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波兰的农业和农村
一 波兰的农业
波兰是欧盟的农业大国之一,现有人口3800多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30%,全国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9%,人均耕地0.38公顷,农业人口人均耕地1公顷。[19]同时,波兰的自然条件较为优越,波兰全境处于由海洋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温带气候,低地约占国土面积的一多半,这就为波兰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自然条件。另外,波兰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波兰农业的生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就达到15%,后来,在1995年,其农业产值急速降低到仅仅占6%(除林业之外),表1-6概述了1989年后农业的变化发展趋势,虽然其农业产值有明显的下降,但是波兰的农业仍为大约1/4的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20]
表1-6 波兰的农业
此外,波兰政府也非常重视其农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具体如下:首先,政府通过健全市场,提供培训、技术、设备,积极支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其他为农业发展服务的产业,包括健全土地交易市场、建立农业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强对农业的社会化服务等。其次,对农业实行补贴制度,目前,波兰对其农业的补贴一部分来自本国,一部分来自欧盟,前者约占60%,后者约占40%。[21]而且波兰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制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种植业和养殖业等产业生产的农产品价格实行保护政策,另一方面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农民生活条件(如煤气、自来水等)的建设予以改善,并且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农民子女上学、青年农民培养等予以补贴,目的就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再次,对农业实行信贷支持,早在1994年,波兰政府就对农业信贷支持制定了法律法案,对向农民、农业企业进行贷款资助的条件、贷款的数量和规模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明确了向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和得到农业贷款的农民和企业各自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说明如果有特殊情况,政府还可以提供额外的农业贷款,并且针对不同情况对农业贷款提供利息补贴。然后,对农业予以税收优惠,包括实行有利于降低农民生产成本的消费税返还政策、对农民实行农业税优惠政策、对农民实行增值税和所得税优惠政策。最后,波兰政府对从事生态农业生产的农民给予资助和补贴,包括对生态农业研究以及生态农业执行条件分析等活动给予资金支持、对生态农产品监测费用进行补助、对生态农产品的宣传和推广予以资助等。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尽管波兰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重视农民的子女教育问题以及农民个人的发展培训,波兰的农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波兰属于传统的农业大国,但并非农业强国。其农副产品虽然在欧洲乃至世界都享有一定地位,但由于其部分土地属于沙质土壤,使得用于耕地的面积减少,而且波兰在加入欧盟之前,由于房屋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波兰农业用地一直在逐年下降。另外,由于波兰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有限,生产劳动效率相比欧盟其他国家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波兰农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一)小规模、低效率的私人农场占据农业地位的主体
波兰加入欧盟的商谈中最麻烦的问题就是农业部门的雇佣问题。尽管2004年,波兰的农、林、渔仅占GDP的5.1%,但这部分产业的雇佣率仍然占据社会总雇佣率的16%。[22]农业的高雇佣率和农业占GDP的比值数据表明农业大发展还存在很大余地,同时也揭示出波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波兰存在的农场大都是私有的并且大多数都是小规模经营的,其农业设施装备很差,通常由年龄较大的农民来经营。其中大约有一半的农场只是用来维持经营者自身生存的,对市场几乎没有贡献。农村的生活基础设施也处于不完善状态,破旧落后的状况始终未得到改善。所以,波兰的农村迫切需要改善,农村的发展急需要现代化设施与通信系统的支撑,从而促进波兰农村大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改善。
