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新解](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86/25790286/b_25790286.jpg)
127董 Dǒnɡ
董姓为中国第37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677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51%。约31.8%分布于山东、河南、河北3省(其中山东最多,约占12.1%),29.4%分布于江苏、安徽、辽宁、黑龙江、湖北、浙江6省(《中国四百大姓》,2013)。望出陇西郡、济阴郡、代郡。
董姓有苍梧堂、崇本堂、纯孝堂、醇儒堂、大儒堂、德星堂、笃行堂、敦本堂、敦睦堂、耕本堂、光训堂、广川堂、怀本堂、豢龙堂、济阴堂、良史堂、陇西堂、梦花堂、明远堂、青惟堂、三策堂、世德堂、思本堂、听彝堂、维竹堂、文会堂、务本堂、锡类堂、霞蔚堂、孝友堂、修书堂、学三堂、燕翼堂、永思堂、余庆堂、正谊堂、直笔堂、种德堂、重德堂等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相传帝颛顼生偁,偁生老童,老童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六子,次子惠连(参胡)董姓。裔孙飂叔安之子董父,以畜龙服事帝舜,氏曰豢龙。一部分董氏家族以“豢龙”为堂号。今之董姓出古之董氏,非出古之董姓,更非出豢龙氏之后,此堂号殊不当也。
春秋晋灵公无道,大臣赵盾屡谏不听。晋灵公欲杀赵盾,赵盾乃出逃。还没有逃出国境,就听说族侄赵穿将晋灵公杀了,赵盾又重新返回。史官董狐认为是赵盾出逃引起赵穿弑君,责任在赵盾,因此在史策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孔子称其为良史,子孙以“直笔”“良史”“修书”为家族堂号。
西汉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枣强)人,是大儒学家,被尊为“醇儒”。他在担任江都相期间,以“正谊明道”,即“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以不谋求一己之私利,不计较一时之近功”谏言江都王。他以“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学”,为汉武帝所采纳,开拓了此后二千余年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其学说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子孙以“广川”“大儒”“醇儒”“正谊”“明道”“三策”“繁露”为家族堂号。相传董仲舒习惯坐于青色的帷幔中讲学,学生则于帷外聆听。其子孙或以“青帷”为家族堂号。
浙江金华纯孝堂董氏,始祖董元亨,北宋庆历间入赘兰溪(今属浙江)望云乡;四世孙董少舒,以孝行著闻,改望云乡曰纯孝乡,子孙以“纯孝”为家族堂号。
董姓出于周襄王太史辛有之后。辛有之子仕晋为太史,食邑于蕫,以邑为氏,后世假作董氏。其邑在今山西万荣县西。
《古今姓氏书辩证》谓辛有之子“董督晋史”,故为董氏。辛有之子董督晋史,见于《左传·昭公十五年》,然并未有董督晋史因以董为氏之说。考战国玺印与汉碑、汉印,董姓均作蕫,如战国玺印有蕫喜(清汪静山《金石大字典》),汉印有蕫徐来(明顾从德《印薮》)、蕫延年(查礼《铜鼓书堂藏印》)、蕫广宗(清吴式芬《双虞壶斋印存》)、蕫万方(清何昆玉《吉金斋古铜印谱》)、蕫不害(清陈介祺《十钟山房印举》)等,东汉延光中《太尉杨震碑》有蕫公熹,《巴郡太守张纳碑》有蕫国,《繁阳令杨君碑》有蕫尚,《郃阳令曹全碑》有蕫溥(清王昶《金石萃编》);《刘宽碑》有蕫凤,《殽阬碑》有蕫衡、蕫逯,《酸枣令刘熊碑》有蕫悝(宋洪适《隶释》)等,不胜枚举。清王煦《说文五翼》说:“蕫,《汉书》蕫贤事犹多作此,汉蕫氏二洗款识亦然。至蕫卓时,童谣云:‘千里艸,何青青。’”大概到了东汉末年,蕫姓才假作董姓。董姓本作蕫姓,似乎与“董督晋史”没有关系。为什么辛有之子以蕫为氏,唯一的可能只能是以邑为氏。尽管先秦文献中并没有地名“蕫”的记载,但不等于没有。蕫(董)氏之邑在今山西万荣县西。或许那个地方以盛产“蕫(蒲)”而得名。
有人说辛有乃周武王时太史辛甲裔孙。并没有根据。
董姓的来源还有一种说法,即出于飂叔安之子董父之后。
