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转型国家的农村教育发展的研究:以波兰、俄罗斯、罗马尼亚和乌克兰四国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波兰的国家概况

一 地理位置和国家行政

波兰,国名波兰共和国,地处欧洲中部,西与德国为邻,南与捷克、斯洛伐克接壤,东邻俄罗斯、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北濒波罗的海,海岸线长528公里,[1]全境属于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温带阔叶林气候,一月份平均气温为-5℃—-1℃,七月份平均气温为17℃—19℃。其国土面积为31.2685万公里,人口约3812.5万人(截至2006年12月31日统计数据),其中波兰族约占98%,[2]此外还有德意志、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立陶宛、犹太等少数民族。其官方语言为波兰语,全国约90%的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波兰的首都为华沙,人口约为170.2万人。[3]

波兰国家起源于西斯拉夫人中的波兰、维斯瓦、西里西亚、东坡美拉尼亚、马佐维亚等部落的联盟。公元9、10世纪建立封建王朝,14、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18世纪下半叶开始衰落。[4]1772年、1773年和1795年三次被沙俄、普鲁士、奥匈帝国瓜分,1918年11月11日恢复独立。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后建立波兰共和国,后改名为波兰人民共和国。波兰统一工人党(共产党)执政40余年。1980年,反政府组织——团结工会组织全国大罢工,波兰当局1981年12月至1983年7月实行战时状态,宣布团结工会为非法组织。1989年4月,议会通过了团结工会合法化和实行议会民主等决议。团结工会在当年6月提前举行的议会大选中获胜,成立了以其为主体的政府。12月29日,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并且将5月3日定为国庆日。[5]

1997年4月,波兰国民大会通过新宪法,新宪法于1997年10月生效,新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和以社会市场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6]新宪法规定:众议院和参议院拥有立法权,总统和政府拥有执法权,法院和法庭行使司法权;波兰经济体制的基础为经济自由化、私有制等原则;波兰武装力量在国家政治事务中保持中立。根据新宪法,如总统否决了议会或者政府提交的议案,议会可以以3/5的多数否决总统的决定。波兰全国行政划分为16个省、308个县、2489个乡。[7]目前已注册登记的政党有200余个,其中有影响的政党包括公民纲领党、农民党、法律与公正党、民主左派联盟党等,当然还包括波兰社会民主党、民主党、自卫党以及波兰家庭联盟党等。[8]2007年10月21日,波兰提前举行议会大会,公民纲领党获胜,并与农民党联合组阁,11月16日,波兰新政府宣誓就职,公民纲领党主席图斯克出任总理,新政府宣布奉行向弱势群体倾斜、提高工薪阶层工资、改善医疗制度等亲民施政纲领。

二 资源和产业结构

经济方面,波兰属于中等发达国家,1989年剧变后,“休克疗法”使经济一度下滑。1992年起经济止跌回升,成为中东欧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加入欧盟后,其经济快速增长,但面临公共财政赤字持续增加、劳动人口大量流失、失业率较高等问题。2007年波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6.5%,吸引外资190亿欧元,[9]为中东欧地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目前,波兰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波兰的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硫黄、铜、锌、铅、铝、银等,2005年硬煤储备量为433.21亿吨,褐煤为137.24亿吨,硫黄为5.25亿吨,铜为16.03亿吨。2007年其森林面积940.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0.1%。[10]

产业结构方面,波兰是个农业大国,其农业发展在整个国家的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例。2006年农业用地1909.9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5公顷。2006年其农村人口为147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38.7%。在2006年,其农业总产值按现行价格计算为649.06亿兹罗提(约合209.2亿美元)。[11]同时,波兰的工业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006年其工业总产值达到2339.67亿兹罗提(约合754.12亿美元),占GDP的22.1%。工业部门从业人员298.1万人,占就业总数的22.8%。[12]近几年其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表1-1所示:

表1-1 2004—2006年波兰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与此同时,波兰的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空中运输、管道运输等)、财政金融业、对外贸易等产业也处于稳定的发展进程中,这对于波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繁荣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下面通过表1-2和表1-3分别列出波兰近几年内财政金融和对外贸易的情况:

表1-2 1998—2006年波兰国家财政收支状况

截至2006年年底,波兰外债总额为1695.7亿美元,外汇储备485亿美元。[13]

表1-3 2004—2006年波兰进出口情况

其中,2006年主要贸易合作伙伴占波兰外贸总额的比例如表1-4所示:

表1-4 2006年各国占波兰外贸的比例

三 文化教育

在文化教育方面,波兰自1999年9月1日起,实行了新的教育体制。新体制分为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高等教育一般为四年或者五年。[14]2006年普通教育经费和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分别为21.35亿和99.43亿兹罗提,分别占财政预算的1%和4.5%。[15]著名的高等学府有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创办于1364年)、华沙大学(创办于1816年)、波兹南密茨凯维奇大学(创办于1919年)、华沙工业大学等。

表1-5 2006—2007学年各级学校、学生、教师数

此外,波兰的新闻出版业也相对较发达,2006年年底全国出版发行的报纸杂志约6759种,其中主要报刊有:《选举报》,平时日发行量43万份,节假日发行量52万份;《日报》,平时日发行量16.3万份,节假日发行量约18万份;《共和国报》,平时日发行量16.1万份,节假日发行量约20万份。除此之外,还有《论坛报》、《政治周刊》、《新闻周刊》等。[16]

波兰国家主要的通讯社有波兰通讯社(PAP)。国家主要电台和电视台是波兰广播电台和波兰电视公司(TVP)。1990年10月,波兰众议院通过关于允许开办私营电台和电视台的法令。截至2007年年底,波兰共有全国性公共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各1家,私营电台174家,私营电视公司4家,有线电视公司2家。[17]

四 对外关系

在对外关系方面,波兰奉行以亲美融欧为引擎,以睦邻周边和全方位外交为两个车轮的外交政策。于1999年3月12日加入北约,2004年5月1日加入欧盟。力主欧盟、北约继续扩大,强化与美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波兰准备在美国建立反导弹基地,力图改善与德国、俄国的关系。充分利用“魏玛三角”合作机制,深化波兰、德国、法国三国的合作关系。图斯克政府上台后,奉行更加亲欧的政策,重视维谢格拉德集团(由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组成)的区域合作,全面发展同波罗的海三国的外交关系,加强与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的合作,截至目前,波兰已同178个国家建有外交关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