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路径和方法
一、主要内容
本研究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章至第七章为理论部分,着重对网络一代的传播方式进行理论上的探讨;第八章至第十五章为形态部分,主要对网络一代传播方式的一些主要形态进行分析。
在理论部分中,我们从传播学、文化学、社会学、法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对网络一代的传播方式进行了研究,试图从多个学科角度探讨网络传播方式与80后、90后之间产生亲密关系,进而在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深层原因。
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丹尼尔·勒纳所指出的:“传播系统是整个社会系统发生变化的晴雨表和推进器。……与每个传播系统相连的,是由经济、政治和文化特征构成的背景框架。”麦克卢汉也说:“媒介研究的最新方法也不光是考虑‘内容’,而且还考虑媒介及其赖以运转的文化母体。过去人们对媒介的心理和社会后果意识不到,几乎任何一种传统的言论都可以说明这一点。”这里说到的“背景框架”及“文化母体”可谓是整体社会环境,其“心理”和“社会后果”的提示让我们看到对媒介的研究所要关注的更多维度。将新媒介赖以运转的社会环境加入到研究中是十分有必要的。对网络一代传播方式的特点进行分析,其游戏性、重叠性、共享性既可印证传播学理论,更传播社会学视角。传播符号的重叠性亦是网络独有,声音、图片、影像多重组合,多媒体环境下培养出的网络一代有着同时操纵多种传播方式的独特能力。更值得关注的是,网络一代的传播方式将信息传播与创意生产合二为一,年轻人打造的网络小区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社会力量和商业力量。不仅如此,我们还从更多维度进行研究:从文化学视角研究,在网络传播方式的恣意利用和夸张表达之下,盛行于网络一代之中的“无厘头”言行,已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呆傻”式滑稽搞笑或莫名调侃,更是一种绝对浪漫冒险与多元化创意的文化形态,也是其游戏性特征的体现;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网络一代以社交网络把握了议题的设置,特定事件的网络表达将个人事件转化为社会事件,社会问题随之被建构起来;从法学视角研究,当现实世界中的法律面对被网络日益渗透的现实捉襟见肘,两套不同场域的关系网络以及话语系统互相交织时,80后、90后现实社会中话语权缺失被“挤压”而在网络中寻求“释放”,是网络时代法律知识生长的最佳样本;从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发表与传播特点给网络一代文学带来新的形态,包括语言与叙述的网络化、作品的类型化等,电子语篇让人看到全新的语言风格;从心理学视角研究,作为一个话题性群体的80后、90后,几乎可以说是在一个充满争议的媒体环境、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群体性格和心理特点的表现呈现多样化趋势,既为信息传送者,又为信息接收者,因而成为传播心理学中“传受者”最好的诠释。
形态部分主要对网络一代的传播方式的一些主要形态进行分析。例如“青春写作”体现代际差异,“去意识形态化”以及青年亚文化的特有风格,在中国大陆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带有21世纪文学的某些新质;网络视频、微电影等影像类传播方式的草根性诉求,使追求原创性、个性化的创作逐渐成为80后、90后影像传播最为突出的特点。80后、90后作为这个图像时代真正的生力军、倡导者,其追求边缘化、自主性创作的特点决定了其不容易受主流影像文化商业性创作的影响。80后、90后的网络社交经历了BBS、虚拟社区、实时通信软件,直至现在的社会性软件,它们各自发挥不同的传播功能。QQ、微博等的交互式共享互动模式带来公共领域的改变;由于微博具有病毒式传播效应,因此,它不仅是社交平台,也将成为最有黏合力的营销平台;动漫、玩具作为科技时代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既创造巨大商业价值,又传播独特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体现了网络一代传播方式的重叠性特点。这类创意产业商业价值巨大,发展潜力无限。作为其创作和传播主体的80后、90后,可以从中获得美好童年记忆和创意梦想。移动互联网——手机网络,作为人体多个器官的延伸,成为80后、90后最为喜爱的传播方式,但过度依赖亦让人看到技术对人的割裂。网购这一商业模式,由于QQ、微博的介入亦成为一种人际传播,这也成为网络一代的独特传播方式。城市与乡村的80后、90后在拥有、掌控其传播方式上出现差异,此种比较让我们看到年轻人中出现的数字鸿沟,这当中出现的社会分裂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二、研究路径与方法
传播引发变革。媒介即信息,信息即影响,影响即改变社会,改变社会即重组文化,重组文化引发文化变革。本研究在新媒体、新人类、新文化的理论框架中,充分考虑多向互动关系的因素,从多种理论视角考察网络一代的传播方式,并在聚集之后,阐述具体包含的多方意义以及具有延伸性的理论启示。理论框架有所限制,但同时又有拓展可能性。在理论阐释的同时,注重定量与实证分析。
(1)文本研究:包括印刷文本与网络文本,注重与传统传播的区别;
(2)案例分析:重点在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网络传播案例,包括其政治参与、社会交往、娱乐消费等方面;
(3)问卷调查:对80后、90后进行涉及其传播方式的相关问卷调查,配合个人深度专访,掌握第一手资料;
(4)资料统计:注重以定量分析支撑定性分析,同时进行史料考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