2007年5月29日。
[12] 〔美〕詹姆斯·特劳布:《新的硬软实力》,美国《纽约时报杂志》周刊2005年1月30日。
[13] 郭树勇:《大国成长的逻辑:西方大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社会学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0页。
[14] Joshua Kurlantzick,China Buys The Soft Sell//The Washington Post,13 Oct.2006.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06/10/13/AR2006101301401.html.
[15] 张国祚:《软实力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12日。
[16] 郭树勇:《论大国成长中的国家形象》,《国际论坛》2005年第11期。
[17]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526页。
[18] 管文虎主编:《国家形象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
[19] K.E.Bouding,“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Source: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Vol.3,No.2(Jun.,1959),pp.120-131,http://www.docin.com/p-2052 99099.html.
[20] 〔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李晖等译,海南出版社2008年版,第96、101页。
[21] 〔美〕罗伯特·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觉》,秦亚青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22] Simon Anholt,Competitive Identity:The Brand Management for Nations,Cities and Regions,New York:Palgrave Macmilan,2007,pp.2,14,http://www.doc88.com/p-80192252725.html.
[23] 刘继南主编:《国际传播——现代传播论文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24] 李寿源:《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大众传媒的独特风景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305页。
[25] 张昆:《国家形象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 管文虎:《国家形象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27] 〔美〕乔舒亚·库珀·雷默等:《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沈晓雷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0页。
[28] 〔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李晖等译,海南出版社2008年版,第106页。
[29] 〔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李晖等译,海南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