《元和姓纂》:“黄帝之后,己姓国。有飂叔安,生董父,舜赐姓董氏。”《广韵》:“董,姓。飂叔安裔子董父,实甚好龙,帝舜嘉焉,赐姓曰董。”《通志·氏族略》:“董氏,己姓。或言姬姓。黄帝之裔孙有飂叔安,生董父,其后遂为董氏。”《古今姓氏书辩证》:“董,己姓。黄帝之后,封国于飂,其君叔安,有嫡子曰董父,学扰龙以事帝舜,为豢龙氏。其后有鬷夷氏。至周,太史辛有二子,适晋,与孙伯黡共司晋典籍,以其董督晋史,又为董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董姓出自姬姓。黄帝裔孙有飂叔安,生董父,舜赐姓董氏。裔孙辛有。辛有子孙分适……。”董父到底赐董“姓”,还是董“氏”,说法不一。《国语·郑语》:“董姓鬷夷、豢龙”,是董父赐姓董,以扰龙服事帝舜,氏曰豢龙。别封鬷夷,其后为鬷夷氏。先秦时,“姓”与“氏”有别,今之姓氏多出先秦之“氏”,董“姓”之后并无董“氏”,因此,今天的董姓与先秦的董姓没有任何关系,不能将董父之后赐姓作为董姓的来源之一。董父的封邑在今河南临颍县县境,有人依此称河南省是董姓的发源地之一,是毫无根据的。董父为豢龙氏,董姓(董氏)以“豢龙”为堂号也是不合适的。
董姓来源还有一种说法,说汉代今山西运城盐湖区地方有一个湖,叫董泽。后来逐渐变成一个盐湖,后来湖干涸,变成陆地。据说董泽因湖中盛产董蕖,即莲藕而得名。据说住在董泽周围的居民有的以董为姓。笔者认为这是可能的,但必须要有充足的依据。不过,我们至今并未看到。
历史上也有一些少数民族有董姓,例如:
董姓为西汉时僚人常见姓之一(见《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僚人,即賨人。北魏洛州刺史董绍,即巴人(賨人)。今土家族董姓,可能出自賨人董氏之后。
汉武帝时有散侯董金吾,以匈奴都尉降。他可能本是汉人,降匈奴而复归汉。
匈奴之一支屠各胡有董姓。十六国时有屠各胡首领董成,公元387年附前秦,后降后秦。
东汉及三国时期山越族姓。山越人,为秦汉时期百越人的后代。东汉和三国时期分布在东南地区及今江西等地山区。三国时期东吴围剿山越,山越人自此融入汉族。
羌族有董姓。汉时牂牁羌人及隋、唐时之白兰羌、松外蛮都有董有董姓。唐有哥领国王董卧庭、弱水王董避、咄坝国王董邈蓬、维州生羌首领董屈占、保州羌人首领董嘉俊。
古代氐族姓。见《华阳国志》。
唐时马湖蛮大鬼主姓董氏,故马湖蛮一称董蛮。马湖,在今四川屏山境。
唐时南诏国、宋时大理国有董姓:董善明,唐南诏著明工艺师;董伽罗,宋大理国相国。
宋代威州(今四川汶川)保霸蛮首领姓董氏:宋政和中有威州(今四川汶川)保霸蛮霸州首领董彦博,授亨州节度使;董舜咨,授祺州观察使。
宋代叙州(治今四川宜宾东北)三路蛮有董蛮,首领姓董氏:董春惜,宋代叙州董蛮首领。宋初贡马于宋,自称马湖路三十七部落都王子。
宋代牂牁蛮五姓番有董番,姓董氏,为布依族董姓先民。
金代女真族朮虎氏,汉姓曰董。
元有福建长泰县尹董图卜戬特穆尔,蒙古人,汉姓为董。
河南清丰县韩村乡关焦夫村一支董姓,元世祖忽必烈玄孙、豫王阿忒里纳失里之后。元亡,阿忒里纳失里5子逃内黄马家次村(今河南内黄亳城乡马次范村),各随妻姓,长子更名董清,后移居清丰。已融入汉族。
云南蒙自蒙古族董姓,元代蒙古人花严奴、察杜董之后。已融入蒙古族。
现代一些少数民族也有董姓,例如:蒙古族董姓,本姓呼勒都古德氏、鲁东(辽东、劳东)氏、桐嘎氏、桐高矣德氏。布依族董姓,出宋代牂牁蛮五姓番之董番之后。部分为融入布依族之汉人或其后裔姓氏。朝鲜族姓。近代自朝鲜半岛迁来中国。世称广川董氏。一支出高丽末年遣往高丽的明代按慰使董承宣之后;一支出董承宣7世族孙、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朝鲜抗倭战争明援朝将领董一元之后。满族姓。据朝鲜古籍《李朝实录》载,铁岭北部女真海童千户董贵洞,以董为姓;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家族曾以佟、童、董为汉字姓。近代满族董姓,其先清代八旗满洲董佳(栋佳)氏、董鄂氏、佟佳氏、珠格氏、珠赫勒(珠赫哷)氏,以及加入满族之赫哲族董坑氏、八旗汉军董氏。清顺治中广东巡抚董应魁,镶黄旗汉军人,子孙后融入满族。白族四大姓(赵、杨、李、董)之一。白族,唐时称洱河蛮。董氏之先为原始宗教巫师,称“朵希薄”,后以“朵”之音近之字“董”为姓。明洪武中有云南府前卫世袭指挥佥事董赐,白族;侄董节,世袭安宁州土知州;董正官(?—1853),清道光十三年(1833)进士,台湾噶玛兰同知,白族学者,云南大理人。黎族董姓,本姓拉海。佤族董姓,本姓杨董。景颇族董姓,本姓勒托(勒淘)、米董(米洞)、曾通(争统)、勒能。土族董姓,土语称恩多·孔,意为恩多地方人。恩多,一译恩董,故汉姓曰董。羌族董姓,先祖唐开元中松外蛮董和拉普,赐姓名董正伯,世袭茂州土司,⑪锡伯族董姓,本姓董佳氏。普米族董姓,本姓巴落瓦支。德昂族董姓,本姓林拉厄氏、岗冬(岗冻)氏。赫哲族董姓,本姓董坑(董抗)氏、给温克氏。给温克,赫哲语意为“铜”,汉姓“董”乃汉语“铜”之谐音。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高山族、阿昌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布朗族、俄罗斯族等民族也有董姓。