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本研究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一、确立“网络一代”
网络传播改变人群,使中国人“代际差异”凸显。在我们对80后一代人的研究中,就已经试图以五年一代划分“前80后”与“后80后”,其依据就是以1999年计算机普及中国大城市家庭为标志,1985年出生的80后恰好在14岁青春期开始接触计算机。理论依据还在于,一个人在青春期世界观未形成之时接触网络,与世界观基本形成后接触计算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及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延此思路,我们也将打破“十年一代”的零位对接模式,将网络对中国人的影响定位在1985—1994年出生的一代,将其称为中国的“网络一代”。青年代表未来,网络一代所生存的网络空间,显然因此具有了富有内涵的信息传播及文化变迁的意义。
二、网络一代提供新质
此处的“新质”指的是中国的网络一代所具有的独特之处。本课题的一个学术目标在于提示网络一代对中国、世界、人类、文化、传统、民族的特殊意义。预测其前景,把握其命脉,其实又基于一种肯定与信心,即他们将在完成“裂变”的同时,为我们提供具有一定地域性并属于中国的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新质”。本研究对80后、90后特定人群的传播方式进行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有理有据的细致分析,既借鉴了西方传播理论的视角,更注意中国特殊的国情,在准确透视网络传播形态的前提下,做出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探讨,如研究其传播方式的三大价值、分析其传播方式的三个特点、进行从理论到形态的多学科分析等,都意在表现其“新质”。这也是本研究着力突破之处。
三、多学科融合研究
“要阐明和解决我们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个主要问题,都需要从不止一个学科中选取材料、概念和方法。”施拉姆在其著作《人类传播学》中也指出:“传播学不是一个我们称谓物理学或经济学那样的学科。传播学更像是一门十字路口上的学科,有很多学科予以穿插,但没有停下来。”从大的方面看,传播学、社会学、文学、文化学是本研究主要内容涉及的四大学科;从小的方面着眼,还有法学、语言学、新闻学、心理学、人类学、比较文化学、信息学、公共关系学、营销学等诸多学科理论的介入,同时还必须关注网络的最新变化。这种涵盖范围广泛的西方理论“本土化”过程,这种对于“中国问题”“中国经验”的关注与研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