在波兰共产主义的末期及波兰加入欧盟的过程中,波兰的农业收入是下降的,尤其在2001—2003年其下降趋势非常明显。在之后相继的很多年里,波兰农业产出的价值远低于农业投入的价值。贫穷、公开的或者隐性的失业率,以及设备差的公共设施都是波兰农村地区存在的严重问题,亟待解决。
(二)加入欧盟带来农业收入的增长以及面临的挑战
自2002年12月欧盟高峰会议协商通过了波兰加入欧盟的申请后,随着欧盟统一农业政策的实施,波兰农民的耕地得到欧盟的直接补贴,波兰农民的直接报酬也将缓慢增长到欧盟成员国的一半水平。但是这些支付可能需要用国家财政来提升(2005年达到欧盟水平的60%,2006年达到65%)。尽管2001年12月欧盟商定给予农民个体直接支付的初始额度不高,但是这些金额对于农业收入的增加也是有所贡献的,但结果表明,波兰在加入欧盟后,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波兰农副食品向欧盟输出的障碍得以消除,这使得波兰能够从欧盟获得向非欧盟国家出口的好处,这促使波兰在2004年5月后农产品输出有了巨大的增长。虽然这种增长趋势在2005年年底遭受了骤然的逆转,因为俄罗斯限制了波兰农副食品的输出,迫使波兰不得不在国内市场出售农副食品,因此价格亏损不少,但加入欧盟仍然使波兰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于波兰社会的发展是有益的。
但我们也发现,波兰的大多数农民对波兰加入欧盟是持反对态度的,他们担心一旦加入欧盟将对本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造成冲击之势,使其农副产品在与欧盟其他国家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再加上农业结构的调整造成农村地区收入下降,失业率上升,这样将不利于其农业方面收入的提高。事实也表明,波兰在加入欧盟之后促进了本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但由于波兰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加之其属于经济转型国家,经济发展并不景气,造成农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比较低,在加入欧盟获得收益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 波兰的农村
(一)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波兰的农村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30%,而且波兰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为富足,在享受城乡公共服务上城乡差距并不显著。据有关研究描述,波兰乡村的农民住房都修葺得很漂亮,也很别致,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农舍间或有柏油路相通,或有砂石小路相接,乡村之间都有公路相通,俨然一幅田园风光,风景秀丽。据介绍,早在经济体制转轨以前,波兰的农业劳动力与从事其他工作的劳动力一样,加入了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每个劳动力每月缴纳200兹罗提(1兹罗提约折合人民币3元)的社会保障金后,就可以享受到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的服务,其中男的到65岁,女的到60岁就可以领取每个月500兹罗提的养老金,[23]并且可以继续享受医疗保障,虽然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于城市社会保障水平,但是这样的保障水平基本可以满足农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了。同时,波兰农民享有好的社会公共服务,农村的基础设施比较好,天然气、自来水、电力等都可以送到所有农户家里,而且农民在基础设施方面的负担并不重,农村的公用设施基本由政府投资兴建。而农民子女受教育的费用也由政府按实际情况有区别地予以补贴,分别将教育经费拨付给各个学校,而且教育经费拨付的比例一般是农村高于城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社会的公平发展和共同繁荣。虽然这幅美好图景在波兰的个别农村地区确实存在,但我们知道波兰是个农业大国,单从农业的发展方面就存在着地区差异,这势必导致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现状也存在巨大差异,最终将导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所以本章主要突出介绍波兰那些弱势地区的农村发展状况,尤其突出由于农村的贫困而导致的农村教育贫困的问题,旨在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也为其他地区农村经济和教育的均衡性发展提供参考。下面将重点介绍当前波兰农村存在的社会经济问题。
(二)波兰农村的社会经济问题
在过去的10年里,波兰的经济结构和社会性质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自1993年起,波兰在经历了大约20年的经济衰退后,其GDP出现了惊人的增长,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增长大多数表现在城市经济方面,城市是增长的受益者,而农村经济的增长率和收益率都相对较低。这使得城乡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似乎有扩大的趋势。
