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新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6祝 Zhù

姓为中国第138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12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09%。约50.2%分布于浙江、江西、四川、山东、湖北、河南6省(其中浙江省最多,约占9.1%),16.5%分布于安徽、江苏、贵州3省(《中国四百大姓》,2013)。望出太原郡、京兆郡、河南郡。

祝姓有惇叙堂、敦(惇)叙堂、敦本堂、敦伦堂、敦睦堂、敦义堂、恩睦堂、凤仪堂、河南堂、华封堂、怀星堂、乐义堂、陵金堂、六顺堂、明德堂、清慎堂、清淑堂、庆华堂、三多堂、三乐堂、胜德堂、世闻堂、树德堂、松茂堂、太原堂、燕昌堂、贻燕堂、永思堂、余庆堂、种德堂等堂号。

太原堂、河南堂乃以郡望为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庄子·天地》曰:“尧观乎华。华封人曰:‘请祝圣人,使圣人富,使圣人寿,使圣人多男子。’”后人以“华封三祝”为祝颂之辞。“三祝”(或谓之“三多”),即祝人多富、多寿、多子。祝氏家族以“华封”“三多”为堂号。

宋贵州刺史祝可久,父亲过世,回家居丧,自此不再出仕,在家乐善好施,子孙以“乐义”为家族堂号。

祝姓有下列来源:

祝氏,任姓,以国为氏。《左传·隐十一年》疏引《世本》谓:“任姓,谢、章、舒、吕、祝、终、泉、毕、过。”祝国,一作铸国。春秋早期青铜器“铸公簠”铭有铸国国君长女孟妊车母,是铸国为妊姓国,亦即任姓祝国。

祝氏,祁姓,以国为氏。祝国,《礼·乐记》“封帝尧之后于祝”是也。即殷墟卜辞所见之铸国(《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故城在今山东肥城市南大汶河北岸。春秋时灭于齐。

祝氏,姜姓,以国为氏。祝国,侯爵,一作铸国。春秋青铜器“铸侯求钟”即铸(国)器。其铭有铸侯之女季姜,是铸(国)为姜姓国。

祝氏,姬姓,以国为氏。西周、春秋时有祝国,故城在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东北祝阿故城。春秋时灭于齐。

西周、春秋时周、虢、卫、郑、齐、宋有祝史官,主祭祀,其后为祝史氏,或省为祝氏。

祝其氏,以邑为氏,其后或改祝姓。祝其,春秋齐邑,在今山东莱芜西南。

祝固氏,春秋齐景公时掌祝大夫祝固之后。汉有祝其侯祝固舒,其后或改祝姓。

祝丘氏,以地为氏,其后或改祝姓。祝丘,在今山东临沂东南约15公里处。

祝圉氏,春秋卫大夫祝圉之后。汉有侍御史祝圉遥,其后或改祝姓。

祝父氏,汉印有祝父卢(《续百家姓印谱》),其后或改祝姓。

鲜卑族叱卢氏,北魏太和十九年(495)改祝姓,西魏大统十五年(549)复改旧姓,隋以后又改祝氏,后融入汉族,谓之河南祝氏。

明燕王朱棣兵入京师(今南京),篡位登基,命方孝孺草登极诏书遭拒杀之,灭其十族。幸存者一支避难改祝姓。

有人说祝姓出上古高阳氏帝颛顼曾孙祝融之后,乃附会之说。《通志·氏族略》己姓有祝氏,己姓即出祝融之后。然《国语》韦昭注引《世本》己姓有昆吾氏、苏氏、顾氏、温氏、董氏,并无祝氏。

还有人以祝姓出春秋郑庄公时大夫祝聃之后,说他的后裔子孙中有的以祝聃为氏,后来分为祝、聃二氏。历史文献中从未有过这样的记载,也从未听说历史上有“祝聃”这个姓。

现代一些少数民族也有祝姓,例如:蒙古族祝姓,本姓祝启特氏;部分为融入蒙古族之汉人或汉、蒙族通婚所生子女及其子孙姓氏。苗族祝姓,源出不一。贵州威宁等地苗族祝姓,本姓蒙鲁。彝族有祝姓:四川西昌彝族祝姓,本属祝尔家支(氏族);峨边彝族祝姓,本属阿史惹家支(氏族)。满族祝姓,其先清代宗室爱新觉罗氏,清代八旗满洲喜塔喇氏(喜他拉氏)、萨克达氏。傈僳族祝姓,本属玛达扒(马打扒、玛大扒、麻打息、马当然)氏族,即竹氏族。壮族(包括拉基人)、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景颇族、仡佬族等民族也有祝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