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逐梦“黄金时代”
未来视觉日记,和冯晞博士探讨过多次,到截稿了反倒是我这个“联合发起人”文稿难产。在飞机上回忆起昨天在曼大参加的Global EMBA毕业典礼,感慨过去两年工作、读书还要兼顾家庭的无比繁忙、充实的日子终于告了个段落。几个月前,《中国企业海外声誉报道》出版,我和未来商习院院长冯晞博士在曼彻斯特博物馆与曼大孔子学院一起举办了“‘一带一路’中国机遇和挑战”的主题演讲。我们的演讲吸引了众多在曼彻斯特的留学生和对中国经济政治及文化感兴趣的英国企业家。两年前,《2014年海外中国企业声誉报告》出炉时,我们也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联合发布了新书并举办中美创新创业论坛,活动受到众多中美政商界和媒体的关注。这一次,我和冯博将再次合作,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撰写自己的未来梦想,联合出版《未来视觉日记》。
出生在“文革”后的我们这一代是幸运的,没有经历大的社会动荡,唱着少先队队歌长在红旗下,感受并亲身体验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变化。即便多年后接受了西方的教育并从事了多年的英国文化教育推广工作,无论身在何处,我的骨子里依然保留着浓浓的爱国情怀和浸润着传统的中国文化。很幸运,在申请英国留学前我已经积累了较好的资历和经验:在高校被破格晋升讲师;兼职电视台主持人,1999年被外派到澳门卫视开始了一年的“触电”生活,主持旅游栏目和部分政商界专访节目。正是这些比同龄人相对多的经验,我有幸获得全额奖学金去了伦敦学习。从决定走出国门的第一天开始,我的内心充满了强烈的使命感。翻开十几年前在申请英国留学时的自我陈述,我是这样开篇的:“The application is being made with a sense of mission.” 在结尾处我写道:“I plan to return to China and I will bring back what I will have learned in the United Kingdom. I hope that, I will be known as a Sino-British cultural emissary in the future, impressing the world with new look of China, extolling great cultures of the nation.” 在伦敦,我无数次走过议会大厦,它的雄伟壮观令人叹为观止。每每路过时我常常想象大厦里议员们的辩论,也会通过媒体关注大厦里举行的各种活动。那时候,作为一个留学生,那幢英国标志性的辉煌大楼里的一切都离我那么遥远。不过,那时候我就一直有个梦想,期盼有一天我也要来这里,参加一个有意义的活动。毕业整十年后,2013年6月19日,英国上议院举行了隆重的由财政大臣George Osborne发起的曼彻斯特中国论坛启动仪式。仪式上,我接过由英国上议院的华人议员韦鸣恩勋爵以及曼彻斯特中国论坛主席康尼什颁发的委任状,正式就任曼彻斯特中国论坛特使,开始以半官方民间大使的身份参与和推进曼彻斯特与中国的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这一切和我当初的愿景是那么巧妙地契合了!梦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都可以做未来的视觉者,敢于憧憬未来,让意念引领行动,用坚持和努力让梦想成真。

英国伦敦上议院曼彻斯特中国论坛启动仪式

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成立仪式从左至右: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Matthew Knowles领事,曼彻斯特商学院Fiona Devine教授,傅潇霄,曼彻斯特大学校长Nancy Rothwell爵士,曼彻斯特商学院MBA主任及全球事务总监Elaine Ferneley教授
和曼彻斯特(留学生更喜欢称呼的“曼城”)这座引领未来的城市结缘是我生活和职业发展的幸运。我和曼城的缘分从2008年开始。当年,在和曼彻斯特商学院CEO Nigel Banister先生在上海皇家世茂酒店喝了杯咖啡后的第二天,这位资深的跨界CEO从香港给我打来电话,邀请我在上海创办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中国中心。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从零开始的挑战。八年转瞬即逝,期间我独闯上海滩,办公室从梅龙镇广场,到恒隆广场,再到上海商城,所向披靡,一路“西进”,我成了朋友们眼中的“南京西路一姐”!2009年同济—曼大双学位MBA启动,2010年上海交大—曼大DBA首获教育部认证,2016年开启与中国人民大学和美国Kelley商学院的合作,捷报频传。想想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中国中心从最初的一个人+一台手提电脑+一台打印机,发展成为曼大商学院最大的海外中心,八年多时间在中国培养了上千名职场精英和商业领袖,屡屡获得各种殊荣,校友遍布中华且事业辉煌,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教育改变命运,看到学员们通过就读我们的MBA、DBA课程实现了他们的职业梦想和人生追求,这份满足感也使我更加热爱和珍惜商业管理教育工作。2016年9月,曼彻斯特大学校长Nancy Rothwell爵士亲临上海,在中英政、商、教育界友人和校友的见证下将中心更名为“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百年名校开启了在华发展的新时代。未来我们将坚持大学在中国“教学、科研、商业”多维度的发展,更加积极地支持中英两国在商业、文化、科研等多方面的战略合作。
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曼彻斯特和曼彻斯特大学,曼城华人和曼大中国人沸腾了。作为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中国中心创始人,曼彻斯特城市特使,这一历史性的访问也让我感到无比骄傲和激动。我记得某著名作家曾说过:“What Manchester does today the world will do tomorrow.” 曼城的今日,世界的明天。我热爱这个城市充满创新精神的基因。曾经的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华丽转身,践行先行一步的城市发展战略,成为现代化的欧洲科学之城、英国北方经济中心。曼彻斯特中国论坛成立后曼城更是率先开启了一个城市与一个国家从民间到官方的对话,成为最具创新精神的城市的代表。

在英国商业大奖启动仪式上英国驻华大使吴百纳(Barbara Woodward)与傅潇霄合影
在中英关系发展的黄金时代,中英教育文化交流已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的态势,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跨文化交流是我大学时期的专业,我一直坚信教育国际化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和培养“世界公民”的重要途径,未来的教育应该将目标转向对人的关注和对未来的前瞻性思考。2015年,我积极地参与了未来商习院的组建。对此有朋友大不解,问我,读了这么多书还管理着一所老牌世界顶级商学院的中国事务,为啥还要花时间去尝试并推广这个准备“颠覆”传统商科教育的新生体?我的答案很简单:学而思,思而行。我高度认同未来商习院联合发起人提出的“培养引领未来的思想企业家”这一核心理念。教育必须关注未来、思考未来。
国之崛起,因教而变。黄金时代,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路上,我愿努力做一个千千万万人中的先思者,先行者,先果者。

栾大龙
博士、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大校
中国通用航空产融协同发展创新联盟(GAIFA)副秘书长
未来商习院导师
曾长期从事国家航空、航天重点型号的研发和生产管理工作,熟悉高新技术过程管理和质量监督,参与了“飞豹”“歼十”“歼八二”等高技术装备的配套研制工程质量监督。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和军队重大战略规划课题研究,主笔完成的国防经济和装备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多次得到中央政治局、军委、人大领导的批示。曾担任5颗卫星项目集的总质量师,并获得中国质量评价协会的卓越领导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