据波兰农业部1996年统计,波兰国家约有1.47亿人口(约占波兰总人口的38.1%)居住在农村,约有8800万人口(占波兰农村人口总数的60%)仍然从事农民职业,但是,波兰农村人口的就业率却仅为28%(相对于欧洲农村就业人数的5%)。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60%的农民中,仅有16%的农民属于专业的农民(欧洲大概有30%)。据调查研究发现,有10%的农民并不能完全靠从事农业获得的纯收入维持其日常生活,约有50%的农民失去生存能力需要靠国家政府的养老金生活下去,这组数字是震撼人心的,也是刻骨铭心的。而且据欧盟和波兰的有关专家估计,农业市场的全面解放肯定会到来,而伴随着的现状是波兰2100万农民中的30万人无法实现经济方面的独立。[24]
波兰农业的这种状况反过来又会导致其农村人口的贫困。1997年,波兰60%的农村家庭每月的收入只有200兹罗提,这份收入数额仅占到城市家庭月收入的7%,同样,大约有9%以上的农村家庭月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再加上其他失业团体人数,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人数几乎能达到18%。[25]的确,在波兰,农村低于贫困线的人口数量始终多于城市。
在2000年,波兰农村人口大约有14.5%处于失业状态,虽然这相比于城市的15.9%显得略微低点,但据劳动力市场的专家估计,增加农村人口的就业率相比城市更加困难,因为城市人口的失业率可以通过在其他各行各业等第三部门的就业有所改善,而农村的就业方式比较单一,所以很难改善,而且农村的隐性失业人数估计也有100万人。
农村的贫困和大量人口的失业使得提高农村教育充满很大的挑战。首先,农村的贫困使得农村父母很难有额外的钱用于孩子的教育投入;其次,农村地区的贫困使得地方政府的收入减少,它们不能向城市那样通过获得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而增加财政收入,而且波兰政府为了缓解农村人口的经济压力,规定农民不要求缴纳个人所得税,这就使得波兰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捉襟见肘;最后,农村的贫困和失业产生了一系列社会病状,比如酗酒、赌博和日益沦丧的人性道德问题,长期下去,波兰的农村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甚至威胁到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
农村家庭的贫困进而会导致农村教育的贫困化,波兰的这种情况相比欧盟国家更严重,也使得波兰本国城乡教育的差距不断扩大。实践表明,所谓“平等的修辞学”和“共产主义”对于缩小城乡教育并没有起到很可观的作用,如表1-7所示,在1988年,大约有超过60%的农村成年人读完小学后就没有继续深造,有的甚至没有读完小学。
表1-7 1988年城乡成年人受教育程度
令人欣慰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多数城乡的孩子参加了各种类型的教育,从表1-8可以看出,城乡孩子参加职业教育的人数也有了明显的增加,且相应的那些未完成基础教育的人数也有所减少。
表1-8 城乡孩子注册不同类型中等教育的百分比
我们发现,尽管在过去的10年里波兰的教育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大约24%的农村孩子就读普通中学,但与城市45%的比例相比仍然很低,农村35%的孩子参加完基本的培训后就可以小学毕业了,但城市这样的群体不足20%。[26]另外,这里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农村孩子相比城市孩子更难上大学,即由于基础教育条件差、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城乡高等教育入学率也存在很大差距。简而言之,虽然在过去10年里农村孩子参加教育的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但城乡教育的差距仍然很大。
一项社会调查数据显示,波兰农村的成年人相比城市成年人对教育更加不重视,甚至对先进的教育持怀疑态度。经合组织最近所做的一项国际调查显示,约有70%的波兰成年人不能书写简单的文字,而经合组织的其他成员国家的这个比例仅为32%—45%,[27]导致这种现状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波兰的农民对教育不重视,且从未参加过先进的基础教育培训。确实,波兰农民的测试成绩与其他经合组织国家相比,低于其40%。
另外,波兰的农民相比城市人有很少的机会进入图书馆或者其他形式的文化组织,而对于他们接触外部世界的唯一途径就是电视,同样,那些私立的成人教育机构大多数也设立在城市,这使得农民们根本没有机会参加。所以,对于农民们而言,当其参加完正式的基础教育之后,要想继续提高其教育水平,实现教育程度的进修是非常困难的。
总之,农村地区的贫困和农村成年人低的受教育水平使得农村孩子在教育方面处于劣势,因为他们受教育所需费用主要来源于其家庭和父母的收入。要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农村的教育应该比城市的教育办得更出色,投入的更多,但是,在现实面前,缩小这种差距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程。因为农村一直以来无论从教育设施还是教育环境来说,都是比城市差很多的,即使想维持农村教育水平与城市教育水平大致相同的状况也是非常困难且需要消耗很多的,所以实现农村教育的发展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程,需要国家诸多方面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