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明清之道
明代之道,本为布按二司的下属,分理专门事务。从永乐年间起(一说从景泰年间起),开始在各省设立守道和巡道。所谓守道,是布政使的辅佐;所谓巡道,是按察使的辅佐。但终明之制,分守分巡各道的性质,基本上还是布按二司的派出机构,职在巡回视察,而不是一级正规衙门。弘治时规定,分守官和分巡官每年春二月出巡,七月中回司,九月中出巡,十二月中回司,务要遍历所属,每处所居,则不拘日期。相对而言,分巡道对州县的管束要比分守道多一些,据明人言,设于各州县的布政分司多狭隘朴陋,而按察分司多宏敞整丽[122]。
布政使所辖之道,有督粮道、督册道,分守道。至明末,所设分守道有六十道。分守道有的官邸驻省城,有的驻各府,有个别无固定驻地。分守道负责巡视民瘼,督察州县,以布政司参政、参议领其事。按察使所辖之道,有提督学道、清军道、驿传道、协堂道、水利道、屯田道、管河道、盐法道、抚治道、监军道、招练道、兵备道、分巡道。上述各道,如水利、屯田、管河、抚治、招练等道,只在部分省设置,监军等道则不常设。分巡道起源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置的按察分司,二十九年改为四十一分巡道,后发展为六十九道,有部分分巡道兼兵备。分巡道负责纠举官吏,劾察不法,以按察司副使、佥事领其事。兵备道始于弘治十二年(1499年),至明末共设四十三处,负责协助各总兵官整理文书,商榷机密,督察防务。南北直隶所设的分守、分巡道,寄衔于邻省布按二司。其中:山东领北直隶密云道、大名道、天津道、霸州道,南直隶太仓道、颍州道、徐州道;山西领北直隶易州道、口北道、昌平道、井陉道、蓟州道、永平道;湖广、浙江;江西领南直隶苏松道、漕储道、常镇道、庐凤道、徽宁池太道、淮扬道。惟南北直隶提督学道不寄衔,以御史充任。
清代布按二司所辖各道,性质上还是藩臬二司的辅佐,但均有自己的衙署,下设有典吏、攒典、库大使等。道员俗称道台,其职不再是巡回视察,而是坐镇一方,或通辖全省之某一钱粮专务,或分辖部分地方府州。分辖地方的分守道掌管收纳钱粮诸事,分巡道掌管刑名诉讼诸事。凡守巡道加兵备衔者,则可节制境内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等武职。有些通辖全省专务的粮储、盐法道,也兼分守、分巡府州之职;有些分辖地方府州的分守、分巡道,也兼水利、屯田、关务、驿传等职。“分守、分巡及粮储、盐法各道,或兼兵备,或兼河务,或兼水利,或兼学政,或兼茶马屯田,或以粮盐兼分巡之事,皆掌佐藩臬,核官吏,课农桑,兴贤能,厉风俗,简军实,固封守,以倡所属,而廉察其政治。”[123]
由于清代藩臬统管一省的权力被督抚去其大半,督抚往往可直接指挥道员,雍正时起,道员又可专摺向皇帝奏事,乾隆十八年(1753年)后,道员不再使用藩臬二司的参政、参议、副使、佥事衔,一律改为正四品。因此,清代之道逐渐成为正规衙门,而且分守分巡的区别也渐趋模糊,其性质已经接近于民国以后的行政督察专员和行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