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视觉日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飞翔:无惧地寻梦

苍穹之下,一曲《东方红》响彻天边;漫天群星,一颗“小珍珠”轻盈划过。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也正是那个春夜,一粒“飞翔”的种子驻留在我的心田,等待萌发。

“飞翔”是一粒什么样的种子?一百年前,当莱特兄弟驾机腾起的那一刹那,阿拉丁“飞毯”的神话变成了现实。人类渴望自由飞翔!人类要飞得更快!飞得更高!

萌芽,“飞翔”是一粒追寻梦想的种子!

考大学时,我如愿以偿地被海军第二炮兵学院录取,攻读航天领域的导弹总体专业。但是大学毕业时,赶上百万大裁军,学院改名为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我便被阴差阳错地分配到湖南省株洲市的一家航空领域军工厂当军代表。毋庸置疑,由“航天”转向“航空”,必须经历“用非所学”的知识转型,无形之中带来了职业技术知识与实践的“知识墙”。为了那个不变的飞翔梦,我无惧、无怨、无悔地开启了新的征程!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喜报

成长,“飞翔”可以无惧地跨越“知识墙”!

人类的飞翔史本身就是一部无惧地跨越一个又一个“知识墙”的历史。譬如,如何克服“音障”?飞机首先被应用于战争,极快的速度使其成为一种出色的具有“制空权”的进攻性武器。在双机对战中,优秀的飞行员首先会爬升高度,利用重力加活塞发动机动力形成的极大的俯冲速度,取得优势。但是,当速度超过每小时800千米时,空气的“压缩效应”在飞机头前部形成致密的“空气墙”,使飞机难以逾越。这种飞机速度接近音速时产生的现象被称为“音障”。为了穿越“音障”,设计师设计出了大功率喷气发动机,工程师仿照燕子的翅膀生产出后掠翼。如此一来,飞机冲破了“音障”,超音速地飞行在地球的各个地方。

但是,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在飞机高速飞行时,气流对机身产生的冲击力、压力和摩擦力所转换的热能,足以破坏机身结构,即所谓“热障”,它遏制着飞机的发展。那么,如何克服“热障”呢?人们无惧“热障”,将飞机机身设计成流线体,减小飞机的迎流面积,飞机的结构材料也以高达90%的比例用上了钛合金。飞机穿上了防高温的钛铠甲,便可以在几倍音速下高速飞行了……翱翔在辽阔天空上的人们,一刻也没有忘记仰望更加浩瀚的宇宙。当太空中的飞船返回舱重返地球时,每秒7.5千米的超高速使得舱体产生了一两千摄氏度的气动加热。高温加高速,返回舱表面的气体和返回舱材料表面的分子被分解和电离,形成等离子电磁波屏蔽层,即所谓“黑障”,它阻碍着舱内外无线电信号的双向传输。如此等等,从天空飞翔到太空翱翔,人类真不知还要跨越多少“知识墙”。

“飞豹”歼击轰炸机翼尖发射空空导弹攻击目标瞬间

无惧,让我不断地跨越一个又一个“知识墙”。新知识的摄取和新实践经验的积累,使我的工作能力快速提升,事业有了较大的起色,性格也变得开朗外向,学会了与研究人员、工人、型号指挥等各类人员的沟通,写作也由撰写某项技术进展的“豆腐块”文章逐渐变成观点新颖、论述严密的学术论文。1988年,我以驻厂军事代表的身份参与的国内首型侧向攻击空对空导弹(PL-7导弹)终于研制成功。

正当我沉浸在靶试成功的喜悦中时,我接到了新的任职命令,被选调到另外一个研究单位,参与“飞豹”歼击轰炸机翼尖导弹发射装置的研制,经历了论证、方案、工程研制、生产各个阶段,进行了无数个学术讨论、阶段评审、各种试验。“飞豹”作为我军的新一代武器,是我国首次自主研发的超音速全天候歼击轰炸机,也是我国当时航程最远、作战半径最大的国产战机,它能够实施对地、对海目标的远程精确攻击,也具备空中格斗能力,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种歼击轰炸机。

2000年1月20日,飞豹歼击轰炸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对我来说,能够参与并负责该型飞机的质量监督工作,是一种终身荣耀。在以后的研制任务中,伴随着项目团队突破一个个技术“障碍”,我也在多个完整的型号研制中穿越了一个个“知识墙”,丰富了项目管理经验,经历了不同专业的技术实践,发表了几十篇有影响的专业论文。2003年,我再一次被选调进入国家级智库,开始了职业生涯的第二次转型。

栾大龙(左一)在主持太空经济圆桌论坛(2016年6月16日)

未来,“飞翔”是泱泱中华对宇宙的一次次造访

2016年4月24日是国务院批复的第一个“中国航天日”。曾经,很多孩子都有一个飞翔梦,希望能穿上飞行夹克服,翱翔天空,进入太空。如今,孩子们已成为父亲母亲,他们的孩子也有着一个飞翔梦,希望能穿上宇航服,飘浮在太空,登上外星球,航天员是他们心目中的大英雄。世事变迁,人类更高、更远的飞翔之梦不会变,无论探索是如何艰难,我们的无惧之勇不会变。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时间会淡漠许多记忆,时间却也会使某些历史更加清晰。也许有一天,独倚高楼,仰望星空,心境依然会像1970年4月24日的那个春夜一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飞翔是人生履历中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无惧才是寻梦人生的完美记忆。

马立群

渣打银行香港私人银行执行董事

未来商习院学员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原新加坡华侨银行中国区私人银行业务董事、总经理,2011年开创新加坡华侨银行在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务。2015—2016年在纽约期间,协助友人创立新智汇家族企业管理公司,目前担任渣打银行香港私人银行执行董事。

毕业于澳大利亚麦考理大学金融专业,曾任职多家国际性金融机构,包括花旗集团、汇丰集团旗下公司以及渣打银行集团等。在加入新加坡银行/华侨银行集团的私人银行业务之前,在2007—2011年间曾任渣打银行中国区企业部董事、副总经理及东北亚区中国北方结构融资及融资方案业务的主要负责人,2007年之前曾担任法国兴业银行的武汉分行行长以及华东地区公司及金融